“火车行驶了很久很久,我看见要么是牛羊成群的大片牧场,要么就是一个男人、女人或家禽都没有的广阔村庄。接着出现的是一个小镇,然后是另一个,接下来又是一个,直到最后极速穿过一个大城市的城郊,火车最终停靠在了一个让人再次想起纽约、芝加哥或伦敦的车站。这里高楼林立,如果站在楼顶往下看,高大威武的成年男子看起来也只像个小孩。如果地震来了,就请老天帮帮他们吧!”
“尽管我已经听人解释过,但我还是不明白,这么高的楼几乎都阻挡了云彩的飘动,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在纽约的时候我能理解,因为纽约这个城市是建在一个岛上的,商人们不想穿过河流和海湾去做生意。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地价也变得越来越贵,那些土地的所有者们就将建筑物向空中盖,因为天空是免费使用的,他们想把房子盖多高都可以。是的,我能理解纽约那些’阻挡云彩的大建筑‘。让我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些西部城市也要这样做呢?这里廉价的土地向四面八方绵延数百英里,他们是想看在一个地方到底能塞满多少大楼吗?而且我猜想如果我就此写一本书,并将它送给这些城市里的商人,他们恐怕不会感谢我,反倒有可能说我多管闲事。无论如何,这不关我什么事,而且我也不想再看见这些地方了。”
“我不会仅仅因外在而喜欢上一个地方,除非当地还有某种来自心灵的魅力将我吸引。没有一个地方能因其本身而将我的情感俘获。如果我要回想、梦见或记录下一个地方,那它肯定就要与某个人或者某个祖先有密切联系。”
“莫斯科就其本身而言,对我毫无意义。但在那里,我目睹了盛大的加冕仪式,见到并结识了沙皇皇后,还把慈禧太后赠送的神圣戒指交给了皇后,我已经把这个地方珍藏在了内心深处。”
“我对埃森也是如此。--我讨厌它的烟雾和高温,但我因为克虏伯而喜欢埃森,因为大炮而欣赏埃森。”
“哈瓦登也是如此。”
“费城、华盛顿和弗农山也是一样。”
“当然,对家也是一样。--那里有我们深爱的人!有一个美国人写过一首关于家的非常甜美的歌曲。我熟悉歌的旋律,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在军舰上听乐队演奏过,但我不知道歌词。其实,歌词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像每个美国国民的心中费城老自由钟发出的咚咚钟声,只要这些人的心灵不被骄傲、自私,或对利益与权利的贪婪引向其他事物上。”
在后来,在美国土地上,这位伟大的总督在日记中写下的内容很少。这时他写下的文字都是为了忠告他在美国土地上的同胞,让他们切实遵守美国法律,与周围的邻居和睦相处,积蓄钱财,最后回到祖国故土。
在启程回大清的前一天,李鸿章在旧金山写下了这样最后几段话:“今天,我的朋友带我去很远的金门湾参观,让我第一次从世界的这一侧看见了辽阔无比的太平洋。”“我简直不敢相信它有数万英里宽广。当我站在旧金山海湾狭窄入口旁的陡峭悬崖,向水的那边极目远眺,我似乎能在前方看见祖国美丽神圣的幻景。周围的人在谈论我,对我指指点点,但我都不予理睬,因为我的灵魂已经正在和大清同胞的灵魂相连接。我仿佛看见了皇上,于是我向他屈膝下跪。我还仿佛看见了天津、广州和汉口,这些我热爱,并将永远热爱的地方。”
“回到住处,我已经没有什么想说的了。这几个月里,我看遍了世界。现在我唯一期盼的就是亲吻到祖国的大地。”
日记中的短注
“1899年7月10日。--慈禧太后故作诙谐地说,团练(清朝地方民兵制度)现在是’骑虎难下‘,因为它已经被大刀会所掌控。或许太后老佛爷还不知道,这样的队伍,只要稍加怂恿,不仅会消灭敌人,还会将他们自己的朋友消灭掉。”
“1869年,南京。--所有的外国人都把大清当成一个自掘坟墓的黄色死尸。不吃白鬼子的药物,就永远醒不过来。虽然这些洋鬼子在他们本国时互相攻击,彼此间的仇恨甚至比他们对我们的恨还深,但他们看待大清时,却都戴着同样的眼镜。法国人恨德国人,俄国人杀犹太人,但当到大清来后,他们都变成了基督教徒。”
“1900年,北京。--有人说应该推翻清王朝,让汉族家庭取代满人执掌政权。这是多么荒诞的想法啊!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没有任何一个汉人家庭有足够的声望,能将这个国家治理得安定有序。”
(没有日期。)--“康有为有时是一个爱国官员,有时是一个爱管闲事的傻子,大多数时候是没脑子的混蛋。”
“1864年8月。苏州。--如果太平军在狂热盲信的同时,还能有几位懂得领军打仗的将才,那他们肯定能直指北京,推翻清王朝。一段时间以来,那个所谓的天王(洪秀全)似乎真的打算建立一个王朝,统治整个中部王国。但他在宗教问题方面只是一个冒名顶替者,是一个骗子,绝不会是一个军事领袖。在他所封的诸王之中,确实有一些优秀的将领,但是这些人中了他邪恶的魔咒,他们的军事谋划和行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1898年,12月。--不管何时遇到麻烦,朝廷都会派我去医治,然而,不管病人是死亡,还是突然好转,都不会有任何人赞扬我,我得到的永远都是指责。无论是德国人强占胶州,还是英国强借威海卫,抑或是黄河决堤,我永远都是那个侍奉左右的郎中。但是我非但没有得到任何酬金,反而经常被罚款。”
“就现在山东的麻烦,都怪罪到了我和张汝梅(巡抚)头上,我们遭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谴责。当然,他们的借口是我们没有恰当利用治理黄河的经费,但真正的原因是我和张汝梅极力反对大刀会集会和组织活动。大刀会进行活动并不会有什么好处,只会带来麻烦,但是朝廷不会同意镇压他们。由于反对打击大刀会,张巡抚丢掉了乌纱帽。他的职位被行事鲁莽的湖南布政司毓贤和南京的鞑靼将军接任。目前,这个特殊的任命明显表明,朝廷袒护这群有组织的流氓,他们自称是爱国主义者和国家的守卫者。毓贤是所有官员里面最顽固的一位,过去他许可了对传教士和教民,特别是罗马天主教的攻击。也许我们的政府是打算在这些家伙的手下,让外国抢占更多的土地。”
1886年,李鸿章第一次提到了袁世凯:“袁世凯是一个十分勇猛的战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士兵。1884年他毫不惧怕与驻朝的日本人对抗,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大批的军队归他指挥。如果他那个时候有两三个军团,我相信这个战争的结果将会截然不同。他十分欣赏德国人,特别是他们的军事制度。当然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他的很多军队都是由德国人训练出来的,在被任命为山东巡抚后,他也没有抛下他的士兵。”
“1900年10月20日,北京。--今天我和克劳德·麦克唐纳爵士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商谈,他是英国派到大清的最聪明、最优秀的外交官之一。克劳德爵士和我关系一直很亲密,是私交很好的朋友,虽然有时我们在外交事务方面并不欣赏彼此。我与尼古拉斯·欧纳格爵士也是如此,他是我认识的所有英国外交官里面最值得结交为朋友的那位。”
(没有日期。)--“在围攻使馆期间,庆亲王命他的满族军队按兵不动,这对整个大清来说的确是件好事。我今天见到他了,我们的关系比以前更加友好了。他告诉我在7月份端郡王曾不断催促他发动进攻,还残忍地告诉他说,如果把所有的公使和他们的朋友赶尽杀绝,列强就永远不敢再向大清派出代表了。这是多么疯狂和卑鄙的主意啊。庆亲王知道如果按端郡王所说的那样采取行动,列强是绝对不会饶恕我们的。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们会派出百万勇士到大清来逼迫我们给予赔偿,并伺机报复。庆亲王还说,他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稳住他的部队,因为义和团残暴的情绪已经深入了这些官兵们的内心,他们都渴望喝到这些外国人和本国教民的鲜血。”
“和庆亲王交谈之后,我去了美国公使馆,并与我的好朋友康格少校进行了亲切的谈话。我将在庆亲王那里得来的消息告诉了他,但略掉了端郡王的阴暗面。他说他知道多亏了庆亲王,那些外国人才能撑过遭到围困的那八个星期活着等到了联军解救他们。”
“的确,大清在文明国家眼中颜面扫地,整个国家遭到了羞辱和鄙视。但是如果庆亲王再软弱一些,听从了慈禧太后的命令,或者是被端郡王的纠缠不休让了步,那他这一方的妥协将会成为大清帝国被从世界政治地图上抹掉的关键一步。庆亲王在我去日本和谈之时所说的一席话让我很讨厌他,但我已经完全原谅了他。他是拯救大清的功臣,我很乐意向他鞠上一躬。”
(没有日期。)--“我曾经说过,以我和外国人做生意的多年经验,我已经变得十分了解他们的性格了。我发现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从不耍诡计,也从不说谎,行事十分值得尊敬。”
“1898年4月。--不管敌人怎样谴责我都没有关系,我一辈子都是站在法律和秩序的那一边,正派就像金子,不管放到哪个国家,它都是金子。”
“1887年6月11日。英国一直宣称在所有的外交工作中,我经常把俄国的利益放在心上。他们这样说是完全错误的,就像他们之前在处理其他事务时经常犯错一样。如果我看起来是在为俄国的利益而努力,那是因为,我相信那样做可以为大清争取到最大的利益。正是因为英国外交部,才让我因与沙俄政府签订《中俄满洲条约》而遭到朝廷痛斥。但英国不管是在我们与日本发生冲突期间及之后,都拒绝向我们提供哪怕是最小的帮助。
而俄国至少是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让日本知道了,大清不是孤立无援的。”
(没有日期。)--“樊国梁主教,如果我是哪个国家的君主,一定让你做统领全军的大元帅,因为像你这样有才干的人实属罕见。你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你拯救了那一小队人的生命。我希望你们的教皇能让你做教会的首脑。”
李鸿章在此处是暗指樊国梁主教和一些法国人、比利时人、德国水兵,还有他的三千教民一起顽强抵抗义和团的进攻,英勇保卫了新法国大教堂。尽管当时遭到了日夜不断的攻击,主教和他的那小队人员,英勇抵抗,保住了教堂,并使围攻教堂的义和团损失巨大。
“1900年,三月初,写于广州。--几乎毫无疑问,南方的各总督都已经接到了命令,准备遣返所有的洋人。谁该为这个卑鄙的命令负责?起草文件的人真是聪明,知道不应该把如此无耻的文件送到我这里!”
(没有日期。)--“外国政府总是说他们只是租借我们的土地。其实我们知道,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土地。”
(没有日期。)--“有时候这些西方’学者‘的自命不凡让我很生气,有时候我又会替他们感到难过,现在我经常坐着笑话他们。今天我和一位’教授‘交谈,他是从马赛诸塞州远道而来,去大学里面教课的。他告诉我,没有书他都不知怎么讲课。”
“’我在工作中会用到十八大卷书,‘他说,’涉及到科学、艺术、伦理学和词典编撰学。‘”
“’十八本?‘我问到。’这些书你都用得到吗?‘”“’是的,它们涵盖了我工作的整个领域。‘”
“我不想在他面前笑,但我实在是忍不住。他问我问什么如此开心。”
“’我只是在想,你们西方的智慧一定比我们的透彻许多,‘我答道。然后,我告诉他,我们精通文学的康熙皇帝,在1711年编撰并发行了《佩文韵府》,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
“(没有日期。)--如果我们古时的箴言’敬惜字纸‘能够挂在各国外交部墙上的显眼位置,那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义和团危机中的任务
根据日记记录,当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1900年年初就预见到,大清很快就会因义和团卷入与外国的冲突。义和团即大刀会,当时在大清的北方地区活动日渐猖獗。那年的二月,李鸿章记下了这样一则日记:
“这是我第三次上书朝廷,请求严厉查禁义和团,但是朝廷并未就我此前的奏请采取任何行动查禁这个由暴徒恶棍组成的组织。我期望这次的请愿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关注。我曾一再尝试,几乎是无数次的努力,想要让朝廷意识到如果大清反对这些所谓的洋鬼子,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相反还会有很大损失。把他们赶出去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这些外国人一旦从大清撤走,不管他们是情愿还是不情愿,我们的国家在很多方面都会变得更加贫困。”
“在京城的最后几天里,我尽了一切努力让朝廷明白这些观点的真实性。皇太后显然是赞成我这些观点的,而且,荣禄(太后身边最有影响力、与太后关系最密切的心腹)确实是基督教徒们坚定的朋友。但是据我所知端郡王在背地里支持义和团,他会用尽一切方法劝告太后,如果朝廷不加干涉,义和团就能够消灭所有的外国人。端郡王有一群很强大的拥护者,但我最担心的是慈禧相信他所说的话,并秘密地偏袒大刀会。”
1900年4月,李鸿章留下了此番言论:“我收到了来自朝廷的这封信,我相信这只是对外做做样子:’各省村众联合组建民兵,借此保卫乡土,自卫身家,这实际上只是在遵从祖宗传下来的古老遗训,保持警惕和互相援助。只要相关人员管好自己的事,我们便无理由对他们加以干涉。我们唯一要担心的是,这些人中良莠不齐,并以此为托词向当地基督教徒寻衅滋事。切记皇帝以同等仁心对待天下苍生,毫无地区差异,因此,相关人员应遵从这个精神,戒除宣泄私人愤恨,以免招致他国敌意,使自己遭受处罚。特告中堂大人,朝廷希望相关督抚严格管理地方官,在必要情况下,发布直言公告,号召所有人只管好自己的事情,与他人和平相处,切勿忽视这些最诚挚的劝诫。‘”
李总督评论道:“一派胡言,这说得完全不对。我知道大清很快就会因这些暴徒而陷入困境。但在我的辖省内并没有多少义和团,即使是有,他们也不敢露面。”
他又写道(据推测,写作时间为1900年5月):“我收到朝廷发来的急电,敦促我查禁辖区内的所有义和团。这把我激怒了,因为朝廷这是在装糊涂、耍花招。我这里根本没有不法之徒,将来也不会有。”
“最近我每天都会给荣禄写信,力劝他用尽一切方法,把太后坚定地争取到洋人这一边来。她现在正摇摆不定,因为这两个最受宠的心腹说的话她都想相信,但这两个人(荣禄和端郡王)的观点却针锋相对。”
“我为大清感到难过!如果这些使团遭到扰乱,所有的外国民族就会带着枪炮杀入大清,甚至是美国--我们在此以前的朋友,也会派出军队和战舰攻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