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智慧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620900000013

第13章

楚国有个庙宇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这几个人互相商议之后,说:“如果我们几个人都喝这壶酒,就不够喝;让一个人喝吧,可又让谁喝呢?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谁就可以占有这一壶酒。”商议好以后,几个人就在地上画起蛇来。其中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端起酒壶准备喝酒。可是他看见其余几个人还没有把蛇画好,就左手端着酒壶,右手又在地上作画;并且得意洋洋的说:“我还能替蛇画出脚来。”当他还没有把蛇脚画完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却已经画好了蛇。那人马上从他手里夺过酒壶,不客气地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够给它画上脚呢”于是,这个人非常高兴地喝酒了,而替蛇添脚的人,只得懊恼地看着那人咽口水。

毁钟掩耳

“毁钟掩耳”用以嘲讽那些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事,别人也一定不知道的蠢人。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范氏之亡也,而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

范氏灭亡的时候,老百姓中有一个人偷了一口钟。他想背起逃跑,可是钟太大背不动。他就用铁锤把钟砸破,铁锤刚落,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他唯恐别人听见之后从自己手里把钟夺走,就连忙用手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讳不识字

“讳不识字”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不懂装懂,死要面子。

此典出自《笑林》。

有个人写了一封信派人去向一个富翁借牛。富翁正在会客。他忌讳自己不识字,就打开信,装模作样地看了一番,然后对送信的人说:“知道了,过一会我就去。”

浑沌凿窍

“浑沌凿窍”这个典故比喻办事情如果不考虑它们各自的特殊性,而主观地强求一律,那就像替浑沌凿窍一样,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此典出自《庄子·应帝王》。

南海神王,名字叫;北海神王,名字叫忽;中央神王名叫浑沌。与忽交情很好,他们常在浑沌所管理的中央地区会面,受到浑沌的热情款待。

与忽非常感激,就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恩惠:“人人都有口、鼻、耳、目七窍,用以看视,闻听,进食,呼吸,唯独浑沌没有。

我们试凿一番。”于是,与忽一齐动手,每天开凿一窍,七天之后,浑沌竟被凿得七窍流血死去了。

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此典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东汉灵帝时,高平有个着名的读书人,名叫促长统。

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最擅长文章词令,才二十余岁就在青、徐、并、冀诸州间游历,非常了解汉王朝的得失,曾写了几篇议论时事的文章献给灵帝。在其中一篇《理乱篇》中曾提到汉末政治动乱的原因和后来人们拨乱反正的做法。他说:后代的帝王有的很愚蠢,看见国内没有人反对他,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将一切治理国家的功绩归于自己,以为无人可以将他推翻,于是,君主与臣下一起胡作非为。

在宫内,沉湎于女色,在外整天驰骋于围猎场上。不理政事,不管人民的死活,有才能的人不用,亲信的尽是些阿谀奉承之辈,受到尊宠的全是皇后、妃子、姬妾的家人。这就像叫饿狼看守厨房、饿虎管理猪圈一样,百姓的骨髓被吸尽了,怨声载道,整个国家都处在纷乱不安之中,其他异族也乘机来犯,结果是土崩瓦解,一朝覆亡。

驳象虎疑

“驳象虎疑”比喻在社会生活中,类似这种为假象所惑而发生错觉的事情。

此典出自《管子·小问》:“此驳象也,驳食虎豹,故虎疑焉。”

齐桓公骑马出游,有一只老虎远远望见就连忙趴在地上。事后,桓公问管仲说:“今天我骑马出游,老虎看到我吓得不敢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回答说:“君王必是骑驳马闲游,迎着太阳奔跑吧。”

桓公说:“是这样。”

管仲说:“这是因为驳马很像驳,驳能吃老虎豹子,所以老虎害怕了。”

进寸退尺

“进寸退尺”比喻得的少,失得多,得不偿失。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老子》第六十九章,是老子的一篇军事论文。老子说:古代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话:我不敢做主动发动战争的“主”,而要做被迫进行战争的“客”。我不敢进入别国领土一寸之近,可以退回本国领土一尺之远。

荆人畏鬼

“荆人畏鬼”这个典故告诫人们,没有科学态度,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坏人利用。

此典出自《郁离子》。

楚地有个人,特别害怕鬼,听到风吹叶落和蛇鼠爬行的声音,都以为是在闹鬼。

一个小偷知道他疑神疑鬼,就在夜晚爬在他家墙上,探头探脑,装鬼怪叫。他吓得半死,看都不敢看一眼。小偷这样反复四五次,然后进入他的屋里,把所有的财物洗劫一空。

举措失当

“举措失当”比喻措施不得当。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举错必当,莫不如画。”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消灭六国,统一了天下。接着把全国划为三十六个郡,并且统一了度量衡。二十七年,为了宣扬威德,秦始皇开始巡游天下。二十八年,秦始皇到泰山去进行封禅典礼,接着又南登琅邪,在琅邪呆了三个多月,修筑了琅邪台,并且立了石碑,刻上碑文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和秦的德政。

其中写到:秦始皇关心老百姓,勤于朝政,制定了符合大众要求的法律,地方官吏也能分工合作,对事务的安排、措施,全都是整齐划一,一切按规定、按制度办事。

拒谏饰非

“拒谏饰非”指拒绝别人的劝告,掩饰自己的错误。

此典出自《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成相》是荀况晚年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借用一些历史故事,塑造了他理想中的圣王和贤相的形象。文中写到:君主喜欢忌妒和处处都想胜过臣下,这样大臣们就没法进行规劝了,必然要遇到灾祸。

君主评论臣下的过错,要看他所做的事是否违背了尊崇君主,安定国家和推崇贤人。

君主拒绝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臣下阿谀奉承、附和君主的意思,国家就必然遭到灾祸。

开门揖盗,自招其祸

“开门揖盗,自招其祸”比喻人们举措失当,做了有利于敌人的事。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揖盗,未可以以仁也。”

三国时期,东吴的孙策被三个刺客围攻,身中数枪,不治而死。临死前嘱咐说把吴国的领导权交给弟弟孙权。孙权这时只有二十多岁,为哥哥去世非常伤心,日夜啼哭不止,众臣劝也劝不住。大臣张昭严厉地说:“主公,现在不是你哭泣的时候。四周强敌环伺,国内人心浮动,有多少事等着你去处理,你却只顾伤心,百事不问。谚语说:‘开门揖盗,自取其祸’,你这不等于把国门打开,毫不防御,让敌人自由出入吗?”孙权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听了张昭的这番话,立即振作起来,整顿防务,奖励生产,团结全国上下,不久便把吴国治理得比孙策时期更强盛了。

刻画无盐

“刻画无盐”比喻以丑作美,引喻失当。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底》:“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有一个相貌丑陋的女子,姓钟离,名春,外地人都称她无盐。无盐相貌虽丑,但关心政事。她曾当面指责齐宣王奢侈腐败。

齐宣王受到感动,立她为王后。后来,人们就用“无盐”来称颂和比拟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

春秋时代,越国曾有一个绝代美女西施。无盐和她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非要作个比较,那就把丑的抬得太高,把美的贬得太低了。这种做法,称作“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晋代时,征西将军庾亮与荆州刺史周友善。一次,庾亮对周说:“大家都拿你比乐广。”周说:“这真是精细地描绘无盐,无端地冒犯西施。”

空洞无物

“空洞无物”意思是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人们常用它形容文章或讲话空空洞洞,没有内容,或不切合实际。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排调》:“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王导(公元276~339年),晋代临沂人,字茂弘,少年时代就见识广,才智过人。晋元帝(司马睿)登基前,是琅玡王,王导为他出谋划策,笼络人心,对他的帮助很大。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之后,任王导为丞相。王导在晋元帝(司马睿)时代、晋明帝(司马绍)时代、晋成帝(司马衍)时代,都出将入相当大官,一直当到太傅。

当时,有一个人叫周顗,字伯仁,少年时代就很有名气,二十岁继承了父亲周浚的爵位,当了武城侯,晋元帝(司马睿)时任宁远将军、荆州刺史、吏部尚书等职。他才华出众,酷爱饮酒,有时一个人能喝一石酒,整天都是醉醺醺的。

有一次,一个酒友来找他,两个人抱着二石酒大喝起来,都喝得酩酊大醉。周顗醒来一看,那个酒友已经醉死了。周顗的脾气很好,性情温和,对人非常友爱。他的弟弟周嵩有一次喝醉了酒,瞪着眼睛对周顗说:“你的才能根本比不上我,凭什么有那么大的名气!”说着,把燃烧着的蜡烛投到哥哥的身上。然而周顗神色不变,一点也不发脾气。正因为周顗有这些长处,丞相王导十分重视他,同他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有一次,王导枕着周顗的膝盖,指着周顗的肚子说:“您的肚子里有些什么东西呢?”

周顗回答道:“我的肚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不过,像您这样的人,我的肚子里能装上几百个。”听了周顗的话,王导并不生气。

孔丘吃桃

“孔丘吃桃”比喻虚伪的礼仪和繁文缛节,也可用来比喻迂腐可笑。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有一次,孔子陪着鲁哀公闲坐,哀公赏给孔子桃子和黍子,请他吃桃。孔子先吃掉了黍子,然后才开始吃桃。哀公左右的人见孔子出了丑,都捂着嘴笑起来。哀公说:

“这黍子不是吃的,是用来擦桃毛的呀。”

孔子回答说:“这个我知道。我认为黍子是五谷中地位最高的,祭祀先王时用黍子做上等祭品。瓜果有六种,而桃子是地位最低下的,祭祀先王时,不能把桃子当成祭品。我听说,有修养的人用低贱的东西去擦拭贵重的东西。如果用五谷中地位最高的黍来擦拭瓜果中地位最低下的桃,这就好比让尊贵的人来给卑贱的人做事。

我认为这样做有损于上下尊卑制度,因此我不敢把桃子抬高到宗庙祭品之上啊!”

劳而无功

“劳而无功”指花了力气却没有成效。

此典出自《管子·形势篇》:“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又见《庄子·天运》:是犹推舟于陆地,劳而无功。下面故事从《庄子》。”

春秋末年,孔子带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在准备从鲁国到卫国去的时候,弟子颜渊对鲁国的太师金说:“我的老师孔子要到卫国去宣传仁义道德这些政治主张,您说卫侯会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