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励志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618800000007

第7章

孟尝到任后,首先革除先前那贪官的不合理法规,每个地方都为百姓谋利。不到一年,那些迁移而去的珠蚌又重新回合浦,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涸辙之鲋

“涸辙之鲋”比喻身处困境、急需救援的人。

此典出自《庄子·外物》。

庄周(庄子)家境一向贫穷,向监河侯(治理黄河的地方官)去借粮食。监河侯说:“好吧,等我收到地租后,可以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气得连脸色都变了,他愤愤地说:“昨天我来时,走到半路,听到有个声音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辙沟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呀,你在这里做什么呢?’鲫鱼回答道:‘我是东海的水臣,您能给我弄一点水救救我吗?’我说:‘好的。我去拜访远在南方的吴国、越国的国王,引来西江之水来营救你,怎么样?’鲫鱼,十分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就无法容身。现在只需要斗升之水就可以活下来了。您却说了一大套不着边际的话。

既然如此,还不如明天早晨到干鱼店里去找我呢!’”

黑云压城城欲摧

比喻恶势力的一时猖獗及其造成的黑暗压顶之势。

此典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的一句话:“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的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那时候,唐朝国内藩镇割据,边境上外族常常骚扰,李贺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对抗击外族侵略的将士们给予赞颂。这首诗就是描写北方边塞上一座城池被外族军队包围之后,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守城将士下定决心,坚决守卫,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景。原诗共八句,这是前四句,诗的大概意思是:战事危急得就像浓厚的乌云笼罩,要把整个城池压毁一样,战士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在一片秋天的景色里,军中鼓角齐鸣,双方战斗激烈,边塞上战士鲜血染成的犹如胭脂一样的红土在夜里显得更加火红,凝成了紫色。

火烧眉毛

“火烧眉毛”比喻事情紧迫。

此典出自《五灯会元》:“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

有人问蒋山法寺禅师道:“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应该怎样看待改过从善、求源悟本的紧迫性呢?”禅师非常简洁地答道:“火烧眉毛。”

由于眉毛离眼最近,烧眉毛是看得见的最迫近的危险。

击缺唾壶

“击缺唾壶”形容渴望发挥才能。也可用以形容有志不得伸展,胸中感慨苦闷。

此典出自晋代裴启《语林》:“王大将军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便以如意击珊瑚唾壶,壶尽缺。”

晋代人王敦(字处仲)曾任大将军,立下许多战功。后来,王敦专擅朝政,晋帝怕他,对他不信任。王敦心中闷闷不乐,每当饮酒之后,就吟咏曹操《龟虽寿》一诗中的句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一边吟诗,一边用手中的玉如意敲打唾壶,以致敲打出许多豁口。

娇生惯养

“娇生惯养”形容从小过分受父母的宠爱和姑息,缺乏教育与锻炼。

此典出自《红楼梦》七十七回:“自幼娇生惯养的,何尝受过一日委曲,如今一身重病,一肚子闷气,又没有亲爹娘,她这一走,是不能再见面了。”

王夫人怕丫头们教坏了宝玉,于是来了一次大盘察,凡她认为不可靠的统统赶出去。一个名叫蕙香的丫环,聪明伶俐,只因她与宝玉是同日生的,王夫人便认定她是一个“没廉耻的货”,就被赶了出去。芳官是个唱戏的,王夫人认定唱戏的女孩子更是狐狸精,也把她赶了出去。剩下的唱戏的女孩子们,全部不许留在园里,全部弄出去嫁人。晴雯是侍候宝玉的丫头,她什么罪也没有,只因为长得特别漂亮,便安上“妖精”的罪名被逐出去。宝玉见晴雯正在重病,四五天水米不曾沾牙,硬被从炕上拉了出去,心中极为难受。当着王夫人的面,宝玉不敢多说什么,王夫人一走,他便倒在床上大哭起来。袭人劝宝玉道“哭也不中用,……太太不过偶然听了别人的闲言,在气头上罢了。等太太气消了,你再求老太太,慢慢的将她们叫进来,也不难。”宝玉说道:“怎么我们私自开玩笑的话太太知道了呢?怎么太太单不挑你(指袭人)和麝月、秋纹的不是呢?”袭人听了这话,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宝玉笑道:“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的人,他两个又是你陶冶教育的,怎么会有什么该罚之处?”袭人细揣宝玉的话,知道宝玉怀疑她告了密,竟不好再劝,所以叹息到:“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了,白哭一会子,也无益了。”宝玉听了,冷笑几声,然后说道:“晴雯自幼娇生惯养的,何尝受过一日委曲,现在一身重病,一肚子闷气,又没有亲爹娘,她这一走,是不能再见面了。”说着,越发心痛起来。

急如星火

“急如星火”形容事情已经到了万分急迫的地步。

此典出自晋代李密《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李密,字令伯。他出生后六个月父亲就死了,到了四岁时母亲何氏被他舅舅逼迫改嫁。他少年时期常常害病,孤苦伶仃,靠他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以后,他对祖母十分孝顺。李密曾在蜀汉时做过尚书郎的官。蜀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侍候太子的官)。当时李密的祖母快九十六岁了,正是风烛残年,在家里无人照顾她,因此,李密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开祖母去做官的。但晋武帝却天天下圣旨,说他态度傲慢,又下令郡县派人去紧催他上任,州里的人也到他家去催促,他在这种情形之下,感到进退两难,便写了一篇《陈情表》,向武帝诉说自己的苦衷。《陈情表》中有“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如星火。”的句子。

寄人篱下

“寄人篱下”比喻依附别人过活。

典出《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人。

南北朝时的齐国,有一个叫张融的人,字思光。这个人长得体短貌丑,但精神清澈,思维敏捷。家境虽贫,可是他能勤奋自学,他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好而且滑稽多辩。

齐高帝(萧道成)对他很厚爱,常说:“此人独一无二。”

有一次,高帝赐给张融一件衣服,张融前去向高蒂请安。短短的一段路,张融走了很久。帝问何故,张融说:“我是从地下升到天上来,按理是不能快走的。”

张融善草书,并常常为此自我欣赏。高帝曾说:“你的书法很有骨力,但无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笔法。”张融说:“二王还有比不上我的笔法的地方呢!”

武帝继位以后,有一次张融请假东游。

武帝问他住在何处。张融说:“我住的地方说是在陆上,但没有屋子;说是在船中,但船下又无水。”后来,武帝问张融的哥哥张绪。张绪说:“他住在一条停在岸上的小船里。”武帝听罢哈哈大笑。

永明(齐武帝的年号)中叶,张融染病时作门律,并自己作序言。序言中,他阐述了自己从事文章着述的情况。文中说:大丈夫应当删诗、书,制礼乐,文章着述自成一体,不能寄人篱下地沿袭别人。

“寄人篱下”即像麻雀一样,寄居在人家的篱笆底下生活。

家徒四壁

“家徒四壁”比喻家中只见墙壁,空无所有的贫困景况。

此典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他年少的时候喜爱读书、击剑。他原名犬子,后来,他羡慕蔺相如的为人,便改名为相如。他曾在汉景帝和梁孝王手下当过小官吏。梁孝王死后,回老家成都闲居。司马相如家境非常贫寒,生活十分艰难。

司马相如与临邛县令王吉交情很深,于是来到临邛,住在城外的客馆中。王吉经常前去看望司马相如。临邛县一些大财主,见王吉非常敬重司马相如,所以都很想结识他。有一天,大财主卓王孙设宴,请王吉和司马相如一同前来赴宴。司马相如借病推却,王吉亲自相请,他才勉强前往。司马相如举止大方,风雅潇洒,使满座宾客为之倾倒。在这期间,王吉请司马相如弹琴,相如弹了几曲。卓王孙有个女儿名叫卓文君,新近死了丈夫,在家寡居。她很爱好诗文音乐,听到司马相如悦耳的琴音,见到司马相如的一表人才,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司马相如也很喜欢卓文君的才貌。

接着两人决心结成终身伴侣。

为了实现真挚的爱情,卓文君毅然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离家出走跟随了司马相如。

他俩相亲相爱,返回成都。到了成都老家,卓文君发现司马相如一贫如洗,家中除了四周的墙壁,其余一无所有。大财主卓王孙对女儿的私奔十分愤怒,连一分钱也不肯给他们。为了维持生活,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又返回临邛,开了一个小酒馆,文君卖酒,相如穿着短裤子打杂。

后经亲友劝说,卓王孙分给卓文君一部分财产,她就和司马相如又回到了成都。

到了后来,司马相如以自己的才学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官封中郎将,他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

将信将疑

“将信将疑”指不敢轻信,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此典出自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信,将信将疑。”

唐玄宗李隆基时,封建统治集团对内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外不断发动战争,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又爆发了安史之乱。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不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有一个叫李华的人,字遐叔。他二十一岁进中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安禄山攻陷长安时,李华被俘,并被迫接受了凤阁舍人的官职。

安史之乱平息以后,他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到后来辞去官职隐居起来。

李华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于是就这样写了一篇《吊古战场文》,借描写一个古战场的凄惨情景,对战争进行了谴责。文中这样写道:天下民众,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夫妇?他们生前没有受到帝王的什么恩惠,为何要害他们呢?他们存亡死活,家里人都不知道。有人传来消息,家里人将信将疑。大军之后必有荒年,人民又要流离失所。怎样才可以避免这种祸害呢?唯有实行王道,使四夷各为天子守土。

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意思是形式和内容、外表和实质都好到了顶点,后来人们用它形容事物达到最美好的境地。

此典出自《论语·八佾》、《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争权夺势,闹得百姓不得安生。孔子怕遭到祸殃,也带着少数几个弟子逃到齐国。

齐国的国君和大夫对孔子十分尊敬,盛情地款待他,并且请他欣赏音乐。

有一天,齐国的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韶”的乐章,很得孔子的欢心。他听得入了迷,竟一连几天都在回味着“韶”的音律,把肉的味道都忘记了。他一遍又一遍地说:

“真想不到呀,音乐感人之深居然能达到这样的地步!”

这时候有人问孔子说:“先生,韶乐您欣赏过了,武乐您也听了,现在请您发表一下看法,是韶乐好呢?还是武乐好啊?”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

“当然是韶乐好呀,它的声音、旋律美极了,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极好!至于武乐嘛,当然声音也是很不错的,但意思不够美呀……”

因为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向往那个时代,因此极力赞美韶乐;武乐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由于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孔子不赞成,因此对武乐也有看法。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心里常常疑惧,一遇到风吹草动就会异常惶恐不安。

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

更赢,是战国时魏国的武将,他射箭的技术很高明,有一日他陪伴着魏王去游玩,走到一座高台下面。仰头看见空中有飞鸟经过,于是他对魏王说:“我可以不用箭,只用一张空的弓就可把空中的飞鸟射下来,我演试给你看看好吗?”魏王说:“你射箭的技术,已练到如此神奇吗?是否做得到呢?”更赢说:“我有把握把它射下来的。”过了一会儿,从东方有一只雁飞过来,更嬴用一张没有箭的弓,向飞来的雁只用手对弦空拉了一下,弓弦嗡的响了一声。那只雁立刻应着弦声而跌落下来。

魏王见更嬴真的用无箭的弓能够射雁,于是惊奇地说:“你射箭的技术果然高明啊!”更赢说:“不是我的技术高明,是因为这只雁早已有了毛病。”魏王问他说:“你怎么会知道呢?”更赢解释说:“由于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声又很凄惨,飞得慢是因为受了创伤,叫声凄惨,是由于失群的缘故。它由于创伤没有好,心里还很惊怕,所以听到弓弦的声音而惊跌下来的。”

井井有条

“井井有条”比喻办事有条有理。

此典出自《荀子·效儒》:“井井兮其有理也。”

荀况又称荀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之一,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末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又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一个全国统一的局面正在形成。荀况的思想,反映了实现统一集权的进步要求,并从理论上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制造舆论。他对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学说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有批判,有吸收,而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效儒》是荀况论述“大儒”与“俗儒”的对立,重点阐述“大儒”即荀况理想中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政治作用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荀况尖锐地批判了以孟轲为代表的“俗儒”,借“大儒”来表达自己致力于社会变革,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他认为,只有重用“大儒”,才可以达到“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的封建统一局面。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荀况太过于夸大了所谓“圣人”的作用,把“圣人”说得完美无缺、形象高大,是实现封建统一的唯一因素。

荀况说:那些被称之为圣人的人们,办事是那样的井井有条;意志是那样的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他们安然自若,是那样经久不息;光明磊落,能够清醒地运用智谋;端正不邪,其行动是那样地符和礼义。……用最好的最完备的方法治理国家,任何事物都不能使他动摇,这就叫做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