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水边上有一个土财主,家里十分富裕,可是他们几代人都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楚地一个读书人教他儿子。先生先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先生对他说:“这是一字。”写两画先生又对他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他儿子便高高兴兴地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学会了,我已经学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再交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打点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财主打算请一个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一大清早起来叫儿子写请帖。
很久了还没写完,父亲便去催促。他儿子大发脾气说:“天下的姓多得很,为什么他一定要姓万?我从清早一直写到现在,可到现在才写完了五百画。”
刚刚懂得一点道理的读书人,偶然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刻沾沾自喜地骄傲起来,可能就像这个富翁的儿子吧。
牛角挂书
“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此典出自《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隋代襄阳人李密,一心向学,从来不浪费时间,所以,他的学习生活相当紧张。有一次,他到绥山(有座猴山)去,他怕旅途之中耽搁太多时间,于是出发前,想出了个一面行路一面读书的好办法:在牛背上放置了一个薄团,把要看的《汉书》挂在牛角上。就这样,他就可以很舒服地骑着牲口,一手拿书,一手牵着缰绳,走着走着,甚至跟在屋子里看书没有两样。
走在途中,由于李密注意力太集中了,他一动也不动的样子,居然像是一座雕塑摆在牛背上。正巧,当朝大臣杨素经过这里,见到牛背上还有这般好学的人,便顾不得自己赶路,悄悄跟在后边,走了一大段路,李密一点都不知道。直到他挪转牛头,打算另换一本书时,杨素才和他搭话,问他看的是什么书?这时候,李密也只是勉强动了动脑袋,向身边一瞥,轻描淡写地说:
“看《项羽传》!”
排沙简金
“排沙简金”的意思是,排除沙粒,挑出金子。人们用它比喻精心筛选,去粗取精。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东晋大文学家孙绰(字兴公)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潘岳(字安仁)的文章写得非常好,灿烂多彩好像披着锦绣,没有一个地方不好;陆机(字士衡)的文章虽然不是全篇都好,但也有很多精彩之处,就像要排除沙粒,选择金子一样,一般也能发现宝贝。”
徘徊歧路
“徘徊歧路”表示在岔路上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此典出自唐代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则天掌握唐代政权以后,便打算建立大周王朝,自己好当女皇。唐朝开国功臣李积的长孙徐敬业知道此事后,便以扬州为根据地,准备起兵反对武则天。
徐敬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发展势力,以便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武则天,就请那时有名的文学家骆宾王帮他写了一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骆宾王在檄文中一条条列举武则天的罪状,号召皇亲国戚都起来反对武则天。檄文的最后严正地告诉他们说:
“假如你们还留恋自己的城池,迟迟不选择自己的道路,耽误早日立功的机会,就一定要按违命而论处。请你们认识清楚,今天的中国,到底是哪一家的天下。”
青箱家学
“青箱家学”形容世传家学。
此典出自《宋书·王准之传》。
南北朝时期,宋有一个人叫王准之,字元曾,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的高祖王彬,曾经担任尚书仆射一职;曾祖王彪之,曾担任尚书令;祖父王临之、父亲王讷之,都曾经当过御史中丞。曾祖王彪之博闻多识,熟悉朝中典仪掌故,从他开始,这些学问就世代相传,并且熟悉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的旧事,他把这些故事写下,藏入青箱中,世人称之为“王氏青箱学”。
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表示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腾,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战国时代,滕文公做太子时,曾经去各国访问。有一次,他去楚国路经宋国时,见到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了一些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又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来治理天下。滕文公回国时又在宋国会见了孟子。孟子担心他还不明白人性本善和以仁政治理天下的道理,又给他讲了文王、周公的治国之道。当谈到腾国还是可以治好时,他说:“当前的滕国,假如能够截长补短,将近有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假如能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还能变成一个好国家。”
他停了一下接着说:“可是如不振作精神去痛除积弊,那也就不好说了。”滕文公听了孟子这番议论未置可否,只是微微笑了笑。
文中的“截长补短”是那时丈量土地的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切角补弯”。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说话非常深刻犀利。
此典出自《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言其笔力强健也。”
东晋时代,会稽有一个叫王羲之的人,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将军,所以人们叫他“王右军”。他是我国东晋杰出的大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非常高的评价;也有人叫他“书圣”。他写的字既十分秀丽,又很苍劲。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一般总是秀丽的字显得柔软,苍劲的字显得僵硬,而他竟能超凡脱俗,可以看出来他书法功力之深,这一切全是他勤学苦练出来的。
他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心里想着,手也随着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久了,竟然把衣服都画破了。
传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墨迹印到木板里面去有三分深。
(“书断”的原文是: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入室操戈
“入室操戈”比喻学会了别人的本事,反过来却拿这个本事攻击别人。
此典出自《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东汉时北海有个叫郑玄(字康成)的人,他是一个很勤奋的读书人,曾入太学读书,学习经学后来又去向当时的名士马融学习,当他学成离开时,马融曾十分感慨说:“郑生东去,吾道东矣。”他回到家乡后,专心研究学问,后来与一个叫何休的研究经学的人为友。
何休着有“公羊墨守”(公羊,传名,公羊高着;墨守,指墨子善守城,喻固守成见)、“左氏膏肓”(左氏,指左丘明所着“左传”;膏肓,喻疾病无法医治)、“壳梁废疾”(壳梁,传名,周时壳梁赤着;废疾,罢病也)三篇有关这些传记意见的文章,郑康成见了何休的文章后,于是便作了“发墨守”(发,发扬也)、“碱膏肓(碱,亦作针)“起废疾”三篇文章,来驳斥何休的见解。何体看了郑康成的文章后,很感叹地说:“康成兄呀!你这真算得上是进我的屋,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意即:用我的学说来攻击我的意思。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的这个典故告诫人们,学习要严谨,认真,切不可望文生义,穿凿附会。此典出自《传家宝·笑得好》。
一位老师出了一个“三十而立”的题目,让两个学生对此破题。一个学生写的是:
“两个十五之年,虽然有椅子板凳可是他们也不敢坐。”另一个写的是:“年龄已过花甲的一半,只是两条腿还得站立着。”
爱莫能助
“爱莫能助”表示虽对人同情,但却无力相助。
此典出自《诗经·大雅·民》:“爱莫助之。”
又见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子瞻莫错怪老夫否?”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在宰相王安石那里学习时,自以为非常聪明,就不够虚心谨慎,于是被降为湖州刺史。他在湖州任满后回到京城,便去拜谒老师。恰逢王安石昼卧未醒,只得在书房等候。
苏东坡见宰相的书桌上有一素笺,上有诗二句:“西风昨夜入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他一时兴起,不能自已,于是便提笔在素笺上续了两句诗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题诗后,便离开了。
午休后,王安石来到书房,看到苏东坡写下的诗句,感到苏东坡的轻狂的脾气并没有改,便密奏天子,于是降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明知因续诗触犯了王安石而贬官,但又不得不前去谢恩。苏东坡到大堂拜见宰相,王安石就以师生之礼待他。他对苏东坡说:“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
子瞻莫错怪老夫否?”苏东坡立即回答说:
晚学生自知才力不及,哪里敢怨老太师!”王安石笑道:“望你到了黄州,认真学习,从而增长知识。”苏东坡点头,拜辞而去。
苏东坡到黄州后将近一年,时当重九之后,连日大风,他到后园赏菊,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还说不出话来。这时他才恍然大悟道:
“以前只说老师揭我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并没有错,倒是我错了。我往后一定要牢记,千万不可轻易笑人!”等到一年任期满后,苏东坡到京拜倒在地上,向老师赔罪。王安石因重其才,于是又奏过天子,恢复了苏东坡翰林学士的官职。
量体裁衣
“量体裁衣”说明办事必须依客观实际而行。
此典出自《南齐书·张融传》:“时与张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即位后,手诏赐融衣曰:‘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
是吾所着,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张融,字思光,生活很俭朴,才华十分出众,颇得齐太祖(萧道成)器重。
萧道成在当皇帝之前,常常与张融交往、谈笑,他每当见到张融时常常笑着说:“你这种人才,世上不能没有一个,但是也不能有二个。”萧道成即位以后,亲手写了一封诏书,赐给张融一件衣服,说:“看你穿的衣服又粗又旧,可知你向来很有胸怀和修养。然而,你与人交往时穿得如此破旧,也辜负了朝廷对你的期望。现在,我送给你一件旧衣服,是我以前穿过的。它虽然是旧衣服,但比新衣服更有意义。这套衣服虽然是我穿过的,我已叫人按你的身材进行了剪裁,你穿上一定会合适。同时,送给你一双鞋。”
临河而钓
“临河而钓”说明只有根据事物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办法,才能取得好效果。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夫临河而钓,日入而不能一鱼者,非江河鱼不食也,所以饵之者非其欲也。及至良工执竿,投而擐唇吻者,能以其所欲而钓者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个人坐在河边钓鱼,可是直到太阳下山也没有钓上一条鱼。这并不就是因为鱼不贪食,而是因为他所用的钓饵,不合鱼的口味。
等到另一个善于钓鱼的人执竿垂钓,鱼儿纷纷上钩。这是因为他能够用鱼爱吃的东西做钓饵的缘故。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形容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美景。比喻在人生际遇中,乍看似乎已走到尽头,忽然眼前又出现了转机。
此典出自宋代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叫门。”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从小有从军抗金的壮志。宋孝宗即位之后,抗战派才稍被重用,这时陆游被召见,并被赐进士出身。北伐失利后,陆游因力主出兵,被罢免隆兴(府治在今江西南昌市)通判的官职,回山阴镜湖的三山居住。回乡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陆游写了《游山西村》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当地的习俗、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游山西村》写道:“不要笑话农家冬天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款待宾客,备有丰富的鸡、豚(小猪)做成的菜肴。山峦重叠啊,水路弯弯,是不是路到尽头,没有办法往前走了呢?忽然在柳林荫荫、鲜花明艳之处,又可以看见了一个村落。此时正值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祈祷丰年的春社日将到,村子里萧鼓声声,连绵不断,一派节日的气氛;人们穿戴着简朴的衣帽,表现了古代淳厚的民风。从今以后,就这样趁着月光明亮外出闲游,拄着手仗,在夜里随时叩响朋友的门户。”
缘木求鱼
缘:攀援。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方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
此典出自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看出齐宣王想称霸天下,每天操练兵马,就问齐宣王说:“大王动员全国的军队,让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攻打别的国家,难道只有打败了别的国家,你的心里才痛快吗?”
“不!不是打败了别的国家我才感到痛快。我这样做,不过是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罢了。”齐宣王说。
“那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么呢?”孟子问。
齐宣王笑了一笑,没有回答。孟子便又说:“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还是好衣服不够穿呢?是因为宫中的艺术品太差呢,还是宫中的音乐不动听呢?是因为侍候你的人太少呢,还是……?”齐宣王听了,摇头说:“不,都不是!”
“噢,那我明白了,大王的最大欲望是想征服天下,称霸诸侯。使秦、楚那样的大国都来朝贡您,四方的外族都向您臣服。但是,如果用你的办法去满足你的欲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那肯定是徒劳的。”
“事情竟有这样严重吗?”齐宣王问。
“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呢!爬到树上去捉鱼,最多就是抓不到鱼,还不至于有什么祸害。
如果想用武力来满足自己称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还会招致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