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10589100000027

第27章 合拍与共融(8)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对电影这个‘精神自动装置’能产生新思维的必然性提出了质疑,大众如果不能通过电影获得主体身份,电影就会沦为政治宣传、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组织的工具。……电影的思维机能具有一个比制造梦境更为重要的特征,即‘思维的无力’,……‘中心的抑制、内部的崩溃与僵化’,甚至是‘思维偷窃’,让精神自动装置变成木乃伊,失去大脑的内在现实是破碎的。……电影可以激发思维,也可以抑制思维,这正是政治宣传电影和好莱坞商业电影控制观众的原因”。

国际政治形势也会影响电影业。1999年5月7日,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北约战机轰炸,三名记者死亡,十余人受伤,导致中国政府将美国进口大片撤出市场,直至11月份中美关系回暖后,才恢复放映美国大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模仿苏联改造私人电影企业,建立电影事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国家拨款,控制影片的生产、发行。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大陆只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社会教化功能,忽视其文化艺术属性,更不承认其商业性。影片要接受审查,“把关人”有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学者、资深业内人士,由他们过滤掉“不合时宜”的内容,才可以拍摄、发行、上映。

中国大陆电影业曾经受四次大的冲击:1951年电影《武训传》(孙瑜,1950)批评和文艺界整风学习运动;1957年“反右运动”和1958年“拔白旗,插红旗”运动;1959年“第二波反右斗争”;1966年“文化大革命”。“文革”结束后,“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左”倾思潮依然严重,按照“两个凡是”的方针行事盛行一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指导思想,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挣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枷锁,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恢复民主集中制传统,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全面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会议将中国引上新时期的健康发展之路,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1979年,“文革”前的老电影解禁,人们涌向早已破旧的影院,欣赏这些影片,感慨万千。这一年,全国人民年平均观看电影达28次,观众人数为293亿人次。要知道,即使在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全美国人均年观看电影的次数最多也不过23次。然而,这次的观影高潮只是久遭压抑后猛然释放的反应。随后,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快速下降。因为过去的电影生产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如果不转型改制,中国大陆的电影业是没有前途的。

三电影商业化的科学技术语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影这项伟大的科技发明给人们展现了电声光影的奇妙世界,仅1896年,法国便出现129种,英国出现50种和电影始创人卢米埃尔兄弟的器械有所不同的电影摄影和放映器械。百余年间,科技促使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营销、传播技术与手法步步提升,人们的观影方式与观影心理数度更新。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业由于对话的出现而增强了信心,认为电影现在能够做到戏剧和小说一直在做的事了:讲述关于人的复杂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人物能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问题。……电影不仅能够赶上,而且还能超过其他叙事艺术”。

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绚丽缤纷的客观世界呈现在观众眼前,诚如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所言:电影已经“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等同”。电影终于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艺术体系。

从模拟电影到数字电影,数字影像合成技术、计算机图形和影像处理技术、全新扫描技术、数字声技术等快速发展使电影影像更为清晰逼真,让人们徜徉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叹为观止。大型计算机、数字化智能化摄像机、编辑机、视频切换机、数字三维特技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脑灯控系统、MD音频制作系统等先进制作设备的强大功能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挥洒空间,拓展了电影的表现能力,冲击着传统电影观念。正如一个多世纪以前法国作家福楼拜的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而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

数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风起云涌必然波及快速发展中的中国。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导演开始尝试把数字技术运用于电影制作中,如周晓文导演的影片《秦颂》(1996),用计算机染色加工出“血染长河”的悲壮场面,“登基大典”时的背景阿房宫也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合成的。

在《木乃伊》(斯蒂芬·索莫斯)、《黑客帝国》(安迪·沃卓斯基)横扫全球票房的1999年,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历程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反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过程的影片《横空出世》(陈国星)和重现1998年9月10日由上海升空的东方航空公司MU586航班因为起落架被卡住,在空中经过三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抢修无效后返航迫降的影片《紧急迫降》(张建亚),分别使用了12分钟和9分45秒的数字特技。上影集团制作中国第一部空中惊险片《紧急迫降》,本想将设计好的5分钟特技镜头交给美国或香港的电脑公司制作。无奈对方要价颇高。上影集团筹资250万美元从美国购置了具有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数字影像处理系统,自己完成了37个镜头的数字合成,增添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上影电脑特技制作中心总经理朱觉感慨道:“大家都知道,在《紧急迫降》影片里一共有9分多钟的电脑特技镜头。这个9分多钟应该说是凝聚了中国电影人的一片心血,而且圆了中国电影人的一个梦。”

许多中国影片都运用数字技术加强观赏性和感染力,如《可可的魔伞》(彭小莲,2000)里骑着伞飞上天空的女孩,《冲天飞豹》(王瑞,2000)里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战斗机,科教片《宇宙与人》(忻迎一,2000)中用三维动画、立体声音响展开的150亿年的宇宙史诗画卷,《英雄郑成功》(吴子牛,2001)中规模浩大的海战场面等。

2001年全数字电影音乐短片《青娜》(傅华阳)的诞生,让中国人有了自己的虚拟人物明星,虽然短片只有5分钟,虽然女孩青娜无法如《最终幻想》(坂口博信、莫托·萨克巴拉,2001)里的角色那样细腻和完美,但她标志着中国电影数字化进入新时期。《英雄》(张艺谋,2002)、《无极》(陈凯歌,2005)、《夜宴》(冯小刚,2006)等片用数字技术展现出了极具东方韵味的独特美感,给全世界的观众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港台导演是推进中国电影数字化的生力军,《小倩》(程小东,1997)、《老夫子2001》(邱礼涛,2001)、《卫斯理之蓝血人》(刘伟强,2002)、《功夫》(周星驰,2004)、《情癫大圣》(刘镇伟,2005)等数字技术参与的影片获得了许多观众的青睐。由于技术的局限,1983年徐克拍摄的《新蜀山剑侠》没能达到想要的效果。2001年,他执导《蜀山传》,投入9000万元,呕心沥血,用1600多个特技镜头营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武侠世界,再现了自己脑海中人道、仙道、魔道共存的蜀山梦。过于依赖技术,导致《蜀山传》票房失利,但就视觉效果、动作设计、美工造型、音响配乐等方面来说,它不失为一部中国数字电影技术的代表作。

电影发行与放映企业也与数字技术热烈拥抱。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影院尝试播放电子拷贝,至今不过二十多年,大量影片的载体就由胶片、拷贝换成了数字文件。数字电影文件传送便捷,可以通过光缆网络、通信卫星,以数据流形式直接传输到影院。2012年,我国13118块银幕中,数字银幕超过12000块,除县级影院外,城市影院全面数字化改造基本完成。

2009年1月7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中国正式步入3G时代。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新技术支撑下与影视媒体快速融汇,在“当代社会交往体系和社会组织结构体系网络化和技术化”的“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迎来新的变革。

2012年9月,北京小马奔腾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印度信实传媒,成功收购美国顶尖特效制作公司数字王国。数字王国1993年由美国名导詹姆斯·卡梅隆等人创建,后被《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收归己有,是纽交所的上市公司,曾承担《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1997)、《魔戒1》(彼得·杰克逊,2001)、《后天》(罗兰·艾默里奇,2004)、《加勒比海盗3》(戈尔·维宾斯基,2007)、《哈里·波特》系列(克里斯·哥伦布,2001等)、《蜘蛛侠》系列(山姆·雷米,2002、2004、2007)、《变形金刚》系列(迈克尔·贝,2007、2009、2011)等卖座影片的数字特效制作,七获奥斯卡金像奖。这次收购对于我国制作电影的数字技术的提升无疑是重大利好。

新技术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旧工艺、旧理念、老通路、老需求改头换面,尽管怀着感伤和留恋,电影人也要与时俱进。

离开了技术,电影的表现力不复存在;离开了艺术创造,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过是无谓的杂耍表演。电影创作者不能被流光溢彩的新技术迷住双眼,应该注意电影叙事的艺术性,警惕让技术代替了艺术,作品要有人文情怀,在愉悦大众感官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境界。曾绘出凌空飞扬的敦煌飞天的民族,一定能借助科技的羽翼,放飞想象,在电影艺术的无限空间翱翔。

四电影商业化的消费社会语境

我们曾经历过商品短缺、物资匮乏、媒介稀少的年代,当忽然面对市场里一排排一层层五花八门的货物时,我们又坠入了物质的迷雾森林。我们消费着衣食住行等各种物质产品,消费着知识、信息,消费着生活与美、精神与情感体验,从“生产社会”过渡到“消费社会”。

十八世纪的欧洲是消费社会的发源地,美国借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机遇直追而上,成为消费社会的形象代言者。美国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在《文化转向》一书里这样描述西方出现消费社会时的状况:“它被冠以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媒体社会等种种名称。……新的消费类型;人为的商品废弃;时尚和风格的急速变化;广告、电视和媒体以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方式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城市与乡村、中央与地方的旧有的紧张关系被市郊和普遍的标准化所取代;超级公路庞大网络的发展和驾驶文化的来临——这些特征似乎都可以标志着一个与战前社会的根本断裂……”

“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就是消费社会。生产社会里曾经短缺的物资如今堆满厂房、商店;政策由限制消费转向鼓励消费;害怕过度消费致使再生产无以为继的担忧,变成对商品积压过多,资金难以回笼的恐惧;企业忙于刺激消费才能维持运营;第三产业飞快成长,大众的闲暇时光成为极大的商机而被众多目光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