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爱弥儿(经典超译本)
10588700000013

第13章

333假设旅行的方法只有一点好处,也足够了。我培养爱弥儿,并不是为了让他渴望,也不是为了让他等待,而是为了让他享受当下的生活。当他的欲念展望未来的时候,这热情也不至于激烈到觉得时间冗长无聊的地步。他不仅仅要享受盼望的喜悦,还要享受逐渐接近所追求的目标的兴奋,而他的情感如今受到这样的约束,很大程度上,他只活在现在。所以,我们的旅行不是像邮差那样始终在赶路,我们像探险家那样好奇,我们考虑的并不仅仅是起点和终点,而是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过程。

334旅行的整个行程对我们来说,也是愉悦的。我们并非坐着不动,关在车厢里,简直像关在封闭的牢笼里的犯人。我们也不像女人那样,轻松舒适地旅行。我们不会剥夺自己能享受的新鲜空气,也不会放过经过的风景,更要随心所欲地仔细观察这些风光。爱弥儿从来不会钻进马车,除非赶路,也不会去快马加鞭,不过,哪有非要赶路不可的理由呢?除了生活的喜悦之外,不存在另外的理由。我要不要给他添一个理由呢,那就只要有可能,做一些好事情?自然是可以的,做好事本身也是生命的一种愉悦。

335要是按我的旅行建议,我们走了五十里,爱弥儿还没有忘掉苏菲,那不是我的做法不够聪明,就是他没有好奇心。鉴于他已经有了许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是他不受诱惑,不想扩展他的知识,是不太可能的。正是知识才会令我们好奇,爱弥儿拥有的知识,恰好是会让他希望学习更多的东西的。

336生活的场景就是这样一幕一幕变化的。每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动机和动力,但是这个人终归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十岁的时候,他一心一意只关心蛋糕,二十岁的时候,他全神贯注地关照他的情人,三十岁的时候就知道追逐享受,到了四十岁就变得野心勃勃,而五十岁的时候,就为了钱财狼奔豕突。什么时候他才一心追求智慧呢?当一个人接受了指引,不知不觉奔向理智,这个人该多么的幸福!

337如果你想要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的话,那么童年时期养成的好习惯,必须都要带到他的青少年时期去。你的学生是他本该的原有模样,那么你就应当保持他本该成长的样子。做到的话,工作才算完成。正因为如此,老师留在年轻人身边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否则,老师不在了,年轻人能不能学会追求爱情,是相当可疑的。通常,老师更多的是父亲会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他们认为有了一种生活方式,另外的生活方式就不可能了,所以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就得放弃他小时候所习惯的一切。要是当真如此,那么我们在孩子童年时期花那样大的力气是为什么?既然不论我们培养出来的优点或是缺点,都会和童年一起消失,而另外的生活方式伴随的必然是另外的思维方式?

338正如能打断我们的记忆力的只有大病一样,能中断我们性情与行为的,也只有狂热的情感。我们的兴趣爱好也许会改变,有时候,这样的变化相当突兀,不过,习惯会缓和变化的过程。一个技艺娴熟的画家,在调配色彩的时候,也要设计混合颜料,让人无法觉察颜色的变换过渡。某些特定的底色要刷满画布,才不至于导致颜色突然的断裂。我们的嗜好也应当采取同样的办法。性情不平衡的人,他们的热情、兴趣和感情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他们身上唯一稳定的特点,就是永远在变。但是,一个性情稳定的人,终归是要回到旧日的习惯当中的,童年时期的爱好和兴趣一直能保存到老年的时候。

339若是你让你的年轻人,即便是从人生的这一阶段步入到另外的阶段,也不会鄙夷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那么当他们有了新的生活习惯,就不会放弃之前的习惯。让他们一直喜欢做相宜的事情,不管是新的事务,还是旧的事务,那么你辛勤培育的果实就能得到保证。而且,你甚至可以放心,你的学生一生都会保持这样的作风。因为最令人担心的变化,正是你现在密切观察的这个年龄阶段。人们常常懊悔地回顾这个时期,觉得从童年开始带入这段青春的习惯最不容易改。不过,习惯能在这个时期改掉的话,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340大部分孩子的习惯,只是你以为你已经将这些习惯安在他们身上罢了,并非他们真正的习惯,而是在你的强制之下被迫去做的,极不情愿地跟着你的安排而已,只要一得到机会,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将这些行为抛弃。不管人在监狱里待了多久,也不太会培养出坐监狱的爱好的,习惯不但不能削弱对监狱的厌恶,反倒会越来越加强。我的爱弥儿不是这样。童年的时候,他只做他自己愿意并且有乐趣的事情。成年之后,他也是如此。习惯的力量只会有助于他得到自由自在的快乐。一种积极的生活,体力劳动,锻炼,行动,对他来说,着实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这些,他会痛苦的。

341“你已经知道如何对待痛苦和死亡了。你也知道了,身体可能的病弱必然给你戴上沉重的锁链,需要忍受。但是你还没有学过,如何给你的心、你的欲念一个法则。而我们生命中的困苦,往往并非来自我们的需要,而是来自我们的感情。我们的欲望是如此的多,相形之下,我们的力量几乎百无用处。要按欲望来说,人依赖于众多的事物,而究其自身来说,人什么也不需要依靠,就连自己的生命也不需要依靠。”

342“喜爱的东西愈多,痛苦就愈加增长。这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有完结的时候。或迟或早,我们所爱的,都会从我们的手指缝间溜走的。然而,我们却表现得像这一切都了无终日一般漫长。为什么仅仅是苏菲也许会死的念头,你就这样害怕?难道你以为她长生不老吗?难道她这般年纪的年轻人从没有死过吗?她一定是会死的,我亲爱的孩子,也许死在你以前。又有谁确切地知道,她此时此刻还活着?大自然让你死,只是让你死一次,而你这样的做法,对你来说,却是会死两次的。”

343“你毫不节制的感情,让你成了自己的奴隶。你多可怜啊!你感觉到被剥夺,失去,恐慌,令你甚至无法享受仍然拥有的一切。因为对失去的恐惧,你做不到真正的拥有。你永远也没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只是因为你永远想追逐它们,它们在你面前飞翔,而你一直跟在后头追。你会变得悲惨,你会变得堕落。否则你能变成什么样呢,除了你放纵的欲望以外,什么都不关心?”

344“倘若你连自然的离散都无法忍受,你怎么会自觉自愿地放弃呢?你又怎么会为了责任牺牲你的愿望,怎么会为了听从你的理智,而抵抗自己的心情呢?若是你的情人死了,谁敢带信给你,你就永远不要再见到他,那么,要是一个人把活着的她从你身边带走,要是谁敢说,‘对你来说,她就是死了。德行要让你们分离。’你又会如何?要是不管怎么样,不管苏菲是不是结婚了,不管她爱你还是恨你,不管她是打算嫁给你还是打算拒绝你,总之不管如何,你想要,你一定要不惜代价得到她,那么你告诉我,一个人不管不顾,只知道自己的欲望,不晓得怎么控制自己的感情,什么都不能阻止他,怎么能不犯罪呢?”

345“我亲爱的孩子,没有勇气,就没有幸福可言。没有挣扎,就不会有美德。美德源自于力量,而力量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一种生来羸弱的生灵,只有凭借意志力才会变得强大,而意志力是正直的人所拥有的全部优点。要是德行非常容易实现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对它有所认识了。当我们的欲念开始的时候,就有了这种需要,对你来说,时间已经到了。”

346“在简单朴实的大自然之中,我抚养你长大,没有对你说那些让人烦恼的责任,我要保护你不受恶习的沾染,也正是这样的恶习,会让人觉得责任是讨厌的事情。我让撒谎在你看来,不是邪恶,而是没必要。我没有怎么教过你关照别人应得的一切,正如我也没怎么教过你关心自己的权利。我更多的教你做个友好的人,而不是个有德行的人。不过,友好的人,只要他觉得友好愉快,就会一直友好下去,但要有欲望冲击的话,所谓的善良就会粉碎的。”

347“有德行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有德行的人是能克制情感的人,因此他会跟随自己的理性、良知,履行自己的责任,他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什么能让他背离自己的道路。迄今为止,你有的不过是自由的外表,只是一个因为还没有收到命令而暂时拥有自由的奴隶罢了。现在,你要学习真正的自由,学着做自己的主人,控制自己的内心。我亲爱的爱弥儿,你会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的。”

348“所以,现在,你还要度过一段学徒时期,而这一回的学徒,要比以前做的学徒艰难得多。因为,大自然会为我们解除她给我们设置的痛苦,也许她还会教导我们如何忍受这样的痛苦,但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痛苦,她是不会告诉我们应当怎么做的。她把这个问题留给我们自己,我们是自己情欲的牺牲品,忍受无谓的烦恼和痛苦折磨,为自己本该引以为耻的眼泪而骄傲。而现在是你最初的情欲,也许还是你唯一真正值得的欲望,要是你能像个完整的人那样控制它,它就是最后的欲念了。你能够成为其他一切欲望的主人,除了对德行的欲望以外,你无须再听从任何欲望的指令。”

349“把欲念分成可以产生的欲念,以及不能产生的欲念,从而使自己够追逐可以产生的,拒绝不能产生的,这是错误的。所有欲念都是相似的,只要我们是主人,能够控制它们,它们就是好的,若是我们臣服于欲念,那么它们就都是坏的了。大自然不允许我们超过自身的能力去扩大欲求,理智禁止我们追求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良知并非不允许我们被诱惑,而是不允许我们屈服于诱惑。有没有欲望,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是我们能够控制自己,任何一种在自己控制之下的欲望都是自然而然的,而那些能控制我们的欲望,都会成为罪恶的。”

350“你别以为我要跟你没完没了地交代道德条例,我只告诉你一条规则,这条规则是其他所有规则的基础。要将自己的心约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要学习,要了解这些界限,不管这些界限多么的狭隘,只要你在范围之内,就不会感觉不幸福。只有我们想超越界限的时候,才会感觉痛苦。”

351“我们只有在陷入疯狂的欲望中时,才会去试图得到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当我们忘却自己身而为人的能力,给自己营造出想像的世界,却总是不得不从想像回到现实世界来,才会感觉痛苦。只有失去那些我们认定是自己的权利的好东西,损失才会真正影响我们。若是我们根本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事实十分清晰的话,我们的心就会转移到别处,毫无希望的愿望不会再折磨我们。一个乞丐绝不会因为想当国王就备受折磨的,而国王感觉痛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而是神。”

352“我们最大的痛苦,来源于傲慢的幻觉。对人类苦难的沉思,能让睿智的人保持谦卑。他将立足于适合自己的处境,并不试图与之分离。他决不会将精力浪费在追寻不可能拥有的东西上,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他拥有的,并且适合他的事情之中。事实上,他比我们富有,他的欲求比我们少多少,那么他的力量就比我们强大多少。”

353“假若你想生活在智慧与幸福当中,那么你的心就只能执著于美,唯有美才是亘古不变的。以你的处境来限制你的欲求,先考虑你的责任,再考虑你的希望,将日常需要的规律纳入你的精神领域,任何可能离开你的,你都要学会失去。若是为了德行,学会可以放弃一切,命运变迁而你仍能够屹立不倒。在你的心粉碎之前,剥离你的欲望,在逆境之中要保有勇气,只有如此你才不至于沦落至悲惨的境况。只有坚守你的责任,你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犯罪。如此这般,勿论命运何如,你会成为幸福的人,纵然有同样的欲念,而依然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纵然你所拥有的都很脆弱,而你能发现一种无法被摧毁的愉悦,你拥有它们,而它们不曾拥有过你。”

354人们经常会问,年轻人到外面的世界去游历好不好,为了这个问题他们争论不休。而换个说法——旅游对人是不是有好处呢?也许就不会有什么不同看法了。滥用书本的结果就是,杀死良好的学习能力。人们都以为自己懂得了在书中读到的东西,而学习是不用费什么力气的。过度的阅读只能造就自命不凡的不学无术之人。人类在过去的世纪里,从来没有像在当下的时代这样,读了这么多的书,然而也从来没有像在这个时代一样不学无术。没有哪个欧洲国家如同法国一样,印刷了如此之多历史、旅游类书藉,不过,也没有哪个国家像法国这样,对其他国家的精神和风俗一无所知。过多的书本,反倒让我们忽视了世界这本书。

355而在游历当中,能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取决于这个人游历的目标。若他的目标是哲学体系,那么游历的人能看见他想看见的,若目标是个人利益,他自然全神贯注于与之相关的一切。商业和技术加强了各国的联系,然而与此同时,也妨碍了它们互相学习。既然他们想的都是如何从邻人身上获得利益,那么还有什么别的可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