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活着的学问
10585700000011

第11章

善良的罪过

许多在大半个中国的电视台播放了两次以上的电视连续剧,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鞭挞善良,表现善良的愚蠢和罪过。

《义不容情》里的男主人公,善良厚道,重情重义,弟弟开车行凶,他顶罪进了监狱,九死一生,历尽磨难。出狱后受尽侮辱,其弟精于算计,丧尽天良,再一再二地杀人,他仍念手足之情,给以关照。最后被其弟毒死了他的独生儿子。妻子出走,落得个人亡家破的下场。《重返伊甸园〉里的女主人公,美貌,富有,在正常情况下也算聪明,一发善心或到生活的紧要关头,便愚不可及。先是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毫不可爱的人面兽心的男人,以后又照顾帮助一个心肠更坏的收养的妹妹,于是自己三番两次地差一点被害死,侥幸未死也不得不装死。每到关键时刻她的善良就表现得极端愚蠢和软弱无能,坏了大事,害了自己,成全了邪恶,搞得自己倾家荡产,躲躲藏藏。直到最后她的善良也无力战胜邪恶,只能靠赌赛马,靠畜牲来决定人间善恶争斗的胜负。最坏的男人,是最坏的女人打死的。可见善良是多么的虚弱无用,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中国大陆的电视剧表现这类主题的就更多了,只是不那么淋漓尽致,不那么会煽情、矫情。

这几乎成了电视剧创作的一个套子:通篇都是善不敌恶,到最后来个生硬的乃至虚假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尾。恶人一般都是仪表堂堂,男的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女的倾国倾城,魅力无穷。其性格的主导方面是:自信、坚毅、足智多谋、勇猛果断,掩盖了其狠毒、刁钻和狡猾。邪恶者不屈不挠,总是成功,不能不令人佩服。相反善良的人,往往老实软弱,优柔寡断,不争气,让人憋气。这种不成熟的善良,没有力量的善良,只不过是以善良的形式在助恶、作恶。

抑善扬恶——成了永恒的主题。

不是以邪恶衬托善良,而是以善良衬托邪恶。善恶相通,且极易转化。善常常喂养了恶,善的终极是恶。善良枯燥乏味,邪恶才是生活中的真正悬念,好戏都在坏人身上。善得恶报成了普遍规律。

于是形成恶人效应:恶越来越多、越强、越大;善越来越少、越弱、越小。社会道德恶性循环,以怨报德、恶有善报,路遇邪恶能躲则躲,能让则让,只要与己无关就视而不见。冷酷、麻木,对恶的恐惧,导致更多的邪恶。恶意到处都有,层出不穷,善意却越来越少……那么有一天世界会不会沦为地狱?人间丧失了最后的一点善意,只剩下邪恶?我想不会,“善恶是神的左右手”,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了。

艺术的深意来自生活的启示。善不压恶的故事成了一种套子,而且百套百灵,人们百看不厌,生活就该思索是不是出了同样的毛病?

古人教导,不可以善小而不为。

而今,似乎更需要大善,成熟的有力量的善,能够降恶的善。

强人怨

这些年我接触了许多企业家,他们像脊梁支撑着中国经济,自不必说。发现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绝招,包括个性和个人生活。

男企业家和女企业家差别尤其大。

没有人把成功的男企业家称为“男强人”。而成功的女企业家常常被人叫作“女强人”。仿佛女人不“强”不能成功,不“强”就当不了企业家。男企业家有“后顾之忧”的不多,更少有“后院起火”的,起了“火”也不怕。女企业家则不然,为成功个人付出的代价更大。惟恐“后院生变”,而“后院生变”的确实不乏其人。

她,本是回城的“知青”,当过临时工,泥瓦匠的下手,以后承包了一个商店,经营成全市独特的高档海味店,以后又开了一个饭店。能干,能说,会修饰自己,也会打扮丈夫和孩子,让他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房子是她搞的,里面的装修布置是她亲自设计,亲自找人施工,亲自监工验收,总之家里外边都是她亲自操持。她吸收了别的不幸的“女强人”的教训,决不只顾工作不顾家,更不回到家里还谈工作,惹得丈夫厌烦。她兴趣广泛,刻苦地想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上层妇女”,带着丈夫打网球,听音乐会,进舞厅。丈夫原有一份比较轻闲的工作,他越轻闲越不嫌轻闲,干脆就不去上班了,游手好闲,玩游戏机,看录像。中午到她的饭店去吃,晚上一家人在家里变着法儿地吃,享受家庭乐趣。这不是很美满吗?

当然,他有点不争气,变成了老婆的附庸。这又有什么不好?她就是要养着他,把他打扮得体体面面的,当个专职丈夫。这样他必须依靠她,离开她就玩儿不转,因而他就不会背叛她。这比找个能干的丈夫要好。男人太能干了往往不能容忍老婆比自己更能干,要求女人要为他做出牺牲。更不能接受老婆比自己名气大、地位髙、挣钱多的事实。那些有事业心,有自尊心的男人给“女强人”造成的悲剧还少吗?既然自己成了“女强人”,还是有个武大郎式的丈夫安全可靠,不必担心后院会“起火”。

某一天她身体不适突然回家,撞见自己的床上躺着位更年轻的女郎。她的武大郎式的丈夫并没有被吓坏,甚至轻轻松松地就说出:“如果你不高兴咱们就离婚。”原来他和那女郎巳姘识多年,并且不断地把她挣的钱慷慨地送给那女郎。他感到在她面前自己不像丈夫,更像儿子,尽管他还比她大一岁。只有在这个女郎面前,他才感到自己是个男人。

既然是自己把他惯成了游手好闲的二流子,要么容忍他的吃喝嫘赌等恶习,要么离婚。她被这样一个人背叛和抛弃,比那些被能干的男人抛弃的不幸的“女强人”更不幸!有人说,男人和女人是不同星球上的居民,从来不能互相理解,因而产生了无穷尽的生活戏剧。

一方强,另一方的个性就有被淹没的危险。为保#有自己的生活,便会抗争。倘是男方强,女方往往从对方的成就中获得自己的满足,引以为荣。甚至甘愿牺牲自己,取悦于丈夫。即所谓“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女人”。

倒过来则不行,成功的女人背后不一定站着个好男人。甚至正相反,女人成功就得战胜男人,也许还会吓跑男人。

成功就是争取变化,而改变都会带来风险,你变了,你的配偶也得变,没有人能保险两个人会朝哪个方向变。男人和女人可以在一次次相互冲击中携手前进,这是越变越好。也可以分裂。

在女企业家们参加的座谈会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当谈起工作上的甘苦,个个都有说不尽的话。而一涉及家庭、个人的生活疾苦,顿时哑然。可见不少人家里都有一本不愿当众念的难念的经。

“女强人”永远都面临着怎样克服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如何使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协调一致的问题。

其实世界上有不少成功的乃至伟大的女人背后站着一个强大厚道的男人。如:世界级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等。再低一点,美国100名最杰出的律师之一希拉里克林顿,其夫是职业政治家、州长,后成为总统,她被公认为是“美国政治家配偶的最佳形象,既是贤妻良母,又是女强人”。她是美国报酬最高的律师之一,年收人约为丈夫的3倍,同时在17个国民和法人委员会里担任职务。她的婚姻是新闻界的热门话题,她的名言是:“我的婚姻是完美的,充满了爱和友谊,但很深奥,决不是油嘴滑舌之辈能谈论的话题。”再低一点,德国妇女佩特拉,赖贝尔,当选为6年一届的韦斯特兰市的市长,她的丈夫便辞去自己热爱的职业,跟随妻子来到韦斯特兰市当专职“妇男”,从一个“经理人员变成操持家务的人”。走在大街上人们这样跟他打招呼:“您好,市长先生!”似乎有点揶揄,其实是说他是市长的先生。他都不在意,并向所有男子建议:“每个人都应操持半年家务,这样他就知道妇女所做的贡献了这些材料都是在“三八”节前后的中国报纸上看到的。奇怪的是中国报纸上却极少介绍中国成功妇女的丈夫和家庭生活。《妇女之友》介绍了6名中国女“阁员”,其中有5名看上去似乎有家庭,但对她们的先生是何许人也,只字未提。不知这算不算是对妇女的一种尊重,算不算是“大妇女主义”。这能说明中国成功的妇女不存在家庭问题和感情问题吗?

也许东方的男人即使坚定地站在了女人身后,勇敢地毫无保留地支持了她,也不愿站出来炫耀自己。

日本东京一家女性综合中心开办了“男性改造讲座”,风靡一时。她们宣称自己的目的是:“从前许多被作为女性问题来研究的课题,实际上是男性问题。我们希望能重新评价男性的生活方式,以改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男人教女人,现在轮到女人教男人如何做人了。

中国也正在开展这项“改造男人”的运动——这就是许多地方都在热热闹闹地评选“好丈夫”、“好家庭”。有人怀疑最后能不能评出一个公认的“好丈夫”。因为没有一个男人是大家的丈夫,又怎能“公认”其好坏呢?我倒觉得这种活动是妇女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教导男人应该怎样当丈夫,当男人。

女人因男人而定义,男人因女人而存在。男人会当丈夫了,“女强人”的感情悲剧就会少一些。

如谜的人生

圣诞、元旦、春节、元宵……中国进入节日期。贺卡往来,作揖拱手,祭拜神鬼,吉祥话满天飞,为的是祈福、祈寿、祈才,总之是祈求好运。

好运需要祈求,就说明人们还不能有信心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节日期间越发对命运生出几分敬畏感,烧香拜佛,格外重视吉利的话,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这更增加了命运的神秘色彩。正因为命运是不可知的,所以大家才活得有兴味,活得积极主动,尽心尽力。

倘若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对自己的一生了如指攀:会犯什么错误,该有什么成绩,什么时候生病,什么时候死,提前都一清二楚,活着还这么有意思吗?还会努力吗?

人生活得就是这股神秘劲儿。

占卜问卦,求助特异功能即便是非常相信这一切的人,也不敢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付给预言家。

因为预言家也不能准确地预言自己的命运。

也曾有伟大的先哲劝戒芸芸众生,“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恶狠狠把命运看成是与生命相对立的东西,不“扼住”它自己便不能活得好。先哲本人是否算扼住了?扼住了是否真的就好一些?

可见谁也无法洞彻未来。这使不可知又无法回避的人生,有了永久的魅力。不仅每个生命都活得津津有味,而且关于人生的话题谈得最久,谈得最多,而且谈不厌,谈不完。圣贤谈,凡人谈,听别人谈,自己也可以谈,各谈各的,都是自己的感悟,都有自己的道理,又都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听起来有道理跟完全照着去做是两回事。每个人的先天遗传、后天经历、性格、机遇都不同,人生之路也不同,怎么可能按照一种模式去生活呢?

千差万别的变化莫测的人生才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花花世界。

正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人生,所以人生之谜才解不透,能引起所有人的兴趣。

据说人只有在走完人生之路,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才会对自己的一生真正大彻大悟。知道哪儿做对了,哪儿做错了,路应该怎样走,步应该怎样迈……可惜已经晚了。许多人甚至来不及将这至为深刻的许多感悟说出,就已经撒手西去。这些关于人生的真正经验之谈,生命之树上的最后一朵智慧之花,便无法保存下来,对己无益,对人无助了。让后来的人继续在人生之路上摸索。

所以,智勇之辈在懂事以后,或在生命强盛的时候,就想解开人生之谜,倘不如意,还存补救和改正的机会。不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而是积极地去解,去争取,去创造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生谜底。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扼住命运的咽喉”也是这个意思,告诫人们不要屈服于命运,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者为自己创造一种理想的命运。厄运来了抗争,不逆来顺受;好运来了抓住,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既不在“贤明的考虑”和“愚蠢的行动”中度过一生,也不愚蠢到很容易就满足的地步。

于是世界上便有了许多幸运者,他们的人生是成功的。到晚年回味一生的时候,少一些悔恨,甚至没有悔恨,只有欣慰,含笑而去。

人生之谜是人创造的,也创造了数不清的绚丽多姿的人生。就看每个人是被谜昏,还是去解谜。

欢乐的残酷

——由路遥谢世所想到的

在11月18日的报纸上有两则关于作家的消息:一则是42岁的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路遥猝然离世,令人扼腕;另一则是一位78岁高龄的老作家与小他20岁的一位中文系副教授喜结连理。

这就是生活。它有巨大的包容性。不论发生什么事情,生活都不会停止。

在这一天还有更多的丧事和喜事同时进行,对某一个当事人来说是碰巧了,纯属偶然。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并不偶然,是必然。有人哭,有人笑,喜事和丧事同时到来,生活就是这样强大,脆弱多愁的人认为它过于残酷。

我得到路遥早逝的消息,也是在两个作家开办的一个经营公司的揭幕庆典上。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只能默哀一小会儿,暗暗神伤,将头一杯酒不被人觉察地洒到地上,以奠路遥亡灵。然后该说还得说,该笑还得陪笑,甚至该喝还得喝。

倘因一个朋友的死而搅了另一些朋友的喜,就太过分了,会扫了许多不相干的人的兴。在欢声笑语中只你面带哀伤,又会显得做作和不谐调。

我方知欢乐有时也会很残酷。

其实生活也像一匹烈马,你若驾驭不好它就会被摔下来。

我原以为路遥有一副“不坏金身”。看上去他也确实像本钱十足,矮胖,粗壮。他自己也许正是这么认为的。据他自己讲,进入写作状态以后,生活就乱了套,全无规律可言,就像小说的情节发展毫无规律可循一样,一切服从他的写作情绪。什么时候饿了,就到外面的小摊上买点最便当最充饥的东西吃。如果是深更半夜感到饿了,也只好挨着,等天亮后再说。

天亮后倘写作又来了情绪,也许把饿又忘了……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肝有毛病,即使知道也不会相信有大毛病。他很少谈病,也不见他把自己当病人看。有的人病也许不比他轻,而且闹得全世界都知道他有病,老像要崩溃,却依然活得好好的。在前几个月路遥曾大病过一次,那是对他的警告。可惜他没有接受这替告,病未全好,他却自以为没有问题了,又去了延安。在延安又发病,送回来就直接进了医院。从此再未出来。

花1万多元装修的新居,未能住上一天。

——这说明他对未来、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他是近几年去世的一长串中年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个。太可惜了!他是消耗型的人物。只注意事业的质量,忽视了生活的质量。

而许多大师,恰恰是有很好的生活质量才保证了卓越的生命质量和工作质量。

这生活的质量不只是吃、喝、拉、撒、睡,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因素,诸如:修养、怀抱、志趣、气质等等。

生活如同衣服,人们都穿衣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风格,都穿着最适合自己的衣服。

人需不断地学习生活,调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适合自己,完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