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遇到困难时有一种畏难情绪。有很多的困难,其实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去求助于老师或父母。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自动放弃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从而养成了一种躲避困难的心理习惯。
那么当孩子产生这种情绪时,父母应当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要学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孩子所遇到问题太难,而是孩子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是不可能把这些事情做成的,这其实是孩子们心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
可以通过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深圳市翠园中学的蔡灏彬同学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他是一个聪明、懂事的男孩。不过他也有缺点,那就是虽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对于自己不够自信,总觉得自己无法理解透老师所讲的内容,所以问老师的次数也比别的同学要多一些。
老师发现之后,开始有意识让他独立完成,改善学习的习惯,由此来提高他的学习能力,培养他的自信心。开始,当灏彬拿到相对容易做的题目之后,他就会独立地去做,当做完之后,他会非常开心。但是随着题目的难度一点儿一点儿增加,灏彬的畏难情绪就会逐级显出来了,他拿到题目之后不会做,就去找老师解决。
老师并没有直接教灏彬解题,而是启发他找新题与旧题之间的关系,灏彬还是觉得自己无法独立解题,就对老师说,这道题大难了,我做不出来。
老师就让他把能做的部分先做出来,然后子找新题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过程对于这道题的解答有何影响。这样一来,经过老师的引导,灏彬就对这道题开始了慢慢地熟悉,不再认为这道题难做了,而且他还试着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问题,边思考边动手。最后,灏彬不仅成功的解决了这道题,而且还单一反三地做出了更难的一道题。
灏彬的信心在这个解题过程中得到了加强。从此之后,他明白,只要是自己用心去做,深入的学习知识,适当的运用一些技巧,肯定会把难题解决的。随着灏彬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他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再也不怕那些难题了。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父母要积极地去创造机会让孩子亲手操作,自己解决自己一直以为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样孩子就会增强自信心,减少畏难的情绪。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发现,只要充满自信心做事,其实这些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难。
父母在培养孩子克服畏难心理的时候,要学会给孩子创造机会。在生活,中,孩子经常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很难或者很麻烦的事情。面对孩子那祈求的目光,再加上撒娇的语气,很多的父母都会心软,原来设立的心理防线顿时崩溃,五条件地服从孩子的意愿,把自己原来设定好的想法全盘推倒,又出手帮孩子解决问题。其实这样做反而害了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一定不可能完成这些事情,只有在父母的帮助之下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在很多时候,当孩子对于陌生的事物缺乏了解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能一味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或呵斥孩子,而是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试着去引导。当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对所处理的事情有所了解的时候,就会懂得这些事情并不是像想象中那么难,便会慢慢消除对于这种事情的畏难心理。
比如说父母想教孩子洗衣服,孩子刚开始自己去试着做的时候,常常会洗不干净,而且弄得身上和地上都是水和泡沫。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就会非常讨厌做这件事情,很反感父母的安排。父母面对这种情况,简单的呵斥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
首先,父母要有耐心。最好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一次示范,细心地讲解洗衣服的过程和手法,而不是一把揽过来,不再让孩子动手。这样做的话,孩子是永远学不会洗衣服的。
当孩子逐渐熟悉了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之后,就不再觉得这件事情很难了。而且一旦获得成功,就会欢欣不已,自信心就会增强。孩子会觉得其实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自己注意方法去做,没有什么可怕的。时间一长,孩子的畏难心理就会渐渐消除,哪怕是做再难的事情,也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