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
10577600000003

第3章 360度激斗贩卖——耐克与阿迪达斯的跑鞋之争

企业成长介绍:

耐克:胜利女神

在美国,与成年人想拥有名牌跑车相映,约有高达七成的青少年的梦想便是有一双耐克鞋,“耐克”是消费者追求的一个“梦”,更是世界营销史上的一个奇迹。

耐克由美国人菲利普·耐特和比尔·鲍尔曼在1964年创立,初创时公司名称为蓝带体育用品公司。

1957年,耐特和鲍尔曼在俄勒冈大学相识。毕业后,耐特到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学位,而鲍尔曼则继续在大学里做田径教练和设计运动鞋。五年后,耐特从一些调查报告中总结出日本产的低价位,高技术运动鞋将结束德国运动鞋在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毕业后,耐特去日本和那里的虎牌运动鞋制造商联系。他对制造商介绍自己来自“蓝带运动公司”,他让虎牌的制造商相信美国有着极大的市场机会,刚好虎牌需要一个代理商来打入美国市场,于是就把代理权给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拿到代理权后,耐特立即找到了鲍尔曼,两个人每人出资500美元,组成真正的蓝丝带运动公司,成为虎牌运动鞋在美国的独家经销商,开始了最初的创业。这个“蓝丝带”就是“耐克”的前身。

公司刚起步时候,没有仓库,他们就把存货放在耐特岳父家的地下室里。在经营上,耐特管财务,鲍尔曼管设计,配合得十分默契。事实证明,耐特对市场的预测是正确的,这种低价运动鞋销量很好,第一年便销售了价值8000美元的货品。

1968年,经鲍尔曼改制过的Cortez鞋成为虎牌运动鞋的最畅销产品,而耐特为公司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财务基础。公司的生意开始逐渐好转起来。

此时,日本总公司发现产品销路不错,便要求他们先汇款后发货。这样一来,鲍尔曼他们的成本就大大地提高了,只好加倍努力推销。但日本方面还常常不按期交货,甚至把一等品偷偷地留在日本销售,把次品送往美国。一次,鲍尔曼他们收到一批鞋,顾客穿了两个星期,鞋底鞋帮就分家了。他们只好忍气吞声,为了维护信誉,及时给顾客退换了。

更可气的是,虎牌公司又提出购买鲍尔曼公司51%的股份,并在5个董事中占两席,如果拒绝这个要求,立即停止供货。受尽日商刁难的鲍尔曼和耐特忍无可忍,断然拒绝这一非份的要求。

耐特和鲍尔曼决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他们起名为耐克,这是根据希腊胜利女神的名字。而NIKE这个名字,在西方人的眼光里是很吉利,易读易记,很能叫得响。他们很快推出了以“耐克”命名的运动鞋,并设计了精美的商标。耐克那个著名的“一勾”商标十分醒目,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以及运动鞋和其他体育用品应具有的那种动感,象征力量和速度。

为了做宣传,耐特和他的妻子亲手印制了耐克T恤到奥运会的预赛场上分发,但看见的人都问:“谁是Nike?”在比赛中,耐特小小地出了一把风头,被说服使用这种新鞋的马拉松运动员获得第四名到第七名,而穿阿迪达斯鞋的运动员则在预选赛中获前三名。

1974年,鲍尔曼在烤华夫饼干的铁模中摆弄出一种脲烷橡胶,制成一种新型鞋底。这种鞋底是“华夫饼干”式的,鞋底还有小橡胶圆钉,这使它比市场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弹性更强。这项看上去很简单的产品革新推动了耐特的事业,他的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耐克1976年的销售从前一年的830万美元猛增到1400万美元。

1978年,耐克决定将它的市场从田径场和体育馆扩展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十几岁的少年),创造一个更新、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作战。为了在不失去正规体育传统市场的情况下尽力扩大耐克的吸引力,它面临的难题是在适应流行意识和宣传体育成就上如何获得平衡与一致。为此,耐克决定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身份象征,以此为基础开始重新思考其广告策略,并引进了全新的市场推广模型。

到1981年,美国绝大多数专业运动员都穿上了耐克鞋,过了三年,1984年,美国篮球协会的会员比赛时100%穿的是耐克鞋。于是人们看到,在美国芝加哥,“耐克城”成了头号旅游景点,以耐克形象代言人——篮球明星乔丹命名的销售部,每天有8000到10000人光顾。耐克的成功来自于将自己的服务对象视为上帝,鞠躬尽瘁、一切为了运动员的企业理念。耐克对运动员的诚心奉献、对社会体育事业的诚心奉献同样也得到了无比热情的回报,那就是炫目的世界运动“鞋王”的桂冠。而耐特本人也跑步进入了《福布斯》杂志令人垂涎的美国最富有的400人之列。

阿迪达斯:永续的潮流标志

阿迪达斯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体育品牌之一,该公司的传统产品是运动鞋,围绕这个中心,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还陆续开发并推出了服装、衣帽、器材等体育用品。半个世纪以来,阿迪达斯在各种体育比赛中频繁出现,深受各国运动员的喜爱。

阿迪达斯公司起创于1920年,前身是由鲁道夫·达斯勒和阿迪·达斯勒两兄弟开办的达斯勒制鞋厂。为建立商业信誉,弟弟阿迪想出了一个点子,让顾客免费试穿。一个月过后,试穿的顾客陆续上门,有的付款,有的继续订作,由此打开了鞋的销路。几年之后,兄弟俩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起名为“阿迪达斯制鞋厂”,这时候他们生产的鞋在当地已经相当有名,业务也逐步向外地扩展。

在1936年德国柏林举行的奥运会上,阿迪达斯开始扬名世界。此届奥运会前夕,阿迪找到极有希望夺冠的美国短跑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并向他保证钉鞋对其比赛肯定大有帮助,但当时被欧文斯拒绝了。于是阿迪又建议他可以在赛前训练中试穿。使用效果使欧文斯如获至宝,并在正式比赛中使用了阿迪达斯的钉鞋,结果他连夺四枚金牌震惊了世界。同时,拍摄了欧文斯穿着阿迪达斯跑鞋的夺冠照片也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阿迪达斯随之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在体育用鞋中脱颖而出。但此后受到战争影响,运动鞋的销售状况十分不景气。战争结束后,兄弟俩决定从头开始,但因意见不合分道扬镳。阿迪达斯公司由弟弟经营,哥哥鲁道夫另立门户,成立了PUMA公司,也以体育产品制造为主。从此两人成为真正的竞争对手。

阿迪达斯长子霍斯特·达斯勒具有营销的禀赋,他率先将品牌在视觉上与运动员、运动队、大型比赛以及相关体育活动联系起来。在他的倡导下,阿迪达斯成为第一个向优秀运动员免费赠送运动鞋的公司,第一家与运动队签订长期提供球鞋、球袜合同的公司,使人们在许多世界级的比赛中看到优秀运动员们脚上穿着阿迪达斯的产品。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阿迪达斯已在体育用品市场具有无可匹敌的优势,成为世界体育用品一流品牌。

1978年阿迪·达斯勒去世后,阿迪达斯失去了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阿迪达斯的领导地位受到了美国耐克公司的极大挑战,1985年霍斯特·达斯勒的离世使阿迪达斯失去了一位具有品牌远见的管理者。阿迪达斯的金字品牌推广模式开始失效,甚至输掉了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运动产品市场。1989年之后的3年,阿迪达斯公司先后卖给了法国商人伯纳德·塔皮尔和法国的一家银行财团。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后期,阿迪达斯又开始奋起直追,其经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世界足坛上,阿迪达斯所受的支持度更是没有任何一家运动用品厂商可以比拟的。在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中,地主法国队更是凭借阿迪达斯足球鞋优越的性能,发挥了超水平的实力,击败群雄勇夺冠军,法国足球明星齐达内更荣获1998年世界足球先生头衔,再次证明阿迪达斯优质的权威保证一直延续至今。

今日,阿迪达斯依然秉持阿迪·达斯勒完美制鞋的理念,不断的与世界级的顶尖运动家与教练交换心得与需求,经过一连串反覆的测试与考验,发展出符合人体工学的各项产品,不但能帮助各类专业运动家们提升运动表现、更能满足一般市场消费者对高品质运动商品的需求。近年来,阿迪达斯不仅在设计上、功能上有新突破,代表性的三条线设计概念亦在流行趋势中掀起另一股风潮,席卷时下的年轻新世代形成流行新风格,带领全球运动商品迈向更多元化的远景。

经典商战对决:

时尚运动的跑鞋大战

阿迪达斯曾经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双多钉扣鞋,第一双冰鞋,第一双胶底足球钉鞋,特别是阿迪达斯革命性的旋入型鞋钉,人们甚至认为它为德国足球队1954年获得世界杯立下了汗马功劳。阿迪达斯特有的“金字塔”型推广模式,率先将品牌在视觉上与运动员、运动队、大型比赛以及相关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80年,阿迪达斯的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主要产品类别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0%。公司生产150种不同样式的运动鞋,17个国家的24个工厂日产量达到20万双。阿迪达斯的产品(包括服装、运动器材和装置)在150个国家销售。

然而,进入80年代后,由于耐克的崛起让阿迪达斯经历了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幕。1988年到1992年,阿迪达斯的年销售额从20亿降到17亿美元,同期耐克的年销售额从17亿增长至34亿美元。70年代阿迪达斯还是美国市场的领袖,而1992年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1991到1992年,在德国,阿迪达斯最主要的欧洲市场,市场份额从40%降到34%,而耐克从14%增长至18%。同时耐克在欧洲的销量上升了38%,阿迪达斯则下降了差不多20%,公司损失一亿美元,一直到1993年后才略有改善。

是什么力量让年龄小了近40岁的耐克扭转乾坤大败市场领袖阿迪达斯呢?让我们回溯时光重温这场世纪大战!

不同的品牌形象

阿迪达斯和耐克采用了不同是品牌形象。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阿迪达斯采取的是金字塔型的品牌推广模式。这个模式认为品牌在三个层次产生影响:首先,该品牌吸引了许多想出成绩的运动员,这不仅是出于他们对高性能运动装备的需要,更在于阿迪达斯的不断革新,为选手们发挥高水平给予了技术上实质的支持;其次,阿迪达斯品牌在那些登上重大比赛领奖台的运动员身上频频出现,激发了更多潜在消费者——周末探险者和业余运动员的需要。在这个层次上,真正能满足需求的产品和口碑传播起了关键作用;第三,上述运动员的品牌偏好逐渐渗透到一般普通健身者群中,而这却是一个最大的消费群体。通过这种品牌推广方式,加之阿迪达斯已具有的强大市场基础,其品牌的影响力迅速延伸至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各个层面。

阿迪达斯品牌通过技术上不断创新,成功地借助奥运会和著名运动员广告效应以及金字塔型的品牌推广模式等品牌发展策略,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阿迪达斯已在体育用品市场具有无可匹敌的优势,成为世界体育用品一流品牌。

而耐克早期的广告传达了它平易近人的品牌个性。1977年耐克在《跑步者世界》等杂志上发布了第一批杂志广告,照片上的妇女越过一座交通堵塞的桥,标题是“人与机器的对抗”。另一幅照片上一位孤独的长跑者在浓荫密布的道路上前进,标题是“前方没有终点”。画面把读者从喧闹的都市带到空气清新的郊外和运动员正在经历的意志考验。画面表现的故事让那些忠实的跑步者感到振奋。它唤起了人们的共鸣,很快成为张贴在宿舍、卧室里的热门海报。这些广告和海报令人感到耐克的“酷”、“亲切”、“热情”,与高高在上、时刻宣传顶级运动明星的阿迪达斯形成鲜明的对比。耐克早期亲切的品牌形象为它后来超越阿迪达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的时代

尽管阿迪达斯在跑步项目运动员中颇受青睐,但事业的顺利使它忽视了慢跑热潮的兴起和耐克的崛起。

上个世纪60年代未70年代初,美国锻炼身体运动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运动是起点是1972年慕尼黑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那界奥运会中,美国运动员沃特尔在800米赛跑中击败了苏联运动员E·阿扎诺夫和福·尚特尔,夺得了令人羡慕的桂冠。数百万电视观众都观看了这一实况,随即掀起了一股锻炼身体的热潮。美国人开始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几百万人以前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时也开始寻找锻炼的办法。有氧代谢运动之父肯尼斯·库珀博士的开创性著作《气健学》科学地论证了坚持跑步或散步对身体的益处,引起了普通群众对健康的注意,销售了数百万册。八九年后,詹姆斯·菲克斯写了一本《跑步全书》,也销售了几百万册,好几个月内都位居畅销书之首,产生了重大影响。

整个70年代,参加散步的人数也不断上升。据估计,到70年代末,美国人坚持散步的有2500万到3000万人,另有1000万人则不管是在家还是上街都穿跑鞋。同时,制鞋商的数量也增多了,原先是阿迪达斯公司,彪马公司,虎牌公司三分天下,现在,许多公司都加人了制鞋行业,如美国的耐克公司、布鲁克公司、新巴兰斯公司,伊顿尼克公司,以及J·C·彭尼公司,西尔斯公司和康弗斯公司,等等。一些专门推销各种鞋的特种商店如“运动员鞋店”、“雅典运动员鞋店”和“金尼鞋店”等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遍布全国。各种迎合这个市场的新杂志也迅速问世,发行量不断上升,例如《跑步者的世界》,《跑步者》和《跑步时代》,它们专门给跑步者提供有关信息。

但是锻炼运动的兴起,并没有引起阿迪达斯的注意。这是成功者常见的想法在作祟:为什么要在陌生的领域投资呢?此时的阿迪达斯认为:慢跑不是群体性或竞技性运动项目,它和公司熟悉的市场不一样——慢跑健身者也不在阿迪达斯金字塔模式的三个层次消费群体中。而对于属于大众健身的慢跑者群体,阿迪达斯也无法与什么队伍、俱乐部或组织建立联系。

一向以产品技术创新作为品牌支撑的阿迪达斯,在新产品开发上也遇到了问题。阿迪达斯很晚才注意到跑步健身的热潮和后来的健身运动,姗姗来迟地推出新产品后,产品的定位却不明确,背离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当阿迪达斯不再代表什么时,它的品牌形象就趋于模糊。而在新产品研制工作方面,虽然阿迪达斯具有高水平的设计师和诸多的专利技术,但设计师对设计慢跑者穿的鞋却是个外行,他们觉得降低跑鞋的要求似乎就是降低了专业水准。当然,他们最终也设计出了一款用于慢跑的新跑鞋,他们觉得这双鞋让任何穿上它们的人像瘸了腿,于是就自嘲地给他取了外号叫“瘸子”。

同期的耐克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耐克公司充分发挥潜力,生产出了比阿迪达斯公司种类更多的产品,使自己的鞋型千姿百态。这些产品风格各异,价格不同,用途也不一样,吸引了各种各样的跑步者。能力各异的跑步者都有这么一个观念:耐克公司提供的跑鞋品种是最全的,这就为耐克公司在飞速发展的跑鞋行业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而且,随着市场的急速膨胀,耐克公司种类繁多的产品也帮助它开拓最宽广市场。普通零售商如百货商店和鞋店是耐克公司的老主顾,同时公司也能把鞋卖给各个特种跑鞋店,公司能供应各种型号和样式的鞋,不同类型的零售店都能进到所需样式的鞋。此外,对于某些销售一些耐克鞋的廉价商店,公司也能适当以关照,这样,耐克公司和鞋店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同时耐克极其重视技术开发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创新工作。公司致力于寻求生产更软更轻的跑鞋,这样既能保护穿用者,也使运动员们(世界级运动员或业余爱好者)都能得到跑鞋工艺所制作的最先进产品。耐克公司雇用了近100名研究人员专门从事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工作。这些人中不少具有实验生理学、生物力学、工业设计学、工程技术、化学和各种相关领域的学位,此外,公司还聘请教练员、运动员、运动训练员、设备经营人,足病医生和整形大夫等,组成研究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他们与公司定期见面,审核各种设计公案、材料和改进运动鞋的设想。他们有的对运动中的人体进行高速摄影分析,有的分析运动员使用臂力板和踏车的情况,有的让300名运动员进行有计划地耐用实验,有的试验和开发新型跑鞋,或改进原有的跑鞋和材料。公司1981年花费了250万美元于产品研究、开发和试验上,1981年的预算则将近400万美元。鞋子是非常普通的物品,但耐克公司却对它进行如此重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投入这么多的人力和物力,真是空前绝后的事。

不同的销售策略

在经营策略上,耐克公司选择了行之有效的方法:集中力量试验和开发更好的跑鞋;扩大生产线以吸引各方面的消费者;发明出可以印在全部产品上的标志以便让人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利用著名运动员和重大体育活动来展示产品的使用情况。这些策略已被制鞋业公认是成功的。这些早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营技巧用在耐克公司手里,却更加得心应手,更加具有攻势,甚至阿迪达斯公司都自叹弗如。

当时阿迪达斯却采取了非常保守的经营策略。阿迪达斯低估了跑鞋市场上的增长情况。阿迪达斯公司拥有40年的制鞋历史,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看惯了市场的稳定的低速增长,面对一时的“繁荣”局面,自然会怀疑这种局面是否持续很久。阿迪达斯对市场机会的判断失误并不是唯一的,在这场向市场推出新式运动鞋和革新制鞋工艺的竞争中,好几家历来以经营低价运动鞋见长的公司,都在不知不觉之中被人迎头赶上了。例如著名的康弗斯公司和尤尼罗亚尔·克茨公司,以及许多网球鞋和旅游鞋制造商,都是这样。它们严重低估了市场潜力,于是对扩大生产组织销售等工作下的力气也不大,直到被耐克公司和其他一些新兴的美国制造商远远甩在后头时,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

阿迪达斯低估了市场的潜力,也低估了耐克公司和其他美国制造商的攻势,这也许是阿迪达斯公司败给耐克公司的重要原因。然而,外国公司在许多生产线上都具有本国公司所没有的神秘性和吸引力。那么,白手起家的小小美国制造商,面对具有30多年历史,经验丰富的阿迪达斯公司,又是如何形成强大的威胁力量的呢?

耐克公司瞅准机会抓住不放,发起不断的攻击,这是它比其他制鞋公司略高一筹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事件的发生是耐克公司的骄傲,也许不是阿迪达斯公司的失误。但是,对阿迪达斯公司在耐克公司攻势下作出的努力,仍有值得怀疑的地方。难道它不应该保持更高的警惕性吗?特别是在这种极容易进入的竞争性极强的行业之中?诚然,阿迪达斯公司是无法阻止别的公司进入这个领域的,无论从技术要求还是工厂投资费用上看都是这样,但是,在市场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作为制鞋业的领先者,阿迪达斯公司应当看到这种产品容易引起竞争,并应主动采取行动来阻碍这种竞争的发生,它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加强推销工作。引进新产品。加强研究和开发工作、精心筹划价格策略、不断扩大推销渠道,等等。也许这些行动无法阻止竞争的加剧,但却可以给自己提供雄厚的力量,使自己在未来的剧烈竞争中减少损失,多一份胜算。但阿迪达斯公司直至自己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侵害时,才采取进攻性的反击行动。未免为时太晚,这是非常可惜的。

不同的广告赞助

此外,在产品赞助与广告策略方面,阿迪达斯虽然保持其一贯赞助重大比赛和运动员的做法,但耐克的赞助与广告在这个阶段已在国际高水平竞技领域与阿迪达斯平分秋色。同时,耐克极具战略性地选择迈克尔·乔丹等一些极富潜力,且能吸引世界体育迷“眼球”的运动员作为产品代言人,使其品牌知名度迅速提高。

从童年一直到进入NBA打球,乔丹都是阿迪达斯品牌的崇拜者,对此阿迪达斯却一直没有做出反应。耐克看准机会于1984年与乔丹签定了一份5年合同。当时耐克给予了乔丹非常丰厚的待遇:合计高达每年100万美元的奖金,赠予耐克的股票,以及以前所未有的礼遇在耐克运动鞋上使用乔丹的名字。这个价目是阿迪达斯或匡威开出的价钱的5倍。这两家企业都认为乔丹不过又是个产品代言人而已,却没想到他会成为一个市场战略和整个运动鞋、运动服生产线的核心。当时的《财富》杂志就刊登过一篇醒目报道,认为就耐克的财务状况,签定这个合同实在是大错特错。但结果却证明,这个合同是个绝佳的交易,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乔丹,他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想。

乔丹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篮球运动员,他完全凭借自己高超的球技,并非完全靠个头和体力控制赛场,征服了世界。他以出众的速度和惊人的弹跳在空中完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动作,观众被他出神入化的表演所吸引,他成了全世界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此外,乔丹还是一位朴实敬业、不断进取的人,他平易近人的个性赢得了更多的尊重。总之,乔丹是位非常难得的影响力超过国界和体育项目的运动员。耐克处心积虑地把乔丹的魅力化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乔丹的素质和才能说明耐克的努力没有白费。

乔丹对耐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乔丹身上凝聚了活力、声望、高超的竞技水平和令人振奋的体育精神,他的分量超过任何耐克理想中的标志。耐克借助乔丹创造了新品牌“飞腾乔丹”(Air Jordon),生产五颜六色的篮球鞋和配套的服装。“飞腾乔丹”既是成功的广告战役,也是品牌战的胜利,在第一年销售量就高达1亿美元。乔丹第一次穿上这种运动鞋就遭到了NBA官员的禁止,他们认为这违反了联盟的着装条例。耐克敏锐地感到这是一次进行公共关系活动的大好时机,于是发起一场广告声援,宣称“飞腾乔丹”被禁是由于它“革命性的设计”。结果耐克和“飞腾乔丹”登上了无数报刊的封面头条,NBA遭到围攻。这件事最后以有利于耐克的结局告终。

“飞腾乔丹”不但增加了乔丹的魔力,也为耐克公司创造了展示其新技术的途径。耐克在1974年就掌握了在鞋底里加上一个气囊这项技术。(一位NASA工程师在投奔耐克之前曾向阿迪达斯提供过这项技术,阿迪达斯把它放跑了。)

运动鞋销量提高,耐克的销售额也随之加大。耐克认为公众还不了解这种“空气技术”,便接着开发出“可视”型气囊鞋(Visible Air,在鞋底边有个能看到里面的小窗口)和“强力气囊”(Air Max)系列。新系列在1987年推出,广告预算为2000万美元,耐克第一次用上了电视广告。空气技术的功能性利益随即被竞争者效仿,但由于乔丹的关系和耐克对“空气”品牌的专有权,人们仍然认同耐克的技术优势。

乔丹使耐克得以跨出跑鞋的圈子,在美国刚刚开始盛行的篮球运动上大做文章。几乎一夜之间,即使不从销量上看,耐克也成了高档篮球鞋的主导产品。

在这个时期,阿迪达斯与阿迪达斯进行的广告战,显然是后者占据了上风。而与此同时,许多年轻人也认为阿迪达斯非常保守,虽然好用,但却不时髦。

完败

诸多经营的失误加上错过的80年代慢跑运动产业的盛会,阿迪达斯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库存品大量积压,销售和利润下降,重要人物离职,公司开始走下坡路。祸不单行1978年阿迪·达斯勒去世,阿迪达斯失去了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1985年霍斯特·达斯勒的离世使阿迪达斯又失去了一位具有品牌远见的管理者,阿迪达斯品牌开始动摇、模糊起来。

耐克运用正确的策略,1986年,耐克终于成为10亿美元的公司,开始新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销售和利润增长。1990年,销售额上升到22亿美元,并几乎占领了整个美国市场。

1989年,阿迪达斯卖给一位备受争议的法国人——伯纳德·塔皮尔。塔皮尔的政治抱负超过他的商业兴趣,3年后,当他发现自己身陷财务困境时,他把阿迪达斯的控制权出让给了法国的一家银行财团。

耐克公司终于在这段历史的时间里完美的击败了那时占统治地位的阿迪达斯公司,在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奇迹。

现代商业启示录:

与时俱进创造颠峰

在阿迪达斯的失利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优势是多么的短暂和不堪设计组长击。如果你不求上进的话,你的领先优势,很可能成为别人进步的阶梯。任何公司,不论在市场上是否占据领先地位,都不能依赖它的名声而无视发展变化着的外部环境和强大对手的攻势。在耐克和阿迪达斯的这场角逐中,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阿迪达斯公司所犯的最致命的失误是,面对耐克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市场形势的巨大变化,它没能与市场紧密协调,没有对需求量和竞争因素进行更好的调查。许多案例表明,必须按一定的计划,对市场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才能得到客观的信息。精明的经理应当通过最接近市场的人的系统反馈(例如销售代理人、商人和供应商等),对最新商业杂志上的统计数字和纪事紧密跟踪。从而掌握新的变化情况,并且运用市场份额和发展趋势等等资料,来进行系统的监测、控制市场形势和竞争形势,肯定有人会为重大变化采取行动的,他就是可能的优势者。而老企业,为采取与自己过去既定行为方式不同的新方针,则须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

和阿迪达斯相比,耐克历史要短很多,它拥有的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和产品。而且阿迪达斯面临销售滑坡,耐克正好利用这个领先优势夺得市场。在产业调整中,因为路径依赖的缘故,阿迪达斯继承了它以往的产品路线,适应比较广泛的市场人群。这一战略是否真的能够为它赢得更广泛的客户基础呢?没有这个战略他们会不会做得更好呢?很难说。路径依赖会约束一个企业的战略选择,限制它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企业要迅速改变它的路线很难,但是如果它想在竞争中生存,在迅速变化的环境面前它的路线也必须与时俱进。总之,作为市场领导者的必须避免平庸、保持创新,这样才能永远屹立在竞争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