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10576100000008

第8章 婴儿的心理成长

1.多逗孩子微笑

出生不久的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会微笑,但这种微笑并不是因为有趣的、高兴的东西,而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笑的动作。

在孩子2~3个月之后,当母亲逗引孩子时使孩子发笑,这是一种善意的交往的笑,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表现,它和新生儿出现的自然性笑是不同的。尽管母亲逗孩子不是每次都能逗出笑来,但其可能性会逐渐上升,只要反复逗引和培养,孩子微笑的机会就会增加。微笑能使孩子和周围人的感情充分融洽,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安定和愉快,让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热情更加高涨,使孩子具有强烈的兴趣去观察身边的一切,从而有利于其智力发育。

2.平静和蔼地陪伴孩子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平静和蔼地对待他。当你给他喂奶,拍着他打嗝,给他洗澡、穿衣、换尿布,抱着他或者在房间里陪着他静静地坐着的时候,他都会感觉到你对他的深情厚意。

当你把他抱在胸前,向他发出声音,或者向他表示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使他朝着好的方面发展。那些缺乏经验的父母通常会遇到的一个烦恼就是,有时候他们因为做事太投入而忘了去和孩子亲昵一下,享受其中的乐趣。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只要孩子醒着,就应该和孩子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也不是说要不停地摇动孩子,或逗他玩。为什么不宜这样做?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会使孩子很快就感到疲劳,而且还会使孩子紧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好多静静地坐着,陪在孩子身边。这种温馨、随和的气氛对孩子和父母都有好处。当你抱着他的时候,一种温馨的感情油然而生。

另外,婴儿比较敏感,无论是较大的声响,还是被突然挪动位置,婴儿都容易受到惊吓。一些婴儿尤其敏感,当家长把他们往又硬又平的地方放的时候,就可能使他晃动一下。这种突然的震动足以使敏感的婴儿吓一大跳,惊恐地大哭起来。婴儿也不喜欢洗澡,因为洗澡时不容易将婴儿抱紧。所以给婴儿洗澡时,家长首先需将孩子放在自己的大腿上为他冲洗,然后再放进浴盆中去。在此过程中,家长要用双手把孩子扶稳,时刻抱紧孩子,移动的速度要慢。随着婴儿逐渐长大,这种不安的状况就会慢慢克服。

3.婴儿怕生心理的变化

怕生是婴儿常见的成长发育现象。它在孩子9个月时达到高峰,15个月的时候则基本消失。当孩子对陌生人或陌生地点特别敏感时,就应在孩子熟悉之前,让孩子与陌生人保持距离,以防受惊吓。

观察婴儿在不同阶段对陌生人的反应,可以了解婴儿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育状况。

有医生对婴儿做过观察,当婴儿2个月左右时,他不太理会医生,躺在体检台上时会不停地回头张望他的妈妈。

4个月时,只要医生一对他说话或者微笑,他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地笑起来。

在5~6个月时,婴儿对医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在医生的办公室里,如果医生过早接近他,他就会有不安的表现。婴儿在这个阶段特别敏感。他对任何不熟悉的东西或某些变化都会产生警觉。这就是早期的怯生。当医生靠近体检台时,躺在上面的婴儿就会停止向四周张望或玩弄自己的手,而是紧张又担心地望着这个陌生人。接着他的小肚子开始一鼓一鼓,速度也越来越快,然后他就扯着嗓门嚎哭了起来。他可能会躺在那里连续哭上一刻钟,谁也没有办法让他安静。

那么,婴儿是如何发生这种变化的呢?首先,婴儿从6个月起就能想起自己曾经见过,但不喜欢的东西和人。这就是检索记忆。但是在前几个月里,他只有识别记忆。他能识别自己的父母,并且喜欢他们,但当他们不在他的视野之内时,婴儿并不能想起他们来。随着检索记忆能力的产生,他就能在看不见父母的时候想起他们的形象来,并且能够拿他们的形象同面前的陌生人进行比较。如果婴儿在记忆里检索不到面前陌生人的形象,他就开始感到不安。

在7~9个月时,婴儿仍然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所以,当他面前出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他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不熟悉这个人,而且他也想象不出这种情况会产生什么结果。另外,他也找不到什么办法来排除自己的担心。他既跑不了,也不能藏起来。他只能急得哭了。

1岁的幼儿和5~9个月的婴儿相比,怯生的表现又有所不同。当医生接近他的时候,婴儿就会挣扎着从体检台上站起来,并试图离开体检台,回到妈妈怀里。如果妈妈把他推回去,他就会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哭叫。他还会不时地回头看,如果看见医生还在那里,他就会再次哭闹。但是再过五分钟,他就会变得高兴起来,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再过十分钟,他就可能拿着医生的仪器玩,甚至还可能“送给”医生一件。

到了15个月时,怕生就基本从孩子心理上消失。这时,幼儿就具有了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的能力。

4.让孩子习惯于见陌生人

孩子对陌生人的警觉处于一种本能。当陌生人靠近他时,他必须有机会好好打量一下陌生人才放心。但接着他就想和陌生人接近,并最终和他交上朋友。当然,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和陌生人接触的。他可能站得很近,并盯着陌生人;或很严肃地递给来访者一件玩具,然后又要了回去。

许多人似乎并不懂得在孩子打量他们时不要去理睬他,相反,他们急于接近孩子,问这问那,满腔热情。但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孩子不是立刻躲到父母的身后,就是缩在父母的怀里寻求保护。而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事,孩子就需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与客人友好交往的勇气。因此家长有必要先提醒来访者,若马上就去注意孩子,孩子就会害羞,若暂时先不理他,他反而能早点儿与陌生人接近。

在孩子学会走路以后,父母应给孩子创造大量的机会去习惯见众多陌生人,比如每周带他去几次食品杂货店。要尽可能多带他去有小朋友玩耍的场合。虽然他并不十分想与其他小朋友一块儿玩耍,但有时愿意看着别人玩。当他习惯了观看别人玩耍以后,到了2~3岁时,就会非常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耍了。

5.恐惧心理的来源

婴儿长到1岁左右,就会逐渐对一件物体着迷,比如对电话、天上的飞机和电灯等。这种着迷程度甚至可以持续好几个星期。但不要忘了,孩子只有通过触摸、嗅闻等感觉器官,才能获得对物体的了解。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接触和熟悉那些既没有危险,又不妨碍他人的物品。

但这些“顽皮的探险家”在这个时期也会对某些东西产生恐惧感。他们会害怕那些突然移动或者突然发出大声的陌生物品,比如从书中突然冒出来的折叠图片、雨伞的突然张开、汽笛声、猛然吠叫的狗,甚至大风突然吹动树叶的声音。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恐惧心理。这在其发育过程中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也不难解释。小孩的恐惧感与他们的理解程度有关。当孩子对一个物体或者一个事件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还不能真正解释这个物体为什么会突然闯进他的生活,理解不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否对他构成了威胁。这些都会导致恐惧。这种情形不只发生在婴儿身上,人类的“婴儿时期”同样如此,原始祖先因为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便心生一种恐惧,在许多神话故事中我们就能找到这种恐惧感及其来源。

而等到孩子长到2岁时,害怕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因此,在孩子尚未领会这些令人害怕的物品的时候,要尽量不去使用这些物品。

1~3岁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探索外在世界的事物,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开始建立,其个性也逐渐成型。但也经常爱发脾气,对某些事物有恐惧感。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活动自由,让孩子在玩耍中进行自我教育,并以适当的方式帮助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