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10576100000007

第7章 婴儿的智力教育

1.抬头训练

在孩子出生后3个月内,抬头训练就应该成为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孩子学会抬头并转动头部观看四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小孩智力的发展。

检查抬头动作,是衡量婴儿早期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到3~4个月时婴儿在俯卧位还不能抬头,仰卧位双手拉起时,头仍无力地向后仰着,就表示动作发育落后,多半是大脑受到损伤的表现,应及时请医生检查诊断。

训练孩子抬头时可以使用带响声的彩色玩具,先使孩子脸朝下,在孩子头顶前上方摇响玩具并呼唤孩子的名字,使孩子的头尽量往上抬,然后让孩子仰卧,母亲拉住孩子双手的手腕部慢慢往上拉,另一人在头前上方摇铃,训练仰卧位抬头。及早训练,可使抬头的动作提前发育。

抬头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能把头抬起来,并能左右环顾,看到周围环境的范围就很大,接受视觉刺激更多,也就促进了智力的发育。

2.训练宝宝独坐

坐对孩子的发育有重要的意义。一旦能坐起来,孩子观察周围的范围就扩大了,观看物体的形状就更真实了;同时,孩子坐着时,手的活动也自由了,可以坐着玩玩具,翻图书,与大人的交往也更直接了。这就是大家都对婴儿的独坐这一动作十分重视的缘故。

4个月以前的婴儿,腰肌还没有力量,把他放在座位上时,腰直不起来而身体会弯成圆弧形;在孩子5个月时就可以开始训练坐的动作发育。有人担心太早让孩子学坐会把腰背坐弯了,将来会成为“驼背”,这其实是不必要的顾虑。因为婴儿期的腰背肌肉尚未发育,脊椎关节活动较好,脊柱的弹性也好,不会造成脊柱弯曲畸形的,可以放心地进行训练,不要老把孩子抱在手里,失去了动作训练的机会。

到5个月时孩子靠着被子坐时,腰开始能伸直;6个月时用两只手臂向前撑住身体能坐住,不再倒下。这是坐的开始。7个月就能独坐片刻了,坐时腰背部能伸直而不弯;到8个月时,大部分的宝宝都能独立稳坐,并能自由地向左右转身,坐的动作就发育完成了。

3.练习爬行

婴儿6~7个月时已能用手支撑起胸腹部,这时成人可以用手掌顶住孩子的脚掌,帮助他用脚蹬,试试向前爬的动作。这时虽然只能在原地转动,但这是爬行的开始。当他能用上肢向前移动时,爬行动作就能完成。开始时父母不妨扶住孩子的手向前移,让他体会爬的感觉,反复几次之后就能学会了。

对于婴儿来说,爬行能扩大他的活动范围,接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爬的动作要手膝脚合用,相互协调,有助于胸部和臂力的发育,对发展婴儿的肌力和协调性也有很大益处,在家里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爬行。热天在地上铺凉席,冷天铺块小地毯或垫子,给孩子创造一个爬行的场地,最好加上几件喜爱的玩具,激发孩子的兴趣。

①让孩子俯卧,用玩具吸引孩子,使孩子仰起头,两手推起身体,试图前爬拿到玩具。

②在床上或垫子上的不同位置放上各种玩具,让孩子自己爬行拿到玩具,自我玩耍。

③爬越各种障碍物,如毛巾、枕头、坐垫、横木棒、塑料玩具等。

④爬上或爬下斜面。

⑤与孩子玩各种爬行游戏,如爬行追逐游戏、捉迷藏游戏等。

在进行爬行训练时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做好保护和帮助工作,但要注意发挥孩子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新的练习或游戏一般做3~5次,总练习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做1~2次;活动应放在孩子饭后、饭前一小时进行;完成活动后要给予表扬。

4.教孩子学行走

人的行走是用两只脚交替向前迈步,每迈一步都需要变换重心。首先要教婴儿学习变换身体重心。

婴儿从卧位到立位,已有一些移动重心的尝试。例如,8个月的婴儿能坐在床上自如地转动身体;10个月的婴儿会从坐位顺利地改为俯卧位。但是,这些尚属于最基本的能力,进一步的训练可让孩子两腿跪着,不扶任何物体,向前蹭着走;还可拉住孩子的双手或单手,让他向前迈步。时机成熟时,设置一个引导孩子独立迈步的环境。比如,让孩子靠墙站好,妈妈退后两步,伸开双手鼓励孩子:“走过来,走到妈妈这边来。”当孩子第一次迈步时,父母需向前迎一下,避免他在第一次尝试时就摔倒。以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逐渐加大距离,并对孩子每次的成功都给予鼓励。

通过以上训练,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两腿交替向前迈步时的重心移动,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学会走路了。

5.给孩子好看的玩具

在2~4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喜欢色彩鲜艳而且会动的东西。他们也会醒得越来越早,所以在他们醒着的时候,他们需要有点儿事做,而且还需要陪伴。在户外,他们会饶有兴趣地观看树叶和阴影。在室内,他们会仔细地看着自己的手和墙上的画片。因此在孩子会用手抓取东西的时候,父母可以买一些用线串着的、色彩鲜艳而且形状各异的玩具回来,把它们挂在童床上边的边框上,让玩具旋转吸引孩子。玩具最好是挂在他们能够到的地方,不宜在孩子的鼻子上方。父母也可以使用硬纸板制作一些活动物体,上面糊上彩纸,挂在天花板或者吊灯上,使之轻轻地旋转。但这些东西不结实,不能让孩子拿着玩,同时也不卫生,不能让孩子啃咬。

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喜欢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孩子在能够用手抓住东西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拿着东西放进嘴里,如连在一起的玩具、拨浪鼓、咬圈、布制动物和娃娃,以及可以啃咬的安全家庭用具等。这时父母应该适当劝阻孩子,但不宜把玩具拿走。

6.智能训练

婴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对孩子的智力有着深远影响。早期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提高孩子的感官、动作等能力,使孩子变得更聪明,更能适应生活。

孩子出生后头几年大脑的发育是一生中最快的时期,进行早期智能开发,对孩子的智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智能开发,从新生儿期就可以开始进行教育。

2~3个月:在每次洗澡后,可让孩子俯卧抬头、挺胸,还可在其他时间里,尽量少穿衣服做训练。例如,可在仰卧位时,轻轻拉起双手,让头离床抬起。这都是在训练颈部的肌肉,使孩子的头在直立时就能很稳定竖起。并且继续训练视觉、听觉。

3~4个月:训练孩子拉起坐下动作,训练翻身,从仰卧位翻到侧卧位,每次可训练数分钟,每日训练数次。并且要有意识地放一些玩具在孩子的手中,锻炼孩子抓握东西的能力,而让孩子自己扶奶瓶,可锻炼手的活动。

5~6个月:训练孩子从靠坐到独坐,从翻身到学爬。扶着小儿的腋下,让孩子在床上或大人的腿上跳一跳,可训练腿部肌肉;训练手的动作抓握,并且使孩子眼手协调,看见玩具会用手去取;照镜子认识自己。

7~8个月:做爬行训练,可协调上下肢动作,锻炼肌力,既可为直立行走打下基础,又能较早地、主动地接近和认识事物,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会爬、坐得稳后,就可以练习孩子扶站,每日可练3~4次,每次数分钟,这是迈步的开始。手的技巧更细,每天训练用拇指与其他手指去捏取小物品,但要防止误投入口中的危险;说话要与动作、物体联系,如“再见”、“欢迎”、“妈妈在哪里”等;训练用杯子喝水,可改变小儿口型及影响牙的发育。

9~10个月:让孩子扶站、独站、扶站坐下,做双手拿两个玩具对击的训练;认识图片、物体,模仿发音“pa-pa”、“ma-ma”;可适当训练大小便坐盆,要多与其他孩子玩。

11~12个月:训练扶行、独走、踢小球。给1枝笔、一张纸,让孩子在上面涂画;认识身体五官,学说话,理解成人的语言,配合日常生活,让孩子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能主动配合洗澡、穿衣、穿袜等。

7.练习发音和说话

婴儿从2个月起,进入语言发展的自发发声阶段。对于婴儿的智力发育来说,语言的发育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地讲,语言发育早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开发。

有许多人错误地以为2个月的婴儿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她)可以听成人说话的声音,看成人说话时的口形和表情,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和自己说话的人。

这个阶段是婴儿学习说话的准备阶段,对今后孩子的语言发育十分重要。所以要多和婴儿说话,虽然孩子不明白意思,但对他的语言发展会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

父母在说话时注意一定要面对着孩子,用亲切的语音、温柔的表情、明确的口形来引逗他,这时孩子也会很愉快地活动口唇并发出“呃,啊”的声音或发笑,这种发音是婴儿语言发育的雏形。父母还可利用孩子喜爱的玩具,结合日常生活照顾,随时随地地与孩子说话,使孩子经常地发出“啊、啊”的声音来。

相对来说,孩子对纤细清脆的声音更敏感,但他们说出来的话并不是和妈妈的话一样,而是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从孩子降生的第4个月开始到第9个月,孩子发出的声音都不是语言。

语言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并且在获得成功的因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幼儿第一次呼喊父母时发出“爸爸”“妈妈”的音时,父母无疑是激动而幸福的。而这简单的结果却需要一个并不容易的学习过程。语言的发育必须具备听觉、发音器官和大脑三者功能正常这一先决条件,这三者中若有任何一种出现发育异常,都会造成语言发育不良。孩子在学会说话以前,先有理解成人的语言这一阶段,然后才能表达;学说话时,先说单词,以后才能组成句子。口语的发育要经过哭叫、咿呀发音及说话几个阶段,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经过学习训练才逐渐形成的。

我们知道新生儿是不会说话的,却可能并不知道新生儿最注意的是说话声,尤其是他妈妈的声音。

正如其他方面的发育一样,婴儿渐渐对以往偶然发生的事情有了控制能力,开始意识到他听到的声音就是他自己发出的。有时这个声音甚至会在周围产生,比如大人的惊讶声:“你听见他在叫‘妈妈’了吗?宝贝儿,再叫一声‘妈妈’。”后来他就开始主动地发出这些声音。一开始他发出的声音是最容易发的,比如“爸-爸-爸”,或者“大-大-大”。这就标志着儿语的开始。这一变化一般是从他出生后第4个月开始的。此时,婴儿对发出声音的兴趣越来越大了,他越来越想发出更多的声音来。但这些声音是没有内在含义的,它们不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意愿,因此还不是语言。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婴儿开始发出有音调和韵律的声音。此时,如果婴儿听到的语言是以英语为主,他就会发出有英语韵律的声音,中国的婴儿发出的则有着汉语音调的声音。在9个月左右,婴儿开始有创造性地把一些声音连在一起,并能变化这些声音的音调和韵律。这叫做“喋喋语”,而且听起来只能算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但这些声音没确切含义,不能称之为语言。

8.从“单字”到“双字”阶段

在语言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婴儿总是先理解了话语然后才学会说。2~3个月的孩子已能发出喉音如“呃”、“啊”,当母亲逗引他时,有时也会发出“啊”、“咿”、“呜”等元音来,孩子听到自己发出来的声音与喉部的本体感觉,使孩子自发地重复这种发音,这种现象在5~6个月时最明显。

从6个月开始,孩子会发出p、b、m等唇音,以后这些唇音与元音“啊”、“咿”等结合形成拼音,这时,做父母的听到孩子会叫爸、妈了,心情十分喜悦。其实,孩子这第一声妈和爸是无意识的,他并没有把这种发音与父母联系在一起。但当孩子发出pa、ma音时与父亲、母亲的亲近,与父母愉快的表示多次结合在一起,发音与具体人发生了联系,再加上大人的专门语言训练,如母亲给孩子喂奶时说“来,妈妈给宝贝喂奶了”,父亲见到孩子说:“爸爸抱宝贝啰”,经过反复多次的联系和训练,孩子脑子中就形成了爸爸、妈妈与具体发音的联系。

直到9~10个月时,孩子能有目的地称呼自己的亲人了。在出现这一突破性进展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单字”阶段,这大约在孩子10个月之后。由于婴儿一直在练习发音,所以已经具有发音的能力。此时他们可以运用这种能力,来发出有意义的声音或者单字。最初这些单字都是他心爱的人或者物(如“瓶”、“爸”、“妈”等)。接着又学会了表示行为的单字(如“走”、“吃”等)和形容词(如“冷”等),以及社交词(“见”)。“单字”阶段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阶段,因为孩子试图用一个字表达多个意思。有的时候意思很容易猜出来,比如“瓶”的意思是“我要奶瓶”。还有的时候,意思令人费解,因此常常使幼儿和父母双方都感到气馁。

再过大约6个月,幼儿出现了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哦,原来可以把两个字放在一起来表达意思!”研究孩子“双字”阶段的科学家们注意到,无论幼儿的母语是什么,这个阶段表达思想的方法都一样,要么用一个名词加一个动词(“妈走”),要么用一个形容词加一个名词(“大饼”)。幼儿在“双字”阶段表达的意思比“单字”阶段要多。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在话语上的突破加快了其学习新词汇的速度。2周岁的孩子平均每2个小时就能多学会一个新字。

在婴儿阶段,培养孩子的掌握词汇能力可选用以下方法。

(1)让孩子注意去听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及喧闹,并学会辨别。

(2)跟孩子讲话时,力求注意发音清晰、到位。即使在她很小声地说话,好像是在讲什么秘密时也要注意这点。

(3)让孩子唱歌,可锻炼孩子准确发音。父母在教孩子时发音要慢些,把每个字的音节分开来发。

9.玩耍是一种自我训练

婴儿学会用手之前,喜欢看吊在小床上方色彩明快的、黑白色相间的或者轻轻晃动的东西。6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喜欢上了他可以抓握、摇晃和啃咬的东西。这看似小小的动作,但实际上是一种玩耍的形式。就像中学生学习几何一样,婴儿玩耍其实是一种训练自己的过程,玩耍能增强他们以后胜任工作的能力。无论是婴儿把拨浪鼓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还是幼儿推着木块当汽车,沿着地板上的缝隙向前走,他们都是在努力地学习了解周围的世界。儿童并不是因为某种游戏简单才热爱玩这种游戏,恰恰相反,他们是因为它做起来不容易才喜欢玩的。他们每日每时都在力求取得更大难度的成就,都在追求做其他大孩子和成年人所做的事情。

有一位1岁男孩儿的父母抱怨说,他们的孩子玩腻了积木,现在就愿意把锅碗瓢盆往一起垛。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知道他的父母是拿着这些锅碗瓢盆“玩”,而不是拿着积木玩。因此,他觉得玩这些锅碗瓢盆更有意思。作为家长,不能光想着为孩子提供有意思的玩具,玩具固然有作用,给孩子提供一些与日常用品相仿的小东西,也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为婴儿急需对周围的事物获得更多的了解和掌握。

10.培养读书的兴趣

研究发现,电视和电脑进入家庭之后,孩子们越来越被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和各种新奇的游戏所吸引。虽然阅读同样需要积极参与,但与电视或电脑相比,阅读需要想象力来补充故事中的空白部分,虚构一个形象,并使自己进入角色。而前两者则缺少这种积极参与。因此,孩子可能处于一种危险的倾向中,即有了更直观的刺激,实际上这就阻碍孩子积极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阅读能力是在学业上有把握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研究表明,读起书来废寝忘食的人往往是比较好的学生。用书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其效果要比用电视更好。这是因为用书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孩子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过程。

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对阅读的热爱。孩子长到4~6个月的时候就可以给他读一些东西听了。当然,这个时候他是不会对书中的图画或者故事感兴趣的。但当孩子开始喜欢坐在父母的大腿上,紧挨着父母和父母一块儿欣赏眼前书中的奇怪图画的时候,父母实际上就是在为培养他的阅读兴趣,给他奠定阅读的基础。

9~12个月以后,书的内容就变得比较重要了。父母与孩子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是一种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绝妙途径。明快而又色彩鲜艳的图画能激励孩子学习新单词,这些新词又反过来帮助孩子理解图画所代表的真实的物体。给孩子讲解图画的时候要带着很高的热情和丰富的表情。

孩子长到18个月左右,就会对故事本身的意义产生兴趣了。他可能会开始看出字词和图画不同,并且想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虽然他这时还不是在读书,但是他是在学着观赏书和体验观赏书的乐趣,这就是他养成阅读习惯的先决条件。

父母应经常给孩子读点儿东西,至少一天2次。除此之外,在睡觉前还可以给孩子读一个小故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就寝方式,它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和温暖,而且还赋予孩子一定的想象力。

孩子再长大一点以后,就可以鼓励他自己去阅读一些高质量的漫画书、儿童画报等。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当然,应该鼓励孩子读一些好书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要做到让孩子读自己喜欢读的东西。儿童喜欢订购杂志并且喜欢收到上面写有自己名字的邮件。

当孩子经常在家看到父母读书以后,他就懂得了读书的重要。阅读的才能是想象的才能,是理解新世界的才能,也是在学业上获得成功的才能。所以,一定要保证让孩子欣赏和热爱这种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