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10576100000031

第31章 性别

1.人为制造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男女的不同认识带着一种武断,它让孩子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就被判定并强行归类,使孩子的真实情况和意愿得不到张扬。如果成人总是不断制造男女之间的差别,就会危害孩子的发展。

想必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人们在赞扬小男孩时,往往是因为他取得了什么成绩,而赞扬小女孩时则一般是因为她可爱。看见小女孩穿着具有女孩特点的衣服时,大人们就会说“你真漂亮!”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赞美,但它也给女孩一种感觉:好像人们赏识的主要是她们的外表,而不是她们的成绩。在儿童画册里看到的,往往都是男孩子在制作什么,或在从事冒险,而女孩子则要么在一旁观看,要么在玩布娃娃。由于女孩没有男孩子强壮,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大人往往会警告她们不要去爬树,也不要爬到房顶上。男孩子得到的礼物往往是玩具汽车、建筑积木、运动器材和成套的医疗器械等,而女孩得到的却是布娃娃、针线、成套的护士器械和装饰品等。

客观地说,给孩子送礼物这一行为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之处,尤其是当孩子要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更应该送,但如果大人总是不断地制造这种差别,让孩子觉得,自己适合的职业只有有限的几种,这就会危害孩子的发展。

家长常常让男孩子帮着修车、整理杂物,或者修剪草坪等,而只让女孩子呆在家里做家务。当然,家务对全家人来说都很重要,做家务的人应该受到尊重。但如果社会给男性的特权太多,而只让女性做家务,家务劳动就会受到男女双方的歧视。甚至有些家长和老师还告诉女孩,她们天生学不了高等数学或高等物理,所以当不了工程师。到了青春期,许多女孩子开始相信,她们在抽象推理、复杂筹划技能和控制感情方面不如男孩。如果孩子接受了这些不切实际的评价,其自信心就会受挫,并可能因此而抑制了先天才能的发挥。

实际上,对男女的不同期待都是人为制造的一种差别。它来自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的作怪。或许人们对男女之间不同的生理特征和智力特点已经得出具有科学性的结论,但这些结论并非就是对孩子的规定。理论来自实际观察和实验,同时也需要被检验,而并非一成不变的客观的知识。

2.性别气质不必强调

不管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不必担心孩子在性别气质上的表现,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性别气质。只要孩子能欣然接受自己的现状,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复杂特点、有什么态度或兴趣,都可以尽管放心地让他们去发展。

“作为男人,就要有个男人样儿!”或“作为女人,就要像个女人!”这是许多父母对孩子性别气质的期待。但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可能具有百分之百的单一性别特点。

玩玩具汽车和穿牛仔裤,并不能使男孩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个男子。真正使他认识到这一点的,是他童年初期和父亲之间的良好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他渴望长大后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如果父亲有意拒绝儿子想要布娃娃的请求,或者为儿子的女孩品味而担心,孩子的男子气质也并不会因此而得到加强。如果父亲对自己的男子气质感到自信,那就应该通过给儿子买布娃娃的方式,来帮助儿子发展父爱中母爱的一面。

与此相同,女孩也从妈妈身上寻找自己的偶像。如果当妈妈的能鼓励女儿去参加许多活动来发展她的能力,并且自己也参与进去,那就能培养出一个既自信又健壮的女儿来。但如果母亲过分担心自己的女性气质,或担心自己对男人没有吸引力,她就可能过分重视女儿的女性气质。如果她只给女儿布娃娃和厨具玩,并且总是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就会使孩子曲解女性的特点。

女孩子同父亲建立积极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当父亲的不理女儿,轻视女儿,拒绝和她玩球,或者不让她参加野营、钓鱼等活动,她就可能产生自卑感并进一步养成古板的性格。事实上,小女孩想要玩具汽车,小男孩想玩布娃娃,都是正常现象,父母完全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男孩子想玩布娃娃是因为他具有做家长的情感,而不是因为他的女子气。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他们想穿不分性别的衣服,那就尽管让他们穿,不必担心有什么坏处。

至于干家务活的问题,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用介意。比如让男孩铺床、打扫房间和洗碗等,让女孩打扫院子、洗车等。最为关键的是,父母爱着子女的同时,不应有歧视或者太大的区分。

父母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看孩子的特点时要记住,男孩子主要像父亲,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像母亲。而有些女孩则像她们的父亲,比如有的女孩喜欢养鸟,有的成为了免疫学家。所以,孩子的特点只存在着程度上、兴趣上或看法上的差别,并非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异性的特点。而且这一特点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使孩子今后理解异性,使孩子拥有更丰富、更容易变通的个性,并能使人对各种职业采取综合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