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10576100000010

第10章 幼儿智能教育

1.智能发展概况

这一时期的孩子通常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语言能力开始提高,对世界的理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智能发展方面,其探索欲望也较前一阶段更强。

1岁的孩子喜欢看简单的故事书,他会重复任何使人发笑的动作。给他穿衣时他懂得举起双手。他明白一些简单又常用的物品的名称,如鞋子、瓶子、洗澡等,可能会说一两句可以理解的话。

15个月的孩子能让你知道他要梳头,他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激动,并会想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庭琐事。

当父母与18个月的孩子一起阅读图书时,他会指着物体如一条狗,一个球,一头牛,他会识别出那是牛并说出“牛”。他将会知道他身体的不同部分,如果问他哪是他的脚,他会指自己的脚;如果问他哪是他的手,他的鼻子,他的嘴巴或是他的眼睛,他也能分别指出;如果要他拿一些东西,他也会拿对。

21个月的孩子会走到父母面前,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并把父母带到他所感兴趣的或他遇到问题的事物跟前。他喜欢用铅笔乱涂乱画,将开始懂得并服从简单的要求和提问。

2岁孩子喜欢自己的小伙伴并乐于自己的游戏,也会用铅笔模仿写字而不乱画了。他记住许多熟悉的物品和玩具的名字,并能说一些含义清晰的话,一旦学会了一句话,他可能会不断重复。

2岁3个月的孩子会试用积木建房子和城堡,以及在父母的鼓励下学习新句子。他知道谁是谁,并能说出名字,开始与别人斗智,并可以变得比较喜欢用否定口吻。他经常说“不”,常不按父母的意思去做。

2岁6个月的孩子喜欢帮忙,帮助做家务,把东西放回原处,拿东西放桌子上。他也知道自己的姓和名,能够画水平线和垂直线,并能说出几样常见物的名字。小男孩会意识到他的生殖器官突出他的身体外面,而女孩却不是这样。

2岁9个月的孩子开始提出问题,他知道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区别,会学儿歌并能重复唱它。他会画圆圈,但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则不能画好。

3岁的孩子日益变得会交际,喜欢与小朋友玩。他能懂更多的儿歌,也差不多能将圆圈画圆了,知道一些字的区别,如上面、下面、背面等,同时能说出较复杂的句子。

2.发现孩子的早期天赋

3岁以前是人生一切智力潜能早期开发的关键时期。一个孩子有无特殊智能,往往在3岁以前就能看出一些苗头。

具有特殊智能的孩子在幼儿期有以下特征:具有音乐智能的幼儿,满月后对各种物体的声音,如钟摆声、洗衣机声、摇铃声等很感兴趣,听到音乐会马上停止哭闹。发音比同龄小孩较早,手指较长,特别是食指和无名指。

百日之内基本上能发出简单的a、i、u、e、o等五个元音节。

1周岁左右能全神贯注地聆听乐曲,并能对欢乐、悲哀等曲调做出反应。

3岁以内基本上能辨别高音、中音、低音音域并能唱歌和自行弹奏乐曲,具有较强的音乐模仿力和辨音能力。

具有舞蹈、体育智能的幼儿,一般表现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等特征。在力量表现、技巧性、柔韧性、灵活性方面比同龄孩子强。在婴儿期具有翻身早、直立行走较早等特征。特别是具有舞蹈天赋的幼儿,其颈部、腿部、臂部、跟腱部比一般幼儿要长,这是很重要的先天素质之一;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和掌握舞蹈技艺的能力;对音乐乐感和节奏感掌握较快。具有舞蹈天赋的幼儿在3岁前就能轻歌曼舞,对电视、电影当中的舞蹈节目,具有浓郁的兴趣,很容易受到感染。能够即兴表演,舞蹈语汇丰富。

具有绘画天赋的幼儿在婴儿期就对色彩、图案、物体形象非常感兴趣,能较长时间凝神注视和观察不同色彩的物体(玩具)。3岁以前不仅能分辨出三原色红、黄、蓝,复色(紫、绿等),而且具有比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力。有的幼儿还能创作出形象逼真、耐人寻味、妙趣横生的绘画作品来。

如果父母在发现孩子具有特殊智能的同时,能循循善诱、适当引导和热情培养,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为具有特殊智能的专业人才。

3.智力开发的四个原则

智力开发的四个原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实际观察基础之上的方法总结,它强调尊重孩子,重视学习时机,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兴趣中吸收外界信息,并适时表扬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利于其发展技能的环境,在生活中逐渐培养出一种较强的综合素质。

(1)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几乎是幼儿“唯一的老师”。他们往往会拒绝兴趣以外的一切教育,对引不起兴趣和厌倦的事就关闭注意的“门户”,封锁记忆的“仓库”,停止思维和想象的启动,甚至还会哭闹。而相反,如果孩子对某些事敏感,感受到趣味,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会不分是难是易,不管重要不重要,也不管理解不理解,都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记忆,渐渐领悟和掌握。他无需“苦学”,就能像学好母语一样精确地获得理想的发展。

(2)积极暗示原则

幼儿没有主见,毫无判断能力,只是接受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和语言的影响而成长着:他们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着他们的个性。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利用环境、行为和语言积极暗示孩子,使他产生认同;不要使用任何消极暗示和影响。坚持正面鼓励为基本教育方法,培养起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同情心等,保证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健康心理品质。

(3)化难为易原则

在人才成长的路途上会有许多学习的难关,将来越是发展困难的事物,越要早学,提前让孩子接触,这是化难为易的最佳办法,是一条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捷径。例如,上小学以后,人人都会觉得学外语难,学识字难,学乐器、游泳、滑冰等难,但幼儿不知道难,也不怕难,他们心中只有兴趣和无兴趣之别,只有喜欢和拒绝之分;而丝毫没有困难和容易,怕学和不怕的概念。所以任何将来会学得比较困难的事,变着法儿逗孩子产生兴趣,他会像学说话、学走路那样容易接受。

(4)日常生活原则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早期教育的最好课堂,是幼儿的主要课堂。这是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第一,他们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需要活动神经、筋骨和肌肉,不能坐太长的时间。第二,他们处在无意注意占极大优势的阶段,总是随时转移注意力,不能像上课一样用强制办法按教材章节上课。第三,对幼儿来说,生活中的学习内容已经太丰富了,处处都有信息,处处都有乐趣,处处都能感受。他们以五官感知世界为最大满足,玩就是最有兴趣的学习,有效的学就是快乐的玩。

4.四种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四种能力。父母应注意引导,使孩子的这四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1)观察能力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是,孩子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触摸什么就应告诉他什么,用简短、清晰的语言介绍事物的名称、特征、用途。例如认识各种玩具、家具、餐具、小动物等,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开始,使他认识的东西越多越好。只要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衣食住行、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乃至生老病死都应当教,使他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表达越来越丰富,好奇心就会越来越强。在培养孩子观察力时,父母应注意多提问题,或留意孩子的问题,并做出清晰简明的回答。

(2)记忆能力

幼儿的记忆和注意一样,以无意记忆为主,他们对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新奇的、自己喜欢的事物,就能无意中记住,有的甚至能终身不忘。如带孩子到动物园玩以后,他谈的最多的可能是大象的鼻子是怎样的,怎样卷东西吃,怎样把水吸起来喷出去;猴子怎样跳来跳去,等等。而对公园的树、草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幼儿的机械记忆比较好,他们对不理解的东西常常也能记住,并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它们,所以常常记错,曲解原意;有时他们还用自己已懂的词句,去替换他们不懂的词句。由于不理解,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要仔细听他发音是否准确,对一些生疏的词是怎样理解的。如果不懂,要想法向他们解释清楚,不要死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以父母要掌握幼儿记忆的特点,让孩子记的东西尽量形象,是他们感兴趣的,让他们在愉快的时候记。教孩子记忆,应从简单的知识开始,逐步加入深奥的知识,让孩子接受起来,既不觉得吃力,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3)想象力

幼儿想象的内容简单,一般是他自己生活的翻版,往往和具体行动结合,没有预定的目的,边玩边想象。而且孩子的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想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由于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所以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因此,家长在培养幼儿想象力时必须了解幼儿想象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其一,积累知识,丰富想象。父母应让孩子尽可能多读读画册、小人书,欣赏奇花异草,有选择地看一些电视、电影,使孩子知识广博、表达丰富,想象力也自然会丰富。

其二,鼓励幼儿的想象。幼儿善于想象,但有些父母在幼儿心理活动、思维发展尚未成熟阶段,对于孩子天真浪漫的想象不但不给予支持,反而横加干涉,进行压制,认为孩子是“想入非非”。幼儿的丰富想象,有助于他们精神的集中和自学能力的增强,以及创造才能的提高。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的想象活动,并创造发挥想象的条件。

(4)思维能力

1岁以后,孩子虽然开始有了思维活动的萌芽,但那还是很简单的,是从事物的最突出的外部特征来概括事物的,因而常出现可笑的错误。例如,成人第一次是用红色的玩具船教会孩子“船”这个词,以后让孩子在各种玩具中把船找出来时,孩子会把红色的船及一些别的红色玩具都找出来,而不去拿绿色的船和其他东西。

2岁以后孩子才开始能根据事物的一些比较稳定、重要的特征来对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例如,知道玩具是指那些可以玩的东西,如积木、布娃娃、球等;但2岁幼儿的思维仍是极其肤浅与直观的,如知道船是能浮在水面的,就把一切丢在水面漂浮的东西都叫做船。3岁前孩子的思维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只有在直接感知事物或进行某些行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一些简单的思维活动,他们是不会先在脑子里想一想要做什么或怎么做的。

因此,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必须切合幼儿的实际状况。

其一,丰富感情认识。1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简单的思维活动;1~3岁的孩子,能通过活动来思考自己接触到的事物。此时,应注意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随时随地告诉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才能通过观察产生思维能力。

其二,启发幼儿思维。父母应将幼儿容易看到、摸到、听到且易回答的问题和现象,多向幼儿提问。提问时可采用游戏或激将或实践的方法,引导他们动脑筋寻找答案。在幼儿求知欲旺盛而受到挫折时,父母应该以温和的态度,让孩子再想一想,问几个为什么,并加以引导,这样既不损害幼儿的愉快情绪,干扰思维的进行,又能真正达到促使幼儿积极思考的目的。

其三,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要使幼儿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它与语言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因为幼儿掌握了语言,可以与大人交流思想,学习各种知识,积累各种经验,从而使幼儿思维发展有了得力的支柱。因此,可让幼儿讲故事,培养孩子系统连贯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就训练了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做智力游戏,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多同孩子交流,谈话可以在孩子与父母的共同活动中随时随地进行,得当的话语能刺激幼儿去思考,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

其四,鼓励幼儿独立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时要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眼、耳、手去辨认事物,探索和了解周围事物的因果关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应为孩子准备多种用途的玩具材料和游戏条件,指导他们尽心地玩耍,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5.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孩子在开始独立面对外在事物时,无法完全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事物,父母一方面要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也要及时制止。

当幼儿学会走路以后,父母就应该在每次外出时把孩子从婴儿车上抱下来走一走。不过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幼儿到了1岁半的时候,还愿意呆在婴儿围栏或婴儿车里玩耍,有的孩子则在9个月时就厌烦了围栏或婴儿车,仿佛它们是个“牢笼”似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幼儿都愿意在里面玩,并能一直玩到会走路的时候为止。

父母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当孩子感到不耐烦的时候,就不要让他继续呆在围栏或婴儿车里了。当然,这并不说只要孩子有一点不乐意,就赶快把他抱出来,因为如果他能有一件玩具,他就会又高兴地玩了起来。从喜欢到不喜欢在幼儿围栏里玩耍,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一开始的时候,孩子讨厌围栏只是因为在里面待得太久,之后才逐渐地缩短了愿意待在里面的时间。孩子一点儿也不想进去的时候通常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孩子在里面待够了,就应该将他放出来。

孩子被“解放”出来之后,父母也不要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最好领他去一个用不着大人随时跟着的地方,或者去一个他习惯去,而且有其他孩子玩耍的地方。如果他拣起一截香烟头,家长必须立即把它扔掉,并且给他其他有趣的东西玩。千万不要让孩子吃沙子或者泥土,因为这些东西会刺激肠道,甚至会使他的肚子里生虫子。如果孩子非要把东西往嘴里放,不如给他一块饼干或者一件可以啃咬的玩具,使他的嘴不闲着。

这些便是该年龄段的孩子寻求独立时遇到的风险。虽说把一个体格健壮、会走路的孩子“禁闭”在小车里可以避免麻烦,但是这样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孩子萎靡不振。

6.布置一个玩耍的房间

1岁之后孩子已经学会了走路,这时就应该让孩子到地板上玩耍,而不适合继续呆在小床上或者围栏中了。有的父母或许不太同意这一看法,在他们看来,孩子很可能会受伤,或容易把屋子搞得乱糟糟。

但孩子是迟早要下地活动的,当孩子还未满15个月时就应该这样做了。当然,孩子即使满15个月,也不会变得更懂道理或更听话。对于父母来说,这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如何既让孩子能自由活动,又能防止他受伤,或弄坏家具物品呢?

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为孩子整理出一个房间,让孩子在里面自由活动,并保证孩子能拿到的大部分东西都可以玩。这样,家长就不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了。否则,如果家长不允许孩子碰他能拿到的东西,就会使自己和孩子都气恼。如果孩子有很多东西能够到,他就不会非要去够那些他够不着的东西了。比如说,父母应要把那些易碎的东西如烟灰缸、花瓶、小装饰品等,从矮桌和架子上拿走,放到小儿够不到的地方。在厨房里,可以把炊具和木制的小勺等放在靠近地板的架子上,而将瓷器和食物放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把衣柜底部抽屉里装些旧衣服、玩具和其他有趣的物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翻弄,以满足他的好奇心。

7.在模仿中学习

孩子渐渐模仿他们的父母,包括做事的方式和行为举止,这一过程有时被称做“成长定向”,它的意义就在于:与单纯的模仿不同,它基于一种理解过程。这种模仿能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

儿童快到2岁的时候,对模仿别人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他们最喜欢模仿父母刚刚做完的事,比如打扫房间、洗盘子及刮胡子。在一家诊所里,曾有一个2周岁的小女孩认认真真地用听诊器的探头试探自己胸部的各个部位,然后又戴上耳塞,可是她什么也听不到,因此便流露出困惑的表情。在家中,小女孩跟着大人到处转—父母扫地时,她也拿起扫把扫地;父母擦桌子时,她也拿起一块布来擦;大人刷牙时,她也拿起牙刷刷牙。这一切她都做得极为认真。通过反复不断地模仿,小女孩在技能上和理解力上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到了3岁,孩子的表现似乎在告诉我们,他们想在各个方面都像父母那样。比如,他们做过家家游戏—去上班、做家务(煮饭、打扫卫生、浆洗衣服)和照料孩子等(利用布娃娃或者再小点的孩子)。他们甚至穿上父母的衣服,模仿父母的谈话和举止。

成长定向的意义远远大于模仿本身,因为孩子需要首先去理解父母,然后才能模仿,并最终慢慢地使之成为自己的特点,即儿童对工作、对他人和对自己建立起来的基本理想和观念。当然,这种基本理想和观念在孩子的成熟和懂事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儿童就是这样学会了做父母那样的人,并且在20年后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一点仅靠父母的教诲是办不到的。其实,他们成年后的个性从他们小时候照料布娃娃时所使用的语言上就能看出来,比如,他们是充满爱心地对布娃娃说话呢,还是总是责怪它。

另外,这一年龄的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将长成男人。因此,他主要模仿爸爸的方式去做事。比如爸爸是如何对待自己妻子的,如何对待一般女性,如何对待其他男人,如何对待儿子和女儿,如何对待外面的工作和家务活。

同样,小女孩在此时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女性,长大后将成为一个女人。所以她特别注意观察妈妈,总是把自己塑造成妈妈的模样。比如,妈妈如何对待自己的丈夫(像对待有地位的人那样呢,还是像对待小人物或者亲密的伴侣那样)、如何对待一般的男性、如何对待女性(知己的女友或者竞争对手)、如何对待女儿和儿子(是偏爱某一性别的孩子呢,还是都一样爱他们)、如何对待工作和家庭(更重视家务呢,还是更重视事业)。小女孩虽与母亲有区别,在许多方面却无疑受到母亲的影响。

8.简单的玩具就能吸引孩子

许多人似乎都有这么一个看法,即玩耍是娱乐,做作业是职责,而工作则是苦役。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玩耍不仅是娱乐,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当然,这种工作显然没有苦役的意思,其内涵的主要方面,指的是孩子的自我教育。因此无论孩子是在模仿自己的父母,还是在玩积木、假扮飞机或学跳绳,我们都最好不要认为这些仅仅是孩子的消遣活动,与做家庭作业等严肃的事情截然不同。

儿童通常喜欢简单的玩具,而且能玩较长的时间。这并不是因为儿童头脑简单,而是因为他们有着很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有两种大不相同的玩具火车:一种是用金属做的,上了漆,跟真的一样,并且能在模型轨道上跑;另一种则是由可以拼接起来的单色平板木块组成。对那辆很逼真的玩具火车,年纪尚小的儿童所能做的也只是在地板上推着一节车厢走。要把所有的车厢都放到轨道上或者把它们连接起来,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他们甚至不知道把车盖掀开,往车厢里放东西。由于得不到乐趣,他们玩了一会儿可能就不想玩了。而那些由木块组成的车厢就不同了。儿童可以把木块摆成一排,然后欣赏他们的杰作—长长的火车。然后他们可以把小木块堆在车上,把叫它货车,并用这辆车来送货。如果在地上玩腻了,他们或许会把木块当成小船,或把它们摆成一艘拖着一串拖船的驳船。这样,想象力就可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玩下去而不觉腻烦。

有的家长似乎认为复杂的玩具可以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实际上就算拿着纸板,他也能玩儿出花样来。孩子可以把它变成一张床、一所房子、一辆卡车、一辆坦克、一座堡垒、一座玩具小屋和一间车库。因此,不要把自己没给孩子买过很好的玩具这件事看得太重。家长最好先给孩子买简单的东西。当发现孩子确实喜欢的时候再买比较贵的玩具。

1岁至1岁半左右的孩子非常喜欢把一件东西放到另一件里面,或把东西拉来推去地玩。可以安上轮子或带有孔眼的积木,是孩子最喜欢的。哪怕只是一个系着绳子的简单盒子他们也喜欢。孩子对积木的兴趣是保持不了太久的,而对锅、盆以及汤匙等能保持很长时间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布娃娃和毛茸茸的小动物。

到了2岁以后,孩子的想象力变得更富有创造性了。在这一阶段,他们变换各种方式玩小家具、小汽车以及各种积木。他们把积木竖着一个压着一个地摞起来,并它叫做帝国大厦。他们也可能把积木首尾相接地连起来,把它叫做火车……他们因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而能玩出更多花样来。

9.孩子有自己的方式

在儿童玩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参与其中,但最好不要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孩子。许多成人都常常情不自禁地把游戏搞得太复杂,并且在态度上似乎比较粗暴,没有注意孩子的感受,也没在意孩子对事物的理解程度。

曾有一对父母给孩子买了一个布娃娃,并带着一衣柜娃娃衣服。在给娃娃穿衣服的时候,父母总想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且总是先给它穿内衣。但是小孩就有可能想先给它穿红色的外套。

有一位母亲给生病的女儿买了一盒蜡笔和一个描图本,孩子拿起一支橙色蜡笔就在一页纸上来回涂。她既不按照本子上的描图线来画,也不担心把天空和草都涂成橙色。这时,做父母的就很容易对孩子说:“不对,不是那样的。你应该这样画。”

还有一位父亲从来没有玩过火车,在圣诞节他给3岁的孩子买了一套玩具火车。父亲迫不及待地要先玩,所以就把车轨安装起来。可是孩子已经抓起其中一节车厢,并要把它投向对面的墙上。“别扔!”父亲喊道,“你要这样把车放在轨道上。”于是,孩子就顺着轨道把车推了一把,车就在转弯处脱轨了。“不对,不是这样推,”父亲又说,“你应该给火车头上紧发条,让车头拉着车跑。”可是,可怜的孩子没有力气,拧不动发条,也没有把车放到轨道上的技巧,而且小孩也并不在乎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父亲由此而变得极不耐烦。十多分钟以后,孩子也就对锡制的玩具火车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

由此可见,在玩玩具的时候,千万不能催促或指责孩子,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如果父母试图让孩子早些学会玩某些玩具,就应该按照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方式跟孩子一块儿玩。这才能让孩子玩得愉快。要让孩子告诉你该怎么玩,要等他们需要你帮忙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和纠正,更不能越俎代庖。如果孩子得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玩具,建议家长别管孩子玩的方法是否正确,尽管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玩。

10.欣赏音乐

人从出生的时候起,音乐就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唱给婴儿的摇篮曲,而且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本土音乐。对于儿童来说,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他们的听觉需要。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上过钢琴课或者唱歌课的幼儿园的孩子能更好地完成迷宫游戏、画几何图形和临摹图案等。这些儿童甚至可能在数学和推理能力方面比那些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更具优越性。

那么,这里藏着怎样的秘密?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音乐主要由大脑的右半球来处理,而这里恰巧又是空间识别与理解能力、数学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所在区域。在很小的时候,音乐可以为右半脑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而这种锻炼对右半脑更好地发挥作用很有益处。大脑的成长和发展受早期经历的影响,这就是又一个例子。

这些发现的实际含义既清楚又有趣: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就开始听音乐了。在婴儿期,这音乐可能是父母抱着孩子唱的歌,或者是当婴儿躺在婴儿床里的时候,父母放的录音带。孩子长大一点儿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音乐游戏,给孩子一个玩具钢琴或木琴让他敲。如果孩子平时由保姆照顾,那就必须把唱歌和跳舞列为每天的活动计划。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以后,父母可以考虑让他在学校或者在家里学音乐。但不要忘记弹奏音乐的能力是一种天赋。一些儿童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更有音乐天才。要鼓励孩子玩他喜欢的任何乐器,但孩子决定不想练习音乐演奏时也不要勉强他。父母应试着让他学学跳舞或唱歌,尽量避免把上音乐课的问题升级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斗争。

怎样让儿童在早期学会欣赏音乐呢?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参加学习班。在那里儿童可以学习集体演奏。这种集体精神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热情。而独自一人学习音乐则需要孩子有一种内在的决心去克服较大的挑战,但是许多儿童并不具备这种决心。

让孩子学会欣赏音乐的最好办法,就是让音乐成为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与孩子一起去听音乐会,跟着汽车上的收音机一起唱歌,或者每当有情趣的时候在家里跳舞。这种活动将在多方面有益于他以后的生活,并且让他终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