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经济分析
10575300000020

第20章 1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力

6.1.1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实质

无论是讨论跨国公司的行为,还是分析跨国公司对世界的影响,我们都离不开对其运行环境的认识,因为经济主体和环境之间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当代跨国公司所处环境的重要特征即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对于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这几个概念,许多人是混用的,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是不同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跨国公司行为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界定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关的几个概念。

6.1.1.1 经济全球化的界定和实质

“全球化”问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化、国际化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这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国内学者一般多认为“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泰奥多尔·莱维(TheodreLevitt)在1985年的《哈佛商报》上发表的题为“谈市场的全球化”的文章中。随着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全球化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全球化”一词也频频见诸于报刊。

对于“全球化”的内涵,从目前流行的定义和观点来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全球化”是全方位的,‘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全球化。”另一类是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的核心或主要内容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和文化还远远没有达到全球化的程度,它们只是经济全球化的衍生物或为经济全球化服务的工具和手段而已。更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是指经济范畴,不是讲政治、军事领域。综观全球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我们认为目前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全球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内容。

然而,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规定,在理解上同样存在分歧。国内外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把经济全球化看成是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球范围的扩张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世界空间主宰的过程。是民族国家体系的终结和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开端。持此观点的有法国学者雅克·阿达和里斯本小组的一些学者。

(2)1995年出版的英国《柯林斯商务词典》将国际化和全球化同等看待,“国际化或全球化是指公司通过出口向国外经济进行扩张,但尤其专指通过对外投资,建立生产部件的工厂、制造车间和销售子公司”。

(3)1996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鲁本斯·里库佩鲁在第九届贸发会议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和消费的行为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是由一个市场和生产区组成,而不是由各国经济通过贸易和投资流动连接而成,区域和国家只是分支单位而已。”

(4)经济全球化是要素和服务跨国境的扩散,各国经济依赖性增强的过程。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经济全球化下了定义,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的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含义基本相同的类似定义还有200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的:经济全球化就是通过扩大商品、服务、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以及各国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集体行为,而使世界各国经济持续一体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描述了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部分经济和技术原因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和表现形式,而且还解释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日益紧密的相互关系。但其中没有强调一体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全球化只是一种微观活动的作用过程。尽管如此,由于该定义较全面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和本质,所以被国内学者认为是目前最具权威的定义。

尽管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规定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得出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定义,但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有共识。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个历史过程。它的产生与发展由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是自发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必将把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经济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如果离开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或游离于全球经济体系之外,就必然阻碍本国经济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经济的微观活动的作用过程,是由各国、各地区通过微观经济主体在全球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为目的,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

第三,生产要素、货物、服务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在速度、广度、深度和密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趋势逐步加强。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

在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时,必须澄清经济全球化并不同于经济国际化。尽管两者都是以市场经济为起点的,但是有区别的。经济国际化早在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广泛传播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先进的工业国家的原材料和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于是便向外扩张,开始了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自由贸易、国际资本输出和经济殖民化是这一时期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方式。在经济国际化中强调国家主权,在此前提下,各个国家以交换、投资和信贷为联系纽带,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各个国家的市场仍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它们是资本积累的基础,而进一步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全球化的准备。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只有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可比拟的,经济全球化速率加快,凸显了上述特征,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这一发展的趋势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才频频见诸于各类学术著作和文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奏。

6.1.1.2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界定

经济一体化的含义是指原先相互独立的经济体制通过某种形式结合成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和状态。在世界经济中,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运行的整体,是各国在政治意义上的主权和地理意义上的疆界不变的情况下,作为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界线的淡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国与国之间产品和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作为整体的世界经济形成、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从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说,也就是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几点含义: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第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四,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统一世界,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机制;第五,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那么,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个什么关系?

1.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世界经济一体化它所表示的是各国经济在内在机制上的统一,揭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高度融合,表明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中的障碍的日益消除,是指把全球经济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全球经济的整体。而经济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空间范围的发展和扩大,揭示了世界除个别国家之外,几乎都被卷入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之中的客观事实,反映的是各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总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全球化就谈不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有了经济全球化未必就能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因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是有区别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运行的,是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作用过程。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必须有国际契约的保证和建立一定的国际制度、机制和组织。具体说,一是要有民族国家的共同参与和推动,二是除市场机制外,还要有国际调节机制。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国际活动的方方面面,都逐步形成种种规范和规则,要求各国遵守,但各国的行为并没有统一的法律规章约束,它们可以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必须由各国政府出面签署的一体化合作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超国家的组织,负责协议的各项规定的实施、监督各国的行为和政策,裁决各国间的纠纷和争端。因而各国的主权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总之,要达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切障碍,使劳动力、资本、商品和服务等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第二,要有超越国家的权威性协调机构来协调一体化条件下的国家间关系;第三,各国之间做必要的主权让渡。只有实现了三个条件世界才能实现“大同”。所以,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2.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现实中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特定区域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和地区优势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区际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国家主权的某种让渡,一种超国家经济组织或规则在一定区域内的存在。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首先在组织化程度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如果说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动态过程,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动态发展趋势,又是一种组织化的实体。其次,它们的区别还在于推动的主体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由企业带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微观的经济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政府决策,由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国家推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经济行为。再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经的过渡性阶段。虽然区域经济组织在其范围内推行贸易自由化,造成对外相对歧视,使之多少带有排他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一体化与主权国家对国民经济控制权的冲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障碍等等,都使全球经济一体化难以一步到位。

正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面临种种障碍,相对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更具现实性,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次优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实行更高程度的自由化和更密切的合作,而且这些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性的,通过不断吸纳新成员国来扩大规模和范围,提高一体化的程度,这又在总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发展的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在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快,而不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取代全球一体化”。

6.1.2 跨国公司一体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根本性影响在于以自身的运作在微观层面上直接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又以自身的迅速发展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环境提出了进一步的需要。

跨国公司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共同点都是为在一定范围内克服市场失败的消极影响,提高资源配置而进行的制度创新的产物。但两者毕竟是一体化的两个层次,是有区别的。跨国公司一体化是微观经济的一体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属于宏观经济一体化的范畴,后者主要从宏观角度解决由市场分割、主权国家政府政策的差异而导致的结构性市场失败的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各成员国基于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签订协议为资本在本地区扩张扫除障碍,促进本地区分工深化和创造本地区比较优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国与国之间在分工基础上彼此不断加强联系的过程,这种日益紧密的联系是由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交织而成的,并且是通过交易活动来实现的。所以,一体化意味着交易空间的扩大和交易规则的统一。交易空间的扩大可以由微观经济单位通过自发的经济行为实现,而交易规则的统一,只能通过政府间的协议来完成。可见,在现实中公司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动态融合的,它们共同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此,笔者仅就跨国公司一体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做些分析。

从微观角度看,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是通过企业内部化过程,建立跨国界的一体化网络实现的。跨国公司在整个地区实行复合一体化战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内部分工体系,就其宏观效应而言,它强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基础。当今最成功的两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即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正是由于跨国公司在区内大量投资,使区内比较优势上升,深化了区内市场,从而为推动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1.跨国公司在区内投资促进了区内国家比较优势的提升。

跨国公司在区内的扩张,将传统的国家产业分工转化为企业之间的产业内分工,这不仅为跨国公司以本地区为出发点重构企业的区位优势、技术垄断优势和经济资源优势,还为那些本来不具备比较优势或优势并不明显的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将跨国公司的优势定位在国际比较优势中,并由此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

2.跨国公司区内直接投资趋同了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促进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跨国公司是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一国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渠道,而且是各国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组织形式。区内各国跨国公司间的相互对外投资把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国际关系当中形成与日俱增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经济利益关系。区内各国在吸引外资时也逐步地改变国内立法,接受国际惯例,对跨国公司活动规则如国民待遇原则予以认同。如今,旨在帮助本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以及为吸引跨国公司来投资而做出的对外承诺,已成为当代各国政府之间合作的一项内容。

3.跨国公司的区内投资深化了区内市场。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规模经济仅是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潜在条件,拥有一个巨大或潜在的市场,可以将潜在条件转为现实条件。跨国公司在区内大规模的相互投资将使区内市场深化和扩大,形成统一市场。市场的统一与扩大,一方面不仅方便了最终产品的交易,而且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中间产品交易与专业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为企业扩大规模经济提供了机会,促进了跨国公司在整个地区实行复合一体化,以及成员国跨国公司之间的一体化,从而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实现。

跨国公司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在上述类似的三个方面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不断强化各国的经济比较优势,使各国经济间的分工由民族国家向产业间分工转移,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二是跨国公司不断趋同和深化全球经济活动规则,从制度层面上使全球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趋同(当然,WTO以及其他国际经济组织对全球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可忽视,但这些规则大部分是在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事后认可的);三是跨国公司深化了世界市场。正是跨国公司的区域内及跨区际的直接投资促使区际进一步融合,区际融合导致更大范围内的宏观一体化对微观一体化的推动,随着两者的互动互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得到加强。如前面提到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毫无疑问,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及其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为前者奠定基础。

6.1.3 跨国公司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

6.1.3.1 跨国公司的生产专业化国际分工对国际生产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生产只是国内企业在国外生产的代名词,分散在各个东道国的子公司大多只以当地市场为目标,企业将有限活动配置在有限的海外分支点上,并控制着分散在不同市场上的分公司,每个海外分支点之间并无必要联系。随国际化生产的发展,跨国公司经营的海外分支机构在数量上和地域覆盖上极大地发展,传统的生产点互相独立的组织方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多年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通常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分散的工厂体系,即企业只是在客源充足的地域进行生产,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另一个极端是集中生产体系,即提供标准化、低价的产品,以满足整个世界市场的需要。虽然这两个极端类型的跨国公司在过去都曾经取得可喜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竞争环境中,许多跨国公司逐步迈向全球整合经营之路。其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不再受国界的约束,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把在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并有机结合,使分布在不同国别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起高度依存的关系,这使跨国企业的有国内与国外生产之分的国际化生产,过渡到无国界之分的一体化生产。

跨国公司实施的生产的国际化专业分工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国际分工。生产的国际化专业分工是跨国公司在国外投资和进行生产基础。跨国公司根据自身拥有的各方面优势,按照综合和长期的战略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其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因而,其一个分公司和由它们组成的经济活动范围都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在前面的分析中已一再强调,跨国公司大量的直接投资,不仅使母国的过剩资本发挥了其应有的职能,而且伴随跨国公司的投资及生产设备的输入,也将有关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同时又使东道国的一些产业部门为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不仅使东道国整个经济受到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影响,而且在改变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把其母国和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从生产层次上连接起来,形成更深的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跨国公司已经改变了以往把整个产业抛出去的产业转移方式,而是把集中于一个企业中的基本生产过程分解,甚至将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分解。特别是近年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从而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也发生了新变化。把与知识相关的核心部分留在本国,而把硬件和非核心技术部分转移、分散到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由此形成脑体分离式转移结构。转移出去的部分通过在海外设分公司或与其他国家合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出的是真正的“国际型”产品。这样,当代世界经济由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国际分工,更多的转向跨国公司的内部的国际分工,形成跨国公司内部的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以及最新的网络型分工。从而使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转型,由原来部门间和产业间分工,走向同一产品不同规格型号的分工,以及零部件与工艺分工,形成了打破国界的连续工艺流程。而此时的跨国公司自然就成了国际生产力配置和专业化生产的组织者。

在国际专业化分工中,还有一个现象——经营分工上的专门化与所有权格局上的多样化在同步发展。跨国公司之间,以及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间往往存在各种形式的交叉协作与联合,并且都是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分工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跨国公司吸纳当地的各种要素包括利用当地的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和基础设施等,与当地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又成为当地产业结构的一部分。正是跨国公司的这种两重性,成为把各国产业结构直接联系起来的重要机制,也成为将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纳入跨国公司一体化生产体系的传导机制。

6.1.3.2 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区域化和全球化

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在此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跨国公司在推动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推动区域化。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其向外扩张已出现了利用子公司直接占领子公司所在的国际区域市场的态势,而不仅仅是建立“世界工厂”。换言之,跨国公司还采取了区域市场跨国经营策略,之所以采取此种策略,是基于:(1)不同国际区域的消费者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利用当地子公司更容易占领区域市场。(2)采用面向区域市场供应策略,便于更灵活地调整生产规模和布局,使“全球化”经营战略得以灵活贯彻。(3)由面向区域市场的子公司组织生产零部件或半成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所以,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既有全球化的特征,又有区域化的特征。以上对跨国公司从推动国际生产体系的机制角度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推论:就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推动区域化而言,实际上是推动了国际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推进了区域一体化;就其推动全球化来说,同样是在推动了国际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的互动演进关系,进而是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了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两个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6.1.3.3 跨国公司的地域结构与国际一体化生产

我们继续沿着跨国公司经营具有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两重性的思路,分析跨国公司一体化的行为。当代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大部分由跨国公司掌握,正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营活动,使国际区域间和区域内各民族国家的生产日益深深地形成互动互联的关系。一方面,在跨国公司以母国为基地建立区域性海外子公司网络的新型战略带动下,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国际贸易均显示其围绕“大三角”成员国呈集中化趋势。另外,从近年来发生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案看,也证实跨国公司采用的是区域化战略,突出的是地域结构。在25项兼并收购活动中,有5项是美国的公司收购欧洲的跨国公司,5项是欧洲跨国公司对美国跨国公司的反收购。此外4项是在百慕大注册的跨国公司的收购,1项是一名加拿大人收购一家美国公司,其余10项是欧洲内部的兼并。尽管该表反映的信息有限,但仍提供了关于欧、美、日三极市场相互渗透,以及三极经济活动之间相互融合的信息。这些例子都说明许多跨国公司在区域范围内组织一体化生产,并通过建立区域总部来对这类区域网络加以管理。同时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生产又会跨越区域之间的界限,因为跨国公司都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多重职能,由此形成在不同地域的分布上进行不同层次的一体化生产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公司一体化生产的后果是在不同国家的生产过程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的依存关系,它是涉及围绕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内涵要素建立起的多种关系,其结果在跨国公司与国外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以及母公司与非所属公司之间的双向资源流动上,建立起一种密集的生产关系网络,并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转移。跨国公司所在的A国和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所在的B国间,由于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生产,在跨国公司内部把两国从生产层面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紧密的网络。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区域之间或世界范围内,随着现代技术所带来的跨国协调成本的降低、投资壁垒的消除和区域经济集团的强化,借助于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多形式的联系,一种以产品价值链为纽带的跨国生产体系逐步建立,整个生产过程的国际关联和国际分工取代商品贸易和不涉及控制权的资本流动,而成为了国与国经济联系的新纽带。

以上我们分析了跨国公司推动的国际一体化生产达到的广度(全球、国际区域层面)和深度(由母公司和子公司与子公司及非所属公司连接的国与国间经济联系),当越来越多的国际生产被重新纳入这种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时,各国之间和各区域之间的生产及结构互动关系必然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世界经济也就从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的浅度一体化向更深层次的商品和劳务的国际生产的深度一体化过渡。

跨国公司以其内部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向世人展示了它所倡导的生产国际化以及相关的企业制度创新开辟的世界生产的新格局,一方面有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另一方面也使跨国公司确立了作为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地位。如果说,区域一体化是在宏观层面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那么,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及其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是从微观层次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融合。

6.1.4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际经济关系全球整体化管理

在跨国公司未大规模兴起之前,国际社会主权国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全球管理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成为国际社会对国际经贸关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管理的国际组织。对国际金融关系的全球管理始于1944年7月国际社会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虽然这一体系在1972年瓦解,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仍在全球性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国外建厂,从事全球性生产活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与国际生产领域的联系加强了,如何对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国际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全球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定相应规则,成为国际社会积极寻求的事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运作,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其成员国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和《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这些协议将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1986~1993年进行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最大。该协议对由东道国政府通过政策法令直接或间接实施的与货物有关的对外贸易产生限制和扭曲的投资措施做了全面的规定,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国际投资关系进行全球管理而共同制定和实施的第一个具有全球性约束力的协议。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具体内容如下:

(1)不符合《GATT1994》第3条国民待遇原则的投资措施,其具体内容涉及:第一,当地成分要求。要求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零部件是在东道国当地购买或者是当地生产的。第二,贸易外汇平衡的要求。要求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口而支出的外汇不得超过该企业出口额的一定比例。

(2)不符合《GATT1994》第11条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对贸易(外汇)平衡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而作出一般的限制,或规定不得超过该企业的出口量或出口值的一定比例。第二,进口外汇限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用于生产所需的进口额应该限制在该企业所占有的外汇的一定比例内。第三,国内销售要求。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要有一定数量的产品在东道国销售。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所列举的属于禁止的投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四项,即当地成分要求;贸易平衡要求;进口用汇限制和国内销售要求。无论这些要求或限制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WTO成员国应该限期取消,因为东道国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减少外汇流出,与WTO所倡导的国民待遇原则相违背。为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该协议做了另外规定:第一,规定了例外条款,让发展中国家享受特殊优惠,即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和投资的实际情况,为了平衡外汇收支和幼稚产业的发展,可以暂时自由地背离国民待遇和取消数量限制的原则;第二,进行了过渡安排,即要求发展中国家限期通报和限期取消,规定发达国家2年、发展中国家5年、最不发达国家7年取消上述措施,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执行中有特殊困难,经货物贸易理事会同意还可以延长过渡期。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不仅要求实施国民待遇,而且提供了最低保护标准和争端解决程序。它的实施会对直接投资产生的影响:一是对侵犯知识产权产品的制造的投资会减少或停止直至消失,否则将受到惩处;二是由于知识产权得到有力的保护,跨国公司将会加大科研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投资力度;三是原来靠政策优惠吸引的外资将减少,原来靠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可能会因为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而采取许可方式或出口技术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东道国外来直接投资可能会减少。

《贸易服务总协定》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而且对国际投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TO的非歧视性贸易和可预见的不断递增的市场准入等原则也普遍适用于服务贸易领域。这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带来挑战,发展中国家原禁止或限制向对外直接投资开放的服务领域如公共事业、交通运输、信托投资、租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国内商业、保险和邮电通讯等都将逐渐向外资开放,服务业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热点。

国际社会除了在WTO框架下开展对国际投资关系的国际协调与管理,还寻求其他国际合作——这种合作主要通过多边和双边、区域国际协定的方式体现。1995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之间正式开始《多边投资协议》(MAT)的谈判,试图在经合组织内部建立多边投资协定,并且由经合组织提出,多边投资规则将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内容。1996年4月召开的联合国贸发会议第九次大会也讨论了未来多边投资协议框架问题。但是,由于对投资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关税,而是延伸到了国内监管领域,所以,要把为数众多的国家吸引过来相互统一各自的国内规则,其政治上困难绝不是轻而易举的。这些困难从制定《投资多边协议》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得到证明。

《多边投资协议》失败的一个原因在于来自企业界的支持十分有限,人们首先担心那些是WTO成员国而不是OECD成员的国家会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因为《多边投资协议》所给予的投资保护要低于双边投资协定所给予的水平,它们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另一个原因是经合组织国家不愿意向国外投资者开放敏感性的行业,如海洋运输及视听服务业。再有,《多边投资协议》也遭到劳工与环保组织的反对。理由是《多边投资协议》将给予跨国公司以更大的权力,它们会忽视工人的利益与环境问题,它们会向国内的监管举动提出挑战,提交国际仲裁机构评判。其实如何看待《多边投资协议》失败的原因,除了上述几点以外,从国家层面上看,它涉及对国家主权、政府权力的削弱。所以,这个协议即使在发达国家内(经合组织成员国大都是发达国家)也未通过。这个实例也让人们深刻、清醒地看到,在制定全面的投资规则中遇到复杂性与政治敏锐性。同时警示人们,警惕跨国公司力量的扩张和对国家主权的可能损害。

虽然建立国际投资管理框架受阻,但旨在推动国际投资和对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采取联合行动的新努力仍在继续。介于目前制定全面投资规则遇到的难度,更多的协定是以双边协定和区域性安排出现,而且数量在增加。2002年共有7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64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有关投资的原则还主要体现在区域贸易及一体化协定中,尤其是近年签订的协定中。这些协定把外国投资纳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旨在推动经济合作、加深一体化的规则框架中。这一框架包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联系3国集团(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自由贸易协定、新加坡—日本协定以及欧洲自由贸易区。这些包含投资原则的区域性安排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都倾向于同时处理投资保护及自由化(准入)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设定了关于企业成立之后的经营环境的原则以及解决投资争端的工具(包括国家与国家间及投资者和国家间的争端)。从一些区域性协定的架构中可以发现,除了投资以外,还涉及其他重要问题,包括技术转让、环境保护、税收、相互抵触的要求以及跨国公司行为规范等。

针对目前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拟议出的规则只是重点放在对政府的约束上,很少提及企业的责任(Moran,2002),企业的不恰当行为——贿赂或会计失真——将腐蚀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社会组织。在安然、安达信及世通会计丑闻事件后,旨在提高公司透明度及良好行为的举措,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许多类似的活动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之外进行。从更大范围来看,联合国于2000年7月通过了全球契约,以减轻人们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影响上的担忧。目前,已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大约100个主要跨国公司及1000个其他公司均加入到全球契约中。项目涉及以下领域:让更多的人能获得小额贷款;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反击HIV/艾滋病病毒以及在当地社区扩大基本的教育服务。与此如出一辙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0年也大幅度修改了跨国公司指导原则,增加了以下方面的建议:消除童工及强迫劳动,改善内部环境管理,尊重人权,寻求打击腐败的途径,改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等。

上述一切,充分说明了国际社会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全球管理随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剧增以及投资方式的改变,已经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拓展到国际投资领域,对国际投资全球管理的制度创新也在积极的酝酿之中,或许将来这种全球性管理会进一步延伸到国际生产领域,那么,国际经济关系的全球管理将更加系统化和整体化。

所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根本性的影响在于以自身的运作在微观层面上直接推进全球一体化,同时以本身的发展迅速对宏观层面的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投资的全球管理提出了进一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