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最好的自己
10573100000009

第9章 不断调整目标

李开复先生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里提到:“制订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订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不要被眼前的“合适”束缚手脚

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制订目标要根据自身情况、客观条件以及认识水平,并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做到切合实际,促进个人发展和完善。

朴智新是韩国的一名高中毕业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进入大学学习。第二年,朴智新又加入了复习的队伍,结果依然没有考上。他自己也觉得对不起家人,感到前途渺茫。但是他的父母横下心,执意再让他去复习。

正在朴智新左右为难的时候,在美国留学的哥哥回来探亲,哥哥问他喜欢干什么,对哪方面有特别的兴趣和基础?朴智新说:“我对文化课一点兴趣也没有,再继续复习也是落榜。但对一些课余的东西我学得很好,比如水果雕刻技术之类。”哥哥问:“那你愿不愿上职业学校学厨师专业?”

朴智新一听就摇头。打从上学起,他就没有把学习与什么厨师联系起来,做厨师,自己没地位不说,弄得父母面子上也不好看。哥哥先是把本地的教育批判了一通,说本地的教育患了严重的贵族病,使得学生满脑子的不是“星”就是“家”什么的;还说凭本事吃饭,体面地生活,有什么丢面子的。这个时代,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面子。在不该讲面子的地方讲面子,将来一定会没面子……

抱着横竖就是一条路的想法,朴智新学起了自己最喜欢的厨师专业。没想到,他学起来还挺顺手、挺带劲的,比学功课顺溜多了。几年一晃而过,朴智新毕业后到一家五星级饭店工作。当他第一次将薪水交给父母时,父母惊讶得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他们干了一辈子,月薪还没有朴智新的尾数多。父母第一次为儿子的前途舒了一口气。闲时,朴智新还在家里露几手,乐得父母眉开眼笑。邻居也说朴智新有出息、有孝心,羡慕他父母好福气,比在外留学的虚名强多了。

从传统的观点看,考大学是最好的人生选择,但如果你有更感兴趣的选择,为什么不去尝试、去成就它呢?适合与否的标准不是传统的观点和外界的压力,而是自己的感受。毕竟,只有自己才最明白自己的心意。成功学专家A·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非常诚恳地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分特殊的才能。那分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它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发挥所长……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可以‘立即’支取的能力,借这个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只要下决心改变,那么,长久以来的美梦便可以实现”。

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是说,凡事要被“合适”所束缚。合适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开放的理念。人要谋求成功,就应该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既立足眼前,又放眼未来,不为眼前的“合适”束缚手脚,停步不前。我们应该懂得选择,学会选择。按照自己真实的心意,因时因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成就最完美的人生。

敢于推翻自己,不断修正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除了自身要有踏踏实实地为目标奋斗的精神,对外在的客观因素也要加以充分考虑。

有一次李开复博士来中国时,曾经被问到:“你会不会离开微软?或者出来创业?”

李博士的回答是:“我的人生目标是发挥我的影响力。所以我认为微软很可能是我服务的最后一个公司,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充分地发挥我的影响力。如果哪一天我离开,那一定是为了做更有影响力的事情,或者是帮助中国的学生。”

为此,李开复跳到了一个更能让他发挥影响力的公司——Google。

这说明了像李博士这样成功的人都在因时而变,都在为了达到自己的最终人生目标——“做更有影响力的事”,而不断地调整着若干小目标,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凡的青年人?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当我们遇到种种没有预见到的变化时,如何对既定目标系统地做出积极的调整?不妨来看看这套行之有效的目标修正法则:

法则一:首先是修正计划,而不是修正目标。如果更改目标已成为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很可能会让你一事无成。

目标一旦确定,绝不可轻易更改,尤其是“终端目标”。可以不断修正的是达成目标的计划,包括到达终端目标之前各个“路标”——过程目标。记住英国人的一句谚语:目标刻在水泥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法则二:如果修正计划还无法达成目标,可以修正目标达成的时间。

一天不行,用两天;一年不行,花两年。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终将成功。修正计划后还无法达成目标根本的原因是,当初制订计划时考虑得不够周密。百密一疏,等于没有计划好。

法则三:如果修正目标的时限还不行,只好修正目标的量。

这个决定已经压缩了梦想。做这一决定时,请“三思而行”,并千万告诫自己,不要轻易压缩目标以适应残酷的现实。应有的思维模式是:不惜一切努力,找寻新的方法以改变现实,达成目标。

放弃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不得不宣告失败。此时你一定能准确地品尝出“成功很难,不成功更难”这句话的滋味。

但是,如果你身上流淌着的是成功者的血液,那么你绝不会悲观,绝不会气馁,也绝用不着自责。因为即使“屡战屡败”,我们仍可以“屡败屡战”。对于成功者而言,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失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只要你不服输,失败就绝不会是定局。

法则四:面对新的目标,切勿重复以上法则,而是永远只重复“法则一”:修正计划,修正计划,修正计划……

正如前面所讲,我们不能经常地修正目标本身,而应该去修正自己制订的计划、方法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这里特别讲一下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目标的修正方法。

如果你确立的是事业上的目标,而你的工作环境显然不利于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你又无法去改变你的目标时,那么别无他路,你只好换个单位。

同样还是事业上的目标,起初你的工作环境似乎有利于目标实现,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你感到茫然,不妨试一试下列方法:

调转、搬家或者找份新工作——这通常都是重大的举措。

继续干下去,尽管环境不利,但还是尽你所能。

努力改变环境,使不利变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