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最好的自己
10573100000001

第1章 自主:超越自我的前提

我们先看一段李开复先生讲的这几句话:

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和他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并不总是1:1的关系。

许多人屡屡在学业和事业上遭遇挫折,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挫折归结为自身潜质的不足。其实,即便在这些经常灰心丧气的人身上,也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远远超出常人想象的潜能——只不过,潜能的主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不知该如何释放这些能量罢了。

相反,那些特别乐观、特别自信的人总能不断地从自己身上找到前进的动力,总能设法让自己身体里的潜能超水平地发挥和释放出来——也就是说,从他们自身的潜能,到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个映射似乎隐藏了一种神奇的“放大”效应。

……

李开复博士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做最好的自己的首要问题——自信。自信是古往今来很多成功人士向我们推荐的一大素质,李开复先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自信,他才得到了别人羡慕的成功,也正是因为他成功了,他才把这条成功秘诀告诉给我们广大的青年。

#####

古往今来,无论在什么领域,大凡成功者都具有一个优秀的品质:自主。一个人要想在生活中出类拔萃,或者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迎刃而解,就必须拥有自主的品质。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有批评要接受,但要保留你自己的意见。”一个人没有自主的品质就等于没有主见甚至是没有思想。特别是一个领导,更应该注意这一点,虽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自主的品质,就可能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别人的意见代替你的思想,最终你的位置被别人取代;二是你带领你的群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其实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鹦鹉学舌的人大有人在(可能也包括你自己),我们对这类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厌恶。别人说向东时,他就说东好,别人说西好时,他又说西不错,当真正要他决定事情时,却又哑口无言、手忙脚乱,平时的高谈阔论全没了踪影。

李开复博士认为,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后不仅得不到重用,更无法创造出自我的价值。试想,哪个企业需要这么一个只会盲目听从但却毫无主见的人呢?如果这类“人才”被重用的话,那么这个接纳他们的团队终将会“寿终正寝”。因此,我们时时处处都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品质,对于别人的意见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确定自己的立场后再发言,否则就索性不说话,多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后再表态。这样的做法,虽然表现不出思维敏捷,但起码可以让大家认为你有思想、有深度,比起那些人云亦云的人要强百倍。

李开复博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自主品质。我们从开复博士2004年5月《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里,看到了他告诉我们成功的第一步,那就是“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这封信后,感触颇深,于是他便给李开复先生写了一封信,大体内容如下:

“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过;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李开复先生读完这封信后,他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的自主意识的觉醒而高兴。可以想象,李开复博士的一封信能够感染一位学生,唤起了这位读者积极自主的生活,他的励志观念的确需要我们去学习。所以,这也是李开复博士为什么在所有重要的人生态度中,单把积极主动摆在第一位的原因。

21世纪属于“自主”人的时代

李开复博士认为,21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同样,一位历史学家也这样说过:“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类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这些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自主经营自己的人生。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在电视上接受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在蒙台梭利“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的教育理念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给予了他们鼓励和尝试的勇气,培养了他们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给他们带来了的成功。

在“开复学生网”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类似这样的帖子。为什么有一部分国内青年会有这种被动的思维模式?答案就是他们缺乏自主。他们从小就习惯了父母、老师越俎代庖地帮他们设计人生。在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成年后自然会受到消极影响,以至于他们走上社会后不能马上独立。

有一次,记者这样问李开复:“您的职业生涯应该说比较辉煌,都是顶尖级的好的公司,一直走到今天,您个人评价自己,走到今天是成功了吗?”

李开复幽默地回答到:“其实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对我的事业很满意,主要的因素是因为我积极选择,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我过去曾经面临很多选择,大学的时候换专业,读博士的时候反对老师给我的题目。我觉得一个人很容易会有一种惰性,觉得已经进了好大学了,把专业读完,老师告诉我做这个,我就乖乖地听话,或者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公司就安安稳稳工作,但是我觉得人生在世是有限的时间,是学习的时间,追随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

“您刚才提到积极选择,什么是积极的选择?”记者继续问道。

“积极的选择就是不要守株待兔等着机会掉到你怀里,而是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很多人说是Google花了钱让猎头公司来找我的,没有这回事,是我自己找Google的。因为我想回中国,我听说很多朋友到了Google都非常快乐,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一方面我可以有更快乐的环境,一方面我可以回到中国,可以帮助中国的学生。所以,我先向Google发出了电子邮件。”

正如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认为的一样:选择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人的自由就表现在人能够积极自主地选择。人类从被选择到自主选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要做到自主选择就必须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并在思想上、能力上、身体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选择,自主选择和被动选择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每个人手中都握着失败的种子,也握着迈向成功的潜能。他有权选择成功,也有权选择平庸,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强迫他,就看他如何去选择了。同样,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信中曾这样写道:

……

30年前,员工都是企业机器里的齿轮。齿轮好坏的标准是耐用不耐用。30年前的公司雇用的是有专业知识、埋头苦干的“耐用齿轮”。今日企业欣赏积极主动、激情洋溢、灵活自信的“卓越齿轮”。比尔·盖茨即是激情洋溢的“卓越齿轮”。他说他每天清晨醒来,一想到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就激动不已。美国优秀投资家华伦·巴菲特这么回答讨教他的学生:“我和你没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喜爱的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刚入大学时,想从业法律或政治。一年多后爱上了计算机,每日疯狂编程。大二一天,我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放弃此前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修成的学分,转入该校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快乐、没成就感的领域。当时朋友劝我,改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我说,做一个没激情的工作会付出更大代价。那天的决定成全了我今天在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否则,我现在可能是美国某个小镇上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如今李开复先生的成功和地位很大一部分由“自主”这个素质决定的。所以,这个世界就是属于那些有积极自主意识的人。

我们为什么需要自主

自主的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还是一个人生存于世的根本,更是做最好的自己的必备素质之一。“自主精神”包括“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校正、自我提高”等,这些能力是自主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终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一个渴望超越自己,渴望创造出自我价值的人,那么你就应该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人际关系……青年人需要独立性、责任心、选择力、判断力,毕竟我们已经成人了,不能只等着别人帮助自己做决定或做事情。否则,当你进入社会后就会感受到,即便自己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更无法超越最好的自己。因此,我们要想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竞争、成功,就应该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一个没有自主选择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凄凉的海滩。下面这个故事或许我们并不陌生,它讲述了一个没有自主品质的结果。

约翰·法伯是法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曾利用毛虫做了一次最不寻常的试验。这种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喜欢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虫走,人们也叫它们游行毛虫。

法伯把若干个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放了一些松针,这是毛虫喜欢的食物。毛虫开始绕着花盆游行,它们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一连7天7夜,它们一直围着花盆团团转。最后,终于因饥饿而筋疲力尽,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在不到6英寸远的地方就有很丰富的食物,而它们却因饥饿致死。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虫稍微与众不同,便立即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吃松叶)。

一个没有主见、盲目跟随他人的人和这些毛虫无异,只会从丰富的生活中步入单调的圆圈,最后平庸地死掉。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里这样说道:“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的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的确如此,一个人是否有成功的个性,首先就要看他是否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众所周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也无法获得成功。

如今国内很多青年缺乏自主性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们从小就“从上”、“从众”,远离“自主”;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事事由家长和老师来决定,根本不需要自己动手,以至于走上社会后才尝到不能自主的后果。

就拿国际夏令营做例子,美国的很多大学生出游时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见,敢想敢闯;不需要教导员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就不如美国的青少年,为什么会这样呢?

经过研究,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从小就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长大后的美国青少年都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这一点,李开复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李先生在工作中接触的中国学子来看,他认为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子都很聪明,但无思想。他还拿出了微软曾做过的一个统计:每名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只有10%来自积累,新知识是加入微软后学的。该数据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很难在现代企业中立足。

“爸爸,你是不是要去Google工作?”那是7月初,9岁的小女儿发现了李开复“衣橱里的秘密”,因为那里藏有一个Google邮寄来的大箱子,一打开里面全是印有Google标志的糖果、玩具和T恤等。

此时,正面临着职业岔路口的李开复,被心爱的小女儿的一句话深深激励了,她说:“哇,我觉得你太酷了!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就很喜欢Google了!”

“小孩?你现在还是一个小孩啊。”女儿的天真让李开复忍俊不禁。

“当我只有今天一半年龄的时候,我就很喜欢Google了。”小女儿急忙解释说:“你不记得吗?你收到第一张父亲节的卡片,就是我通过Google给你搜来的。”

谈话仍在继续,而且有了碰撞。

对电脑没有兴趣的13岁的大女儿,对父亲的选择显得很平静,她说:“微软也不错啊,像Word、Excel什么的。”

“谁要用那些东西啊,我就是要用Google!”小女儿大声反驳。

2005年9月30日夜晚,44岁的李开复在接受《中国新时代》专访时,饶有兴致地讲起了自己的家庭趣事,或许是受到次日清晨即将返回美国的情绪感染,这位两个女儿的父亲显得很愉悦。

“最重要的就是你有选择的权利,不要去接受宿命或别人的指使,你能够决定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李开复引用了自己第一本中文新书《做最好的自己》中的内容,解释了为什么离开工作了7年的微软。

伟大的文学家果戈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重大事件中不丧失勇气的人才是一个好战士。即使没有事干他也不感到烦闷,遇到随便什么事情他都能够忍受,不管你要他怎么样,他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才算得上是一个好战士呢”。

一个有自主性的战士是一个好战士,同样一个有自主性的青年也是一个好青年。无论失败与成功,有自主性的青年要比那些在别人的帮助下获得成功的人真实得多,他起码能够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无疑是一位企业界的“好战士”,因为他敢于决定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们要想超越最好的自己,要想得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就应该具备这种自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