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公元1693年—公元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中的最杰出者,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传世作品有《竹石图》、《九畹兰花图》、《修竹新篁图》等,后人辑有《郑板桥全集》、《郑板桥先生印集》。
郑板桥小时候家里很穷,在他需要庇护和爱抚时,母亲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在板桥幼小的心灵中早早地播下了痛苦的种子。尽管母亲没有把他养育成人,但却给了他一个聪明伶俐的脑瓜。少年时代的郑板桥,赋诗撰文就已经很有成就了。读私塾的郑板桥没有被生活的贫困缚住手脚,相反却更加发奋苦读。私塾老师看到这样一个有出息的穷弟子,非但没有嫌弃,还倍加爱护。
1703年的暮春时节,只有10岁的郑板桥随同私塾老师一起出外郊游。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正准备坐在两块石头上谈天时,郑板桥突然发现水中有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便随口喊道:“先生,你看那是什么?”塾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瞧,果然有一堆异物漂在水面,经师徒仔细辨认,确定是一具女尸。老师见此惨景,心中产生一种痛惜之情,不觉随口吟出一首诗:“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老师刚念完他的诗,郑板桥就急着问:“先生,您认识这个少女吗?”老师摇摇头说:“不认识!”郑板桥又紧紧追问:“那您怎么知道这位少女刚好16岁呢?”看到老师又摇头,小板桥又接着问下去:“先生既然没有亲眼看见这位姑娘是怎样落水身亡的,又怎么可断定她是‘风吹落小桥’呢?”还没等老师来得及回答,他又一阵连珠炮:“您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逐流吗?即使在浪里打转又怎么能看见?”私塾先生尽管被郑板桥问得哑口无言,但还是觉得板桥的话也有些道理,且很有趣。于是老师并不生气,和颜悦色地问郑板桥:“依你看,这诗应该怎么个说法?”郑板桥皱了皱眉头,心情沉重地吟咏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私塾先生听罢郑板桥的诗,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很有独到之处。”
郑板桥的字画和诗一样有名气。其中的奥妙,还是在于勇于革新,不盲从他人,终于自成大家。板桥画竹最有名气,同时喜欢题诗一旁。他画的《墨竹图》配的诗是:“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排。”在这首诗中,他算是把自己品评到家了。郑板桥自幼苦学,名声大噪以后,不仅国内有无数的崇拜者,连朝鲜国的宰相李艮也慕名前来拜见,并再三恳求他题诗赠画,回国后奉为翰墨珍宝。
郑板桥还惜才爱才,他做县令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个有钱人家当教师,春天双方商定一年酬金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一文钱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老先生便到县衙门告状。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之后说:“恐怕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要当场考考你,看看你的学问如何?”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应试。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就以灯笼为题,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于是郑板桥出了一个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老先生听了,沉思片刻,便脱口而出:“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把被告传来,结了此案,并把老先生留在自己身边当差。
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飘荡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天渐渐地黑了。板桥正待回舱时,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呵!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化,不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可采到黄豆大的珍珠呢!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啊,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啊!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砂万斛珠。”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
郑板桥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他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过六十寿诞时,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上联是:“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下联是:“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郑板桥的书法是以隶书、篆书两种书体参合行书、楷书,其中以隶书和楷书为主而成的一种新书体,自称为“六分半书”。“分书”,即隶书,又称“八分书”。“六分半”即是使书体介于隶书楷书之间,而且隶书多于楷书,这样就不足八分,因此就叫“六分半书”。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而惊人的变化,对于书法而言也是一种难得的自我创新。他的字纵横错落,瘦硬奇峭,字常常不是直写到底,而是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正或斜,或疏或密,或浓或淡,一眼望去如马路上乱铺的石子,但细玩之下却又有着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他的画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为主要描绘对象。他画的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笔下的竹千姿百态,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笔力劲峭,是他坚忍倔强的人格写照。他善于用简洁生动的线条,勾勒展现出竹枝的坚韧和勃勃生机。他的画纯用水墨,没有采用彩色晕染的画法,在酣畅淋漓的墨色中传达出竹子的青翠抑或饱经风霜,韵味隽永,意境美妙,令人回味无穷。
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不随声附和。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惟妙惟肖地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旨在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他不拘于古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态度令后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