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45

第45章 陆游

陆游(公元1125年—公元1209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既是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著名学者,也是一位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志士。陆游的作品极为丰富,有诗近万首。他的诗,语言明白晓畅,风格豪壮奔放,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陆游的词和散文也写得很好。

陆游从童年开始就热爱读书,勤奋专心,坚持不懈。他阅览了先秦两汉以来的各种重要著作,还给住的房子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书巢”。

有人不解地问他:“鸟类在树上筑巢,你的房舍与其他人的住所一模一样,为何要叫做‘巢’呢?”

陆游答道:“在我的房子里,柜中装的是书,面前堆的是书,床上枕的、铺的也是书,一眼望去,除了书还是书。我的饮食起居始终和书联系在一起。偶然想走动一下,却被书堆包围起来,简直寸步难行,这难道不是‘书巢’吗?”

那人跟随陆游走进“书巢”,起初,他被书挡住了,进不去;后来,好容易钻进“巢”里,又被书围得水泄不通,左冲右突,还是出不来,于是信服地直点头:“一点儿也不假,真像巢!”

小时候的陆游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他对书本着迷万分,时常饭冷了、菜凉了,任赁家人怎么呼唤,他都埋首在书海之中,真的饿得受不了,就随手拿起一块饼果腹。到了晚上,夜深人静,他仍浸淫书中,舍不得去睡,不知不觉中就听到了远方的鸡鸣。这样的废寝忘食,使陆游得了一个绰号叫“书癫”。

陆游的父亲陆宰曾经是北宋的官员。1126年,北宋被金国灭亡了,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逃到南方。陆宰和许多人一样,也举家南迁。那时候,陆游还小,走路走不稳,只好让母亲抱着赶路。有一次,金兵在后面追得紧,实在没路可逃了,全家人只得藏在乱草堆里。金兵人马很多,人叫马嘶地过了好几天。一家老小闷在草堆里,连大气都不敢出,这件事给陆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面对敌国的入侵,宋高宗不但不想收回失去的土地,还任用奸臣秦桧杀了抗金大将岳飞,准备向金国求和。陆宰见朝廷腐败无能,十分痛恨,一气之下辞去了官职,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

陆游渐渐长大了。有一天,父亲的几个朋友来了,一进门,他们就大声说道:“陆兄,听说朝廷要向金兵求和了。”“还要割让土地,称臣交贡呢!”陆宰听了,难过得连连摇头,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照此下去,国家危在旦夕呀!”

说到这里,陆宰忍不住流下了热泪。虽然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桌上摆好了饭菜,但是他们悲愤的心情难以平静,谁都不肯吃东西。这情景全被少年陆游看在眼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从此,打败侵略者,收复失地,成了陆游最关心的大事。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二十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表达了自己想要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理想。

陆游仕途不顺,他安贫守拙地自耕自读。因他有北伐中原之志,孝宗非常赏识陆游的才华,赐他进士出身,陆游一方面有感于孝宗知遇之恩,一方面又秉持素来爱国之志,全力以赴,直言极谏,三番两次地得罪触怒了皇帝,被贬为镇州通判。

陆游一生,前前后后五次罢官,却不改报效国家的心意。有一次,陆游骑着马,带领一队士兵在大散关一带巡逻。隆冬天气,山下白雪皑皑,北风寒冷彻骨。陆游注视着四周,忽然发现一小股敌人骑兵来偷袭。他马上命令士兵们在林子里隐蔽起来,用弓箭瞄准敌人的坐骑。当敌人靠近的时候,他一声令下,一支支利箭就呼呼地飞了过去。敌骑中的九匹马被射中了,上面的敌兵栽了下来。陆游乘机带领士兵冲了上去,他挥舞宝剑,左砍右杀,勇猛异常。这一仗大获全胜。

为了提高武艺,陆游有时候还带士兵去打猎。有一天,他和士兵们上山打猎,看看时间不早了,就下马休息。忽然从树林里窜出一只老虎来。那老虎胡须倒竖,张着血盆大口就要扑过来,三十多个士兵个个都吓得脸色发青,不知怎么办才好。在这紧急关头,陆游站了出来,大叫一声,挺起长矛,迎面就奔老虎冲去。老虎竖起身子,张开大口,伸爪要抓陆游,还没等它扑到身边,陆游的长矛已经戳进了它的喉咙。老虎受了致命伤,在地上挣扎了一会儿,不动了。

陆游打死老虎的消息很快传遍军中,附近乡镇的百姓也都佩服他,称赞他勇敢,陆游也一直为此感到自豪。紧张豪迈的军旅生活,英雄将士对祖国的无比忠诚,更加激发了陆游的爱国热情,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的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期间,他写了大量激动人心的爱国诗篇。如:“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后来,为了纪念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作,陆游把自己的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如“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之情,而且非常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的许多诗篇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善良。

在闲居故乡的岁月里,陆游始终不忘国家遭受外敌欺侮的耻辱,甚至在梦中也看见宋朝军队杀败敌兵的场面。后来朝廷中主战派起兵北伐,打了几个胜仗。陆游得知,心中无比激动。但是不久宋军就连打败仗,皇帝又失去了作战的信心。投降派乘机活动,同金国订立了丧权辱国的“和议”。主战派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陆游心中又忧虑又悲愤。1210年深秋,八十五岁高龄的陆游身体越来越差。近一两年来,他就常常生病,时好时坏,反复多次。

陆游知道自己很难有康复的希望了。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从少年时代起,他就盼望着有一天能赶走侵略者恢复中原,不想一过几十年自己都八十多岁了,国家依然分裂着。想到这些,他不由得老泪纵横。可他还是寄希望于子孙后代,相信总有一天中原能收复,祖国会统一。

病危的时候,陆游的儿子和左邻右舍的人们都眼含热泪,围在他床边。只见他两眼渐渐失去了神采,呼吸微弱,嘴唇一张一合地在动,似乎要说什么。小儿子连忙凑近他跟前:“爸爸,您还有什么话要说?”陆游扬了扬手,示意把纸和笔砚拿来。儿子忙把文房四宝取来,放在他面前,然后扶着他坐起来。

突然,陆游精神振作了。他慢慢地拿起笔,蘸上墨,颤颤巍巍地写下一首《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充满血和泪的诗,是陆游写给儿辈的遗嘱,也是他的绝笔。在这首悲愤异常的诗篇中,他向世人昭示出他一生抗敌复国的夙愿,也表现了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正义事业必将获胜的坚定信念。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的人们奋勇向前。

陆游的爱国情结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文里,更直接的体现在他报效祖国、为国杀敌的行动中。临终前的绝笔更是道出了他的心声:祖国不统一,死不瞑目。他的爱国精神永存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