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公元650年—公元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乾封元年及第,授期散郎,著有《王子安集》。他写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绝唱。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
王家是绛州有名的书香世家。王勃的爷爷王通,就是著名的文仲子,他弃官归隐,授徒著书,著有《中说》。叔叔王绩是初唐诗人。王勃的父亲王福对儿子们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王勃早慧,史书上说他六岁就能写文章。七八岁时,思路畅达,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又快又好,与他的两个哥哥不相上下,号称“王氏三珠”。王勃九岁时阅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写了《汉书注指瑕》十卷。十几岁,王勃就很有名气了。但他自恃才高,不巴结权贵,因此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高宗麟德初年(公元664年)太常伯刘祥道巡行关内,十四岁的王勃写了一封信给刘祥道,得到他的赞誉,称王勃为神童,并向朝廷推荐。经过考试,王勃官拜朝散郎,又被沛王李贤聘为署府修撰。在职期间,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文章,同时开始大量的诗歌创作。
王勃一向不满于豪门和官场的倾轧,加上才高气盛,便屡遭同僚的嫉妒。因为一个案件的牵连,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他父亲被贬为交趾令。这年九月,王勃悲愁难遣,怀着郁闷的心情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走到南昌,正好是重阳节。南昌府都督阎公整修的滕王阁落成,正在阁内大摆庆功宴,邀集一班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饮酒赋诗,欢度重阳。这滕王阁乃显庆四年滕王李之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前临赣江,有西江第一楼之称。王勃久慕此阁,到此哪能不游!
来到滕王阁,只见楼高九丈,阁分三层,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南有压江亭,北有挹翠亭,高低错落,相映成趣。上得楼来,但见阁道上丹漆彩画,光艳照人。远眺则山野平川尽收眼底;鸟瞰则澄江如练,百舸争流。王勃看得如醉如痴,不禁文思泉涌,不能自已。王勃正沉醉于楼阁的宏伟与山河的壮丽之中,忽然一阵箫管鼓乐之声从宴会厅传来。王勃寻声望去,只见阎都督满面春风,正在举杯致词:“今日乃重阳登高之日,又逢滕王阁整修已成,老夫聊备薄酒,为各位助兴。现在我提议,以滕王阁为题,或赋诗,或作文,效兰亭故事,以不枉今日之雅会。”众宾客深知都督心思,他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当众写一篇序文,以显示其才华。因此阎公派人拿纸笔巡让众客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肯贸然动笔。王勃远道而来,自然不明就里,加上年轻气盛,恃才傲物,联想到自己的遭际,情思满怀,不吐不快。送纸墨的刚到跟前,王勃便上前拿起笔来,饱蘸浓墨,便挥笔疾书起来。
阎都督一看大怒,心里骂道:“哪来的毛小子,不知进退,坏我大事!”不禁拂衣而起。他叫人暗暗在一旁观看,看他写些什么再做处置。暗中观看的人第一次回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沉吟不语。这里一开始写南昌地形的雄阔,自是不同凡响。待回报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描写望中秋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俱是神来之笔,阎都督抚案而起,赞叹道:“这真是少有的天才呵!这篇文章要世代流传,永垂不朽了。”在座的众宾客纷纷称赞,连阎公的女婿孟学士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弗如。
王勃这时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可遏止,一直写了下去,最后还附写了一首长律作为结束: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时间,宾主都对王勃心悦诚服,推崇备至,争相敬酒,并请他在此地多逗留几天,但王勃思父心切,匆匆告辞而去。这次交趾(越南)之行,王勃不幸在海上遇风浪溺水而死。越南人民感念王勃父子,至今还有庙宇和塑像纪念他们父子俩。
文学上,王勃崇尚实用。他主张文章要开物成务、立言见志,能甄明大义、矫正末流,反映国家兴衰大事。他对当时竟为雕琢、骨气都尽的文坛深表不满;猛烈抨击了“绮错婉媚”的“上官体”,提出了文学改革的要求。他的这些文学主张和他清俊高华的作品对转变唐初文坛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勃的诗现存80余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慰勉离别之人,意境开阔,一扫伤离惜别的低沉气息,成为送别诗之名作。
有人把王勃称为“送别”诗人,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韵律优美且意味深长,流传百世,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