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20

第20章 曹植

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曹操的第四个儿子,自小便受到很好的文学培养。在中国国文学史上,他是被后人公认的写五言诗的高手,他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文采飞扬,他也因之成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也擅长写辞赋和散文,《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之一,这篇赋引得后人做了不知多少解释、猜测和辩论。谢灵运曾这样评价他:天下的才华共有一石(十斗),曹子建一人就占去了八斗,我得了一斗,其他人分剩下的一斗。我们现在所说的“才高八斗”就是从这儿得来。

东汉建安时代的文学是很活跃的,其中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对后代文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曹植的名气又最为响亮。

曹植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很喜欢读书做学问,而且记忆力、理解力、反应力、创造力都很好,才十岁时,便已熟读《诗经》、《论语》及各种辞赋十余万言,能够背诵其中很多的章节和妙句。他善于写作,而且意新词美,辞藻华丽,被人称为奇才。他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起话来滔滔不绝;与人应酬,对答如流。

由于曹操经常在外征战,对曹植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多,所以每当听到别人称赞曹植有才华时他总是半信半疑。有一天,曹操征战归来把曹植叫到身边说:“不少人都称赞你的诗文写得好,拿来让我看看!”曹植深知父亲文学造诣深厚,要求也甚是严格,便挑选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送去。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大吃一惊之后又满腹狐疑,他觉得曹植小小年纪不可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文来,就随口说了一句:“这篇文章是不是你请人代写的呀?”曹植看到父亲不信任自己,感到受了极大的委屈,就跪在地上,大声说:“尊敬的父王,我凭着自己的能力作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我为什么要请别人代劳呢!如果您不信的话,我愿意当面受试。”曹操点了点头。

时过不久,曹操在邺城建造了著名的“铜雀台”。落成那天,曹操率领儿子们登台观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曹操说:“你们几人就在台上每人写一篇赋。”只见几个儿子提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一个接一个交卷了。文武百官见这父子几人,心里油然发出赞叹:“果真是‘龙生龙,凤生凤’啊!”大臣们拿出第一个交卷的曹植的文章来读,读后赞不绝口,他们深深被文章的辞采精华折服了。于是一齐呈给曹操,曹操读了之后,不由得眼睛一亮,没想到小儿子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写出这样一篇有血有肉、文采飞扬的文章来,他把小曹植从头至脚扫视一遍,相信了儿子的才能确实非同寻常。心中暗自盘算着将来要把魏王之位传给这个小家伙。

曹操不由得又回想起小曹植七八岁时的一件事来。那年中秋,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全家在一起赏月,曹操指着天上的一轮明月问曹植:“外国跟月亮相比,哪个远,哪个近?”小曹植一口答道:“月亮近,外国远呀!”“为什么?”全家人都莫名其妙。他说:“月亮抬头就能望见,所以说它近;外国怎么也望不见,所以说它远。”大家都赞赏地点点头。

第二年中秋,有几个外国朋友来拜访曹操。在宴会上,曹操想起去年赏月的事,就问客人:“月亮跟贵国相比,哪个远?哪个近?”客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曹操在一旁含笑不语,等到众人争论都停了下来,他说道:“这个问题让我家植儿回答,请诸位多多指教!”

曹植被带进了宴会厅,他很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贵国近,月亮远呀!”曹操一听大惑不解:“去年跟今年的说法截然相反呀。你怎么人长一岁,脑子却变糊涂啦!”曹植不慌不忙地答道:“月亮虽然抬头能看见,却可望而不可即。去年外国与我们没有往来,也看不到,所以说外国远。但今年外国不但与我们互相往来,还可以互相交流,所以说它近啊!”话说得有理有据,很得外国使者的心意,大家都为小曹植能做出这样精彩的回答而感到惊讶,曹操听了更是暗自得意。

曹植这般有才能,他的哥哥曹丕便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曹丕凭借权术做了魏王。曹丕虽然做了皇帝,依然将曹植看作敌手,总想寻找机会将他除掉。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有人告发曹植喝醉了酒,傲慢地侮辱、威胁朝廷的使者,要求拿他问罪。曹丕大怒,就将曹植抓来,预备治他死罪。曹丕的母亲大惊,立刻召见曹丕,哭着说:“虽然你弟弟平日自恃才高、狂妄放纵,但你应该想到同胞的情谊,留他一条性命。我死之后也就瞑目了!”曹丕不敢违抗母亲,只得说:“孩儿也很爱他的才华,怎敢害他性命?今天只是要狠狠教训他一下,让他改了这种骄横的性格。母亲不必担心。”

曹母走后,曹丕将曹植叫来。曹植惶恐地伏在地上请罪。曹丕说:“从情理上说,我们是兄弟,从道义上讲,我们又是君臣;你怎可倚仗自己的才华,蔑视朝廷的礼数呢?朝中百官都说你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父亲在世时,你常常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向人夸耀,我一直怀疑你是请人代笔的,现在限你当众吟诗一首。若是能够,就免你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宽恕!”曹丕恶狠狠地说。

“请出题目。”曹植不慌不忙,十分恭敬。

曹丕咬牙切齿地说:“我们是兄弟,就以兄弟为题。但诗中不许犯着‘兄弟’字样。而且你必须在七步之内完成,如果完不成立刻斩首。”

曹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亲哥哥会这样做,名为做诗试才,实为要他性命。他悲愤地站起身,刚跨出一步,就张口吟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吟完了,刚好跨出七步。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豆子和豆萁本来就是同根生长出来的,如今豆萁在锅下无情地熊熊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备受煎熬,这不正像曹丕对曹植不顾兄弟之情,逼迫兄弟一样吗?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还不是豆萁烧尽,豆子煮烂,两者同归于尽吗?

曹丕听到这首诗,心中也不免受到强烈的触动。因为曹植这首诗显然是在借物咏志,目的在于讽刺抨击他的无情。明里说煮豆,暗里说的是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何必自相残杀呢?曹丕不觉鼻子一酸,流下几滴惭愧的泪水,打消了杀曹植的念头,把曹植贬为安乡侯,分封到外地去了。

可怜大才子曹植,名为王侯却没有自由,最后郁郁而终。

曹植的诗歌今存九十多首,其散文今存七十多篇。正是他曲折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他前期的诗多写贵族子弟或游侠少年的生活及其个人的抱负和志趣,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算《送应氏》,尤其是诗中“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等诗句,对战后洛阳的残破景象和中原一带田畴荒芜、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作了生动的描写,也抒发了作者对遭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后期的诗多写他受迫害的苦闷、忧郁及其漂泊迁徙的生活。他的后期,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曹植后期的诗歌与前期相比,显示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其诗大多展示的是作者慷慨不平的悲鸣。这一时期的名篇要算他的《赠白马王彪》。曹彪是曹植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有着与曹植同样不幸的遭遇。诗中交织着悲痛、凄凉、愤慨及恐怖之情,同时洋溢着兄弟之间的生死之情和别离之痛。

曹植的文学成就,无论在群星灿烂的建安时代,还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可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名家,他的旷世才华永留史册。

曹植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大才子,他“七步成诗”的故事流传千古。称赞他天赋极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博览群书、博闻强记的努力,只有平时多积累、多准备、多练习,沉淀下来的知识在关键时刻才能够派得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