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10563700000047

第47章 柴窑器胎不透光

根据深圳市收藏协会马玉希兄《陶瓷皇后柴窑解密》一文揭示,柴窑器实乃“陶质”,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得多,加之器薄,玻璃釉的烧成温度亦低,所需焙烧时间很短,窑温不高,也就无需砌筑复杂的“窑炉”,适当“烘烤”即成,原理类同清宫“二次烘培珐琅彩器或粉彩器”的烘炉!也就几块砖头的简易砌体!《进一步的说明》中究其奥秘时曰:“薄”陶为胎,“瓷”釉为饰!陶胎韧,即使薄如纸,却足以耐受“坯釉膨胀差应力”;瓷釉脆,且薄如蝉翼,遭“坯釉膨胀差应力”必裂!诚所谓胎“韧”为本,釉“脆”其表,附“韧胎”而“釉”裂,饰“裂釉”以秀“胎”!嘻,技亦灵怪矣哉!

借此“陶胎”之说,予作出推断,柴窑器物不可能对着光源,呈现透明或是半透明的状态。试分析如下:前年被相关媒体沸沸扬扬报道过的、大连刘姓市民家中的那件祖上接济落魄秀才获赠的六瓣瓜棱形注子壶碗,对照“四如”标准,疑似的可能性趋弱。即便这套注子碗经过检验,隶属于五代-北宋时期的器物,确定为后周柴窑仍有相当难度。

同样的,在大河论坛上首发推介的富平古窑的产品固然也很精美,但与五代柴窑产品对照尚有色光差别,滋润细腻度不够,复合形鱼仔纹开片见不到,加之釉面无黑斑呈现,胎底无粗黄土色,类型器无海玳瑁色品种,与后周世宗郭荣的关联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后,也不得不将其排除于柴窑之外。说句实话,如将其判定为陆羽《茶经》成书时节(即唐朝中期公元760年)的鼎州窑作品,其概率应属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