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10563700000034

第34章 土性承足有其实

明代洪武年间曹昭编著的《格古要论(天顺本)》被认为是有关柴窑的最早记述,其记有云:“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值得留意的是,曹明仲在此首次提到了柴窑的“粗黄土足”的胎质特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周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

鹏天藏珍兄在《后周柴窑之我见》言称,烧制柴窑的材料或系“从宝丰、郏县、鲁山等地运来的优质高岭土,白灰瓷土。从郏县的黄道窑调来黄土,具备烧制多种瓷器的技术工匠釉料和坯具,均在后周辖区内,易于调动。”此种假设,须待田野考古资料予以确认。

对于柴窑瓷器的胎质特征表述,先前有人表示过疑惑。见之于高濂《遵生八笺》:“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瓷也?而曹明仲曰,柴窑足多粗黄土,何相悬也!”没有眼观并且上手过实物,难免会质疑这看似矛盾的论述了。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其御诗中有:“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的描述,写下了他咏柴窑瓷时的观感,看似前后冲突,其实也好理解。“土性承足在”,是指观察柴器底部时,得到其相对粗糙、带有黄土色的初步印象(参见生肖谱兽首之露胎处);“胎金洁”只不过是指透过“粉翠”色透明釉表面,凝视胎质时给予人的直观印象,带有一点诗歌文学化的修饰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