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10563700000030

第30章 苗声催泪恐无戏

第二届郑州柴研会上,据一位离退休的省报新闻记者老苗言称:“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炼,包括在职时的业余探索与研究,离休后的努力奋进,至此才有了一个自以为比较理想的成果,也自知它不过是冰山一角。”“在河南开封县周围系统排查寻访,后到中牟境内寻访,曾经三下陈留,四访朱仙镇,无数次往返于中牟县南北的十里铺、七里岗、姚家、官渡桥、卢医庙以及郑州近郊等地,把从宣传文化部门以及民间捕捉到的线索,再拿到实地去考证,直到一一得到证实为止。”“在我对中牟县柴窑村、郑州郊区的柴郭村和陕西西安北部三原县的柴窑塬专门考察之后,觉得也都不具有制瓷烧窑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纯属历史上地名之偶然巧合,即行排除。”“在此两年之前,我幸然发现在距离窑址几十公里的一农家大院农民挖地基时挖出的数箱窖藏似柴之瓷,经陆续收藏所得反复比照古文献记载的柴瓷特征之后,觉得全然相符,是隐秘数百年的柴窑柴瓷无疑,加之大部都是宫廷礼器,器物极其精美罕见,还有一些铭文佐证。至此柴窑柴瓷的隐秘已全面揭开。”

有一说一,当会议主持人提到记者苗老发现了柴窑窑址时,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浓厚兴趣,但是当其拿出实物照片来举证时,予等不免怀有惘然若失之感。苗老这些年来对于柴窑窑址寻访的执著,和对于柴窑鉴藏研究的钻研精神是足以令人敬佩的,但其结果却不能不让人为之扼腕。予相信苗老所珍藏的这些器物,无疑是十分精美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代瓷器,但它们是不是传说中的柴窑呢?尚须打上问号。至于那些佐证铭文,或许不会与后周政权有何干系。情景到底如何,还是等待中州古籍出版社的《柴瓷》发行以后,再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