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魔鬼成语
10548800000092

第92章 居安思危: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悠长而又深厚的华夏文化,留给了我们很多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智慧,它们往往用简洁的文字表达着深刻的内涵,用谆谆的教导揭示着后人必须要遵循的铁的定律。其中,“居安思危”堪称其中之典范。

据《左传》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晋国大臣魏绛便提出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后来的圣哲对此又从多个角度予以阐发,诸如“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等等。这些说法,虽然其表达、角度各有不同,但内蕴的精神,依然不过“居安思危”这四个字而已。

莫要小看这四个字!因为它用简洁的文字道出了深刻的思想理念,因为所揭示的是为古今中外数千年人类发展史所证实的铁的定律。

细而究之,它至少内蕴着以下几种理念:

首先,危机和危难往往就蕴藏在太平盛世、安定祥和之中。

其次,危机和危难的爆发,肯定有其最初的细微诱因和苗头。

第三,危机危难的消弭,越早越主动;否则,若待到它们全面猛烈地爆发出来,风气养成,那就虽有大力,也不可扭转了。这就是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第四,难能可贵的是,要在太平盛世、安定祥和的时候,真正用心去洞察并预见那些危机危难的诱因和苗头。本来,这些诱因和苗头就是很难被发现的,特别是当它们正处在细微的时候。这就是说,就算你真正用心了,都很难发现它们;更何况,如果你不去用心,那就一切免谈了。

第五,一旦发现这些诱因和苗头,就要痛下决心去根治和防范。所谓痛下决心是指,根治那些诱因和苗头,会遇到很多阻力,如不痛下决心,那就很难达到“根治”之目的;而一旦根治不得,危机和危难就必会扩展蔓延,由此必会进一步加大治理难度,发展到极致便只有灭亡一途了。

进而论之,根治诱因和苗头的阻力,至少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来自那些平庸愚昧者。因为他们的平庸和愚昧,结果,在他们看来,关注那些细微的诱因和苗头,以及为了根治它们而做出的努力甚至是大动干戈的努力,不过是“小题大做”、“杞人忧天”。如此一来,他们必会不警醒,不重视,不努力,甚至消极地对待、乃至“积极”地抗拒那些“根治的努力”。第二方面,来自那些既得利益者。因为他们在既定状态下拥有着自身的既得利益,而那些根治诱因和苗头的努力,又往往会破坏、损失他们的这些利益,如此一来,即便他们有可能不去阻碍那些对诱因和苗头的关注,但肯定会阻碍那些会伤害他们利益的“根治的努力”。

如果说第一种原因属于愚蠢之列,那么,第二种原因则属于邪恶之类,要比前一个更加可恨,更加可怕。

“居安思危”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规律:居安思危则兴则存,不居安思危则衰则亡!而且,这个规律还是放之古今中外、四海之内、大到人类、小到个人而皆准的“铁的定律”。

为什么这样讲呢?其实,道理已经隐含在前面对理念的分析之中了。

任何事物的任何状态中,都会包含着与这个状态相背离的因子。如果这个状态是“安”,那么,这个因子就是“危”;反之亦然。“危”之存在,并不依赖于你是否发现和是否意识到它而改变,因为它是必然存在的。

如果你能够尽早发现它并尽早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那么,它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不会对“安”构成大的威胁。如果你未能那样去做,那么,“危”就会步入一种恶性循环:随着危机的扩大,抑制危机变得越来越困难,危机因此而进一步加剧。如果你未能有效地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发展下去的必然结局就是:危机成为风气、成为大势,终至不可扭转、不可逆转,终至此种状态被另一种全新状态所否定。

值得指出,彻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必然的,表现为质变式发展的“一种状态被另一种状态所否定”也是必然的。由此出发,在任何一种状态里,无论我们怎样地“居安思危”,终将难以避免危机的大爆发,终至那个老旧状态被否定。然而,此种发展观与“居安思危”是并行不悖的:一方面,由“居安思危”而来的危机的发现和被解决,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有状态的否定;另一方面,“居安思危”本身可以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事物沿着辩证法所揭示的发展轨道去发展。

如果说一种状态发生的质变往往被理解为否定抑或破坏,那么,辩证法告诉我们:相对于下一个全新的状态,这种否定本身就是肯定,这种破坏本身就是建设;如果说一种状态在质变之前的那些量变往往被理解为肯定抑或发展,那么,辩证法告诉我们:相对于这个状态里被改变的那些部分,这种肯定本身就是否定,这种发展本身就是破坏;如果说肯定和否定揭示的是状态之间的“质变”,那么,“居安思危”则教给了我们在“质变”发生之前来促进渐进发展的方法。

实际上,古往今来的大量事例,无不印证了那个“铁的定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励精图治,终就一代盛世;清末慈禧夜郎自大,不思危殆,不求变革,终致国辱家亡。李自成尚未“居安”即不思“危殆”,结局自然可想而知;毛泽东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及时提出“两个务必”,终为新中国的稳固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而其遵循的逻辑恰恰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铁的定律”。

“居安思危则兴则存,不居安思危则衰则亡”,如此一个铁的定律,足以表明居安思危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