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魔鬼成语
10548800000009

第9章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值得我们奉为价值目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古语,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耳熟能详,甚至在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时,常常把它引作一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名言出自一本颇为神秘的古籍《昔时贤文》。经众多史学家考证,《昔时贤文》,大约成书于清代中叶,作者不详。文中吸收了中国历代许多优秀格言、谚语等,叙述了为人处世之道,内容丰富,言近旨远,押韵工整,易诵易记;曾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甚大,被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是一篇绝佳的启蒙读物。

这句在中国人人耳熟能详的谚语,被许多国人深切认同。它真的值得我们奉为真理吗?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含义。它至少有三层意思。

首先它描述了人在基本生存上对财产(比如粮食、衣物、住所等等)的依赖。个体生命不但在其发生上需要物质基础,在其维持和发展商业同样需要物质基础。许多人死于饥荒,许多人死于寒冻,这种史不绝书的悲剧体现了这句谚语的正确性。

第二层意思说的是财产与人的尊严的关系。人们有时候争夺财产并不是为了保证衣食住等等基本需求,而是企图用财产的丰厚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体现自己值得他人尊重的程度和品级。

第三层意思在哪里?它准确描述了人们在财产中迷失了精神,导致陶渊明所感叹的心役于物的状况,有的人甚至跌入拜物教的迷魂阵。这种状态的人往往将财产与生命等同起来,与人生的终极价值等同起来,“人为财死”成了他的座右铭和价值皈依。

上述第一层意思当然是毫无疑义的,第二层意思也有部分道理,第三层意思就堪称悲剧。中国古人的许多格言准确描述了人间生活的某种实实在在的现象,体现了过来人的感悟和经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几乎普遍地将《昔时贤文》的格言所描述的事实、所总结的经验认作圭臬,奉为真理。

可是,一种事实并不构成一种真理和价值。人要生病是个事实,但是没有人追求天天生病。苹果放久了会烂掉,但是没有人故意买来一大堆苹果,一天一天等着它们全部腐烂,更没有人设置歌坛天天引吭高歌颂扬腐烂。

同样的道理,人间社会的某些事实虽然无可摆脱无可更改,却并不值得我们奉为价值目标。有些事实是需要我们超越的,有些事实是需要我们批判和扬弃的,有些事实纵使我们永远无法改变但也必须从价值上予以坚决否定。

现实中,确实有众多的人为财而死,其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其实社会的发展就是要人们尽快“走出人为财死”的怪圈,当今社会已经有一些觉悟者,无论是穷还是富,都认识到生命的快乐其实并不在于有多少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