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魔鬼成语
10548800000051

第51章 缘木求鱼:重要的是过程

诸子百家中,孟子的善辩,是著名的。虽然他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但他的词锋锐利、举例生动、语言通俗、逻辑严谨,让人真切感受到什么叫“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的舌头,是颇有战斗力。如果把他与人说话,比作打仗的话。

齐宣王想武力征天下,孟子劝他用仁政,这二者间的攻防改变,思想转换,其难度,不亚于要让挟持人质的罪犯,把刀从人质脖子上放下。但孟子做到了。而且很轻松,只用了一个成语。

当然双方互有攻防,孟子的战术,是典型的防守反击。让宣王把想法(“所大欲”)亮出来,再狠狠一击,予以驳斥。《孟子·梁惠王上》这样记载孟子的反击:“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即是说,您想扩张疆土,使秦楚来朝拜,自己君临中原、安抚四周民族。但凭您的做法,想实现您的心愿,就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宣王问:“有这么严重?”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上树捉鱼,虽捉不到鱼,但不会有后患。而按您的做法,费尽心力后,不仅徒劳无功,还会有灾祸降临。什么样的灾祸?孟子未明说,但征服必有战争,战争必有死伤,轻则残民,重则破国,还不严重吗?

就这样,战争取消。宣王听从了劝告。孟子全胜。

孟子取胜的致命一击,就是“缘木求鱼”。众所周知,水中捉鱼,海里采珠。而要沿着树干去捉鱼,显然是方向性错误,荒谬而不可行。所以这成语,就用来比喻方向或方法错误,结果当然无法达到目的。但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明知树上没有鱼,千百年来,沿着树干去求鱼的人并不少。就像兔子被逼慌了撞在树上的事不可能经常发生,但仍有不少人守株待兔一样。到底是为什么?

既然如此,缘木求鱼,是不是也可以说,那人只是为了缘木的过程,而非一定要求到鱼呢?

鱼生活在水中,鱼是幸福的。因为有水。缘木求鱼的人,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心中有鱼。走错了方向?有可能。但“错”,是针对什么而言?攀缘的过程,求的过程,是不会错的。结果——鱼,是结果吗?可我原本就不是为了得鱼啊。

西西弗斯被宙斯处罚,每天日出时推巨石上山,但到晚上,巨石又会滚落山底,如此周而复始,永无停息。汉人吴刚学仙有过,被罚月宫砍树,斧头砍下去,是有斫伤,但再举起,伤处便已愈合。如此日复一日,吴刚只好生命不息,砍树不止——荒谬?是有些荒谬。正如加缪所说,这是荒谬的英雄,因为他“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但是加缪又说:“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所以巨石成全了西西弗斯。而吴刚,在砍斫之余,还能捧出桂花美酒待客,这该是怎样通达的心态?这也便是我们的人生。推石就推石,砍树就砍树,石头能否最终上山,大树能否最终砍倒,似乎并不重要。

1492年,42岁的哥伦布从巴罗斯港出航时,他只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只是大胆推想,不断向西航行,或许就能到达东方,比如说印度。他们在同惊涛骇浪搏斗,经历千难万险后,最终横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屿。并在随后的三次西航时,先后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等地,及中、南美洲沿岸。尽管他执意认为那是印度,甚至直到他去世,也不知道他到达了从未被人知晓的“新大陆”,但人们仍将“新大陆”的发现权,归功于他。如果说他最终的西航,是缘木求鱼,尽管他没有得到鱼,却得到了比“鱼”本身,更重要的收益和回报。这绝对是他,和他的同行者始料未及的事情。

鱼,在孟子那里,还有别的意义。比如说:欲,即欲望。世人逃不脱的,无非嗔痴,世人越不过的,无非欲求。可欲壑难填,欲望的满足哪有尽头?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对于天地光阴,对于万物人生,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都只有短暂一瞬。既如此,何必太关注那结果——自古文人多临水,但“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多水边垂钓的人,也多是“钓者之意不在鱼”。

水中的鱼是鱼,树上的鱼也是鱼。世上有水,自然有人水中捕鱼;世上有树,自然有人缘木求鱼。水中也好,树上也罢,攀缘不息,或潜泳不止,就在这过程中,何乐不为?

缘木求鱼,正是一份百折不回的坚持,一场前赴后继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