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魔鬼成语
10548800000027

第27章 三人成虎:可怕的从众心理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三人成虎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二》,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谣言之所以可以掩盖真相,说明人容易受从众心理的支配。从众心理指人们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

也许有人说,我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不会随便改变自己的观念。但是,当大家众口一辞地反对你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吗?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比较线条长短的实验。在实验中,有1个真的来做实验的大学生,还有6个研究者参与实验(大学生并不知道这些人是研究者),大学生总是最后一个发表意见。

当线条呈现出来后,大家都做出了一致的反应。之后呈现第二组线条,6个研究者给出了完全错误的答案(即故意把长的线条说成是短的)。这时,最后一个发言的大学生就十分迷惑,并且怀疑自己的眼睛或其他地方出了问题,虽然他的视力良好。

迫于群体压力,他还是说出了明知是错误的答案。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一是为了做正确的事情,二是为了被喜欢。

在什么条件下人们会从众呢?一是当群体的人数在一定范围内增多时,人越多人们越容易发生从众。“三人成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当群体的人数超过4人时,从众行为就不会显著增加了。

二是群体一致性。当群体中的人们意见一致时,人们的从众行为最多。即使是有一个人的意见不一致时,从众行为就会低至正常情况的1/4.

三是群体成员的权威性。如果所在的群体里都是著名的教授,那么即使他们说出了明显错误的事情,自己也会好好思考一下;如果所在的群体里是普通人,当他们说出明显是错误的事情时,自己肯定会立刻反驳。

四是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无预先表达即自我卷入水平最低,事先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之后再表达——自我卷入水平中等,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示自我卷入水平高。实验证明,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越高,越拒绝从众。

简单说来,从众即是对少数服从多数的最好解释。不过,这种服从是少数派心甘情愿地服从。由此可见,人能够坚持独立的思考,不盲从,对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多么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