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魔鬼成语
10548800000014

第14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但是恐怕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其内在逻辑。实际上,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理由如下:

首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有逻辑矛盾的。它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在一个“好”的环境中,人容易变好,而相反,在一个“坏”的环境中,人也就容易变坏。这大概就是“孟母三迁”的原因吧,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材呢?这句话分开两句讲,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有趣的是,合在一起讲就出现矛盾了。

朱和朱在一起的结果很好理解,一定是两者都没变,赤的。同理,墨近墨的结果是黑的。但是,如果按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逻辑,朱和墨在一起的时候,到底是赤还是黑呢?如果假设“近朱者赤”是正确的,那么对不起,墨你得变成赤的。然而,如果假设“近墨者黑”是对的,那么,朱同志得变黑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所以呢,这样就产生了悖论,我们无法判断其“颜色”变化了。发明这句话的同志要郁闷了,或许想要表达的意思有一定道理,但是想在一句话里头把两种情况都说了,走了中庸之道,反而落下了笑柄。

美国心理学家鲍查德,在1990年的一个“分养双生子”研究实验得出的一个有意思的结论是:并非环境影响人的特性,恰恰相反,是人的特性影响着环境。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具有丰富的情感,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前者的父母对孩子比后者的父母更亲切慈爱的结果。但鲍查德认为,事实上感情丰富性方面的变异是由遗传决定的(鲍查德1994年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外倾—内倾、神经质和自觉性等特性上的变异65%是以遗传差异而非环境因素来解释的),所以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比别的孩子情感更丰富。与别的还相比,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行为倾向使他们能够对父母的爱做出更主动的反应,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强化了其父母的行为。正是这种反应引起了父母充满爱心的行为。

原来环境对人的影响只有35%。假设某种影响只有达到50%以上,才能改变被影响者的性质。那么,根据鲍查德的研究,可以得出的推论是:环境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质。不管“近朱”还是“近墨”,朱的还是赤的,墨的终归是黑的。

这样的结论似乎有些形而上的味道,而且让人有些沮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坏人就没必要改邪归正,也不可能立地成佛了。那么,如何解释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改邪归正的例子呢?应该说,解释是这样的:以上的推论成立的条件是符合大多数定律,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正确,当然不能涵盖所有的案例了。

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沮丧。首先我们要相信自己是好人。其次要发挥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修养,进一步往“好”的方向发展。能做到这两点,即使是坏人,谁敢肯定他一定不会变成好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