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鬼谷子叫我们精明点
10548600000053

第53章 谋划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原文”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日上,日中,日下。参以立焉,以生奇。

“大意”凡是给人家出谋划策,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首先要追寻所面临的事情的起因,进而探求事物发展过程特别是现在的各种情况。掌握了这些情况,才可以制定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就是上策、中策、下策。将这三种策略互相参验,互补互取,就能产生出解决问题的奇策良谋来。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接连收降了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等五个诸侯,得兵五十六万。同年四月,又趁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际,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

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整日置酒宴会。而项羽闻知彭城失陷后,立即亲率三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驰援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所以一经交锋,即遭惨败,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见此形势,许多诸侯王纷纷望风转舵,重又背汉向楚。刘邦丢下老父和妻儿,只带张良等数十骑狼狈出逃至下邑,遭此重大挫折,大好形势复又转为被动。

刘邦惊魂甫定,万念俱灰,他下马靠着马鞍沮丧地问群臣说:“我想放弃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将它用来封赏将士,谁能立功破楚与我共建功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在此兵败将亡之际,张良站出来对刘邦说:“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矛盾,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大王可以争取一下。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齐王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两个人大王也可立即派人拉拢。另外,大王您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大王您真的决定要放弃关东一带的土地,不妨送给英布、彭越和韩信,用好这三个人,攻破项王就指日可待了。”张良的这番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当然明白张良这番话的意思,于是马上派能言善道的隋何去游说、策反九江王英布,结果英布倒向汉王刘邦,成为后来汉军伐楚的一支重要力量;接着又遣使去联络彭越,待其归汉后,拜为魏相国,带兵从后袭击楚军,断其粮道,牵制楚军兵力,成为插在项羽背后的一把尖刀;同时,再委派韩信带兵进击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张良所献上的“下邑之谋”,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于刘邦联合了英布和彭越,便形成了一个内外夹击项羽的军事联盟,从而扭转了楚汉战争相持不下的局势,并且使刘邦由被动而转为主动,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当时楚军屡次袭击汉军的粮道,使汉军的粮饷短缺,汉王为此一筹莫展,便与谋士郦食其谋划如何削弱楚军的实力。

郦食道:“昔日商汤讨伐夏桀,将夏桀王的后代封在杞地;周武王讨伐商纣,将商纣王的子孙封在宋地;如今秦王朝失德弃义,侵略征伐诸侯各国,灭掉其社稷,使诸侯六国的后代皆无立锥之地。陛下如果真能重新扶立起六国的后代,那么,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会感戴陛下的大恩大德,而无不向往钦慕陛下的风范和德义,心甘情愿做陛下的臣民了。如此广泛施行德义后,陛下即可南面为帝而称霸天下了。到那时,楚王也只得整肃衣冠、毕恭毕敬地来朝拜您了。”这其实不过是“饮鸩止渴”的办法,但郦食其的这碗“鸩酒”却灌得刘邦笑逐颜开,丝毫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反而拍手称赞,迫不及待地对郦食其说:“先生的主意好极了,我这就命人赶快刻制印玺,并麻烦您带着它们出使六国,巡行各地分封吧!”

就在郦食其即将启程时,恰巧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一见张良就对他说道:“子房,你过来,郦食其给我策划了削弱楚军实力的妙计。”随即把郦食其的建议告诉了张良,并问道:“子房,你看这主意不坏吧?”张良听了大吃一惊,沉痛地摇摇头说道:“这是食古不化的读书人给陛下出的馊主意啊!如果照此行事,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业就要泡汤了!”刘邦顿时惊慌失色,慌忙问道:“怎么会这样呢?”

张良顺手从酒桌子上拿起一双筷子,比比画画地陈述道:

昔日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封立夏桀、商纣王的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而如今大王能够控制并决定他们的命运吗?显然不能。这是大王现在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的第一个原因。

昔日周武王攻克殷商的都城后,曾在贤人商容的阊巷里表彰他的德行,整修了忠臣比干的坟墓,并释放了被囚禁的忠臣箕子,其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而如今大王所面临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显然不是的。这是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的第二个原因。

昔日周武王能够发放商纣王囤积在巨桥粮仓里的粮食、储积在鹿台府库里的钱财,以赈济贫苦的老百姓,而如今大王军需都没有着落,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这是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第三个原因。

昔日在灭亡殷商后,周武王废弃战车而改制成乘车,倒置兵器以向天下示意不再用兵,而如今大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这是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的第四个原因。

“昔日周武王不仅‘刀枪入库’,而且,‘马放南山’,以向天下示意不再驱用战马;将运输粮草的牛放到桃林以北,以向天下示意不再运输辎重,这都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如今楚汉双方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这是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的第五个原因。”

再说当今天下的谋臣策士,之所以辞别自己的父母兄弟,抛弃自己的妻子儿女,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告别自己的亲朋好友,跟随大王您辗转奔波,转战四方,不过就是为了日夜盼望得到那封赏的咫尺之地吗?如今可好,大王重新树立六国的王族,使天下的谋臣策士各自返回故里去侍奉他们自己的君王,陪伴他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那么大王还将依靠谁去夺取天下呢?

况且当今只有项羽的势力最为强大。如果重新被立的六国后代转而臣服于项羽,那么大王又该怎么办呢?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所以我才说,如果大王果真采用那一介儒生的计谋,那么,大王统一天下的大计就得草草收场了。”

张良这番借箸谏阻分封的言论,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郦食其:“这个书呆子,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然后,立马下令即刻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张良的分析,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头头是道,精妙至极,又切中要害。他看到了古今时移势异的变更,从而得出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的结论。

尤为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励手段,是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刘邦,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还靠什么激励将士呢?

“下邑奇谋”和“画箸阻封”是张良对谋略的娴熟运用。“下邑奇谋”的关键是让刘邦利用好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破楚的关键人物,这正是对鬼谷子“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的灵活运用;而“画箸阻封”的主旨则是让刘邦不要因循守旧照搬古圣先贤之法,而要依据事实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使封土赐爵成为激励将士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正是对鬼谷子“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的深刻体悟与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