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鬼谷子叫我们精明点
10548600000027

第27章 不拘一格的游说技巧

“原文”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

“大意”一般说来,游说有智慧的人,要靠博识多见的言辞;游说笨拙的人,要靠条理明辨的言辞;游说明辨事理的人,要简明扼要;游说高贵的人,要有充沛的气势;游说富人,要有豪气冲天的姿态;游说贫穷的人,要讲究实际利益;游说地位卑贱的人,要注意态度谦恭;游说勇士,要果敢决断;游说有过失的人,要直率尖锐,把利害讲得明明白白。这就是游说的技巧。

唐代大诗人李白,顶着“诗仙”的盛誉,却不止一次地坦言自己追慕的理想人格是鲁仲连,那么这个鲁仲连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让一代诗仙如此仰慕呢?从《战国策·赵策三》所记载的“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中,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窥一斑而见全豹。

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秦国不久之后又开始围攻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无力抵抗,只好向魏国求救,但魏国由于害怕秦国,不仅不发救兵,而且派将军辛垣衍到邯郸做说客,劝赵国屈服,尊奉秦国为帝。赵国当政大臣平原君一筹莫展,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齐国的高士鲁仲连恰好在邯郸。他首先去游说平原君,问平原君怎么办,平原君说自己也没有任何应付的办法。鲁仲连于是对他说:“我原来认为您是天下的贤能公子,现在才知道您也不是天下的贤能公子。辛垣衍在哪里?我请求为您数落他,打发他离开。”

鲁仲连见了辛垣衍之后,首先一言不发,辛垣衍只好先开口问道:“先生有求于平原君吗?为什么住在这座危险的城里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这才开口说话:“秦国是一个抛弃礼义而崇尚战争和杀人的国家。它若是称了帝,统治了天下,我宁愿跳进东海自杀,也不会当秦国的百姓。我之所以留在这里,是为了帮助赵国。”辛垣衍说:“那您打算如何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齐国、楚国本来就会帮助赵国,我还要使魏国、燕国也来帮助。”辛垣衍说:“燕国且不说,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够使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不懂得秦国称帝的危害,所以才按兵不动,只要懂了,就一定会帮助赵国抵抗秦国。”辛垣衍听了无奈地说道:“您看到十个仆人侍奉一个主人的情况吗?并不是仆人们的力量赶不上主人,而是害怕主人的缘故。”

鲁仲连马上说:“看来,魏国是把自己当做秦国的仆人了。那么,我将要叫秦王把魏王烹煮掉或者剁成肉浆。”辛垣衍闻言很不高兴地说:“先生说话太过分了!”鲁仲连说:“鬼侯、鄂侯、周文王曾担任纣王的三公。鬼侯把女儿献给纣王,纣王认为她不美,就把鬼侯剁成肉浆;鄂侯极力劝阻,也被做成干肉;文王为此叹气,就被囚禁起来。魏国与秦国都是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为什么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屈服而称臣呢?魏国一旦称臣,秦国就会加强控制,派亲信担任魏国的大臣,派女子进入魏国的王宫。魏王还能够安全吗?将军您还能保持目前的地位吗?”

听了鲁仲连的这番话,辛垣衍终于表示佩服,离开了邯郸。

秦军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后撤了五十里。接着,魏国信陵君带兵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摆宴庆贺,并且要封给鲁仲连爵位,被他拒绝;赠送千金,又被他拒绝。鲁仲连说:“为人排除患难而不求什么私利,这才是士的可贵之处。不然,就成了惟利是图的商人了。”

鲁仲连游说平原君,体现了“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的原则;而他游说辛垣衍,则语言尖锐,步步进逼,表现出“与过者言,依于锐”的特点。这可以说是游说策士们针对不同对象,而合理利用不同方法进行游说的经典例证之一。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这个故事进行延伸,其实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当时,赵国的平原君要到楚国去搬救兵,所以挑选了一些门客与自己同行。挑来挑去,总共挑出了19人,还差一个人,却怎么也挑不出合适的人选了。

平原君为难起来。正在这时,从未被考虑过的人群中站出一个人来。此人其貌不扬,平时也很少见他言语。此人镇定自若地走到平原君跟前,说:“公子若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在下不才,愿滥竿充数,随公子前往。”

因为所养门客众多,平原君也不能一一认出,便问道:“你是谁,我以前怎么从来不曾见过你?”

“在下毛遂。”那人回答。

平原君实在没什么印象,就问:“你来到我门下多久了?”

毛遂回答:“三年多了吧。”

平原君盯着毛遂看了看,随即摇了摇头说:“锥子放在布袋里,很快就会露出锋芒。你在我门下待了这么长时间,我怎么从未听说过你呢?这次去楚国,责任重大,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你既然无突出才能,还是留下看家吧!”

毛遂依然很镇静地回答:“我虽然在公子门下待了三年多,但公子从未把我放到您的布袋里。若公子把我放到布袋里,我早就脱颖而出了。”

平原君听了此言,觉得毛遂态度坚决,一时又找不出其他的合适人选,就对他说:“好吧,请你跟我们一起去楚国吧。”其他门客都相视而笑,认为毛遂不会有什么本事。

平原君他们简单收拾了一下行装就上路了。一路上,平时少言寡语的毛遂侃侃而谈,纵论滔滔,天文地理,列国形势,无所不知,说得头头是道,不禁令同行的众人刮目相看。

到了楚国,平原君只身前往楚王宫去面见楚王,这20位门客都留在客栈里等候消息。

却说平原君见了楚王,历陈赵国的危急形势以及楚国救赵的利害关系。可楚王心不在焉,表面上敷衍着,却迟迟不明确表态是出兵还是不出兵。这次接见从早晨一直延续到黄昏,但平原君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客栈里的门客们等得都有些心急了,便怂恿毛遂去了解一下求援情况。

毛遂来到王宫,径直来到平原君跟前,气呼呼地说:“赵楚两国联合抗秦的事,用不了两句话就可以谈完,公子却从早晨谈到黄昏,是何道理?”

楚王见来了个毛头小子,便问平原君:“这人是谁呀?”

平原君赶忙起身答道:“此乃臣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勃然大怒,呵斥道:“大胆狂徒,寡人正与你家主人谈论军国大事,你闯进来想干什么?还不赶紧退下!”

平原君连忙扯住毛遂,叫他离开宫殿,以免平添事端。

毛遂却用力挣脱平原君,一个箭步跳到楚王面前,一手按住佩剑,两眼直盯着楚王说:“大王敢对我大声呵斥,不过是仰仗楚国兵多将广。可现在,大王的性命就操在我手里,即使大王有雄兵百万也是远水不解近渴。我家主人在此,请大王放尊重些!”

楚王被毛遂的举动唬得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抖着身子死死盯着毛遂按剑的手。

毛遂向四周扫了一眼,见楚王的卫兵都掣剑在手,气氛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毛遂面无惧色,继续说道:“当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文王也不过百里地盘,却能号令诸侯。夺取天下不在将士多寡,而在于能顺应形势,壮大声威。今楚国拥有方圆五千里的辽阔疆域,上百万的铁甲雄兵,称霸天下,无可匹敌。可秦国只凭一个区区白起,几万人马,竟一战攻克鄢、郢,再战火烧夷陵,三战羞辱大王的先人,这种万世的怨仇,连赵国都为楚国感到耻辱,难道大王就不知道羞愧吗?今天,我家主人奉赵王之命,不畏艰险,千里迢迢来到楚国,与大王合纵结盟,共同抗击秦国。大王不但不思报仇雪恨,反而推诿再三,怠慢来使,并当着我家主人的面呵斥我,真是岂有此理!”

楚王被毛遂一席话激得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态度骤然变化,对毛遂客客气气地说:“先生所言一针见血,寡人一时糊涂,险些错失良机。今日愿听从先生劝导,共同抗秦。”

毛遂仍紧追不舍,问:“大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合纵之事就这么定了?”

楚王回答:“确定无疑,决不反悔!”

毛遂当即招呼楚王左右:“请取鸡、狗、马血来!”

不一会儿,侍者拿来血和祭器。毛遂双手将马血捧给楚王,说:“请大王先饮。”

楚王舔了一口,毛遂又将狗血递给平原君喝,然后自己把鸡血一饮而尽。

联楚抗秦定下来之后,平原君等人便辞别楚王,回国复命。

楚国之行,令平原君感慨颇多。从此他不但把毛遂待为上宾,而且对身边的人说:“天下才士,我见过成百上千,可从未见过像毛先生这样胆识过人的。毛先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三寸舌头,真可以抵得上几十万大军啊!”以后每逢大事,平原君都虚心向毛遂求教。毛遂也因此次使楚而一举成名,此后深得平原君器重。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毛遂在自荐的过程中,针对平原君采用的是“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的言辞,在气势上征服了平原君。而在说服楚王的过程中,毛遂又采用了“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的言辞,用自己的锋芒压倒了楚王,迫使楚王答应了合纵抗秦。如此善于审时度势,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游说方法,正是毛遂自荐成功、出使有成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