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哪有那么难
10548400000023

第23章 强势被孤立,弱势遭排斥——孩子遭遇交往困境怎么办

妈妈每天送7岁的女儿紫紫去上学,可一连几天,紫紫回到家都愁眉苦脸。她告诉妈妈说,自己在学校里很孤独,有3个女生不欢迎她,她想跟她们玩,却遭到她们的冷落。

第二天,妈妈送女儿去上学时,在校门口停了一会儿,远远地观察女儿:只见紫紫热切地跑向那3个正在一起玩耍的女生,而她们只是面无表情地瞟了她一眼,就又接着玩耍。可怜的紫紫,在她们身边踱来踱去,屡次试着加入她们,但都无济于事。紫紫只好沮丧地走到一边,独自坐下来。妈妈看到这一切很心疼,向女儿呼喊、挥手示意,至少妈妈的微笑可以安慰一下失落的女儿。可是,紫紫此时的注意力全在那3个女孩身上……

“孤立”这种现象也是最近几年才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在儿童集体中存在的行为。通常的表现是几个人或是一个团体的成员共同排斥其中的某一个成员——大家形成一种默契,都不理睬某一个孩子,让那个被孤立的个体感到巨大的孤独感和被排斥感,也就是孩子们常说的“不带你玩”。

孤立的危害有多大

很多教育专家把同辈孤立(peer exclusion)视为欺凌的一种,并认为,群体排斥(group

rejection)比公然的一对一的排斥行为,如把同学猛推到柜子壁上或说同学的坏话,更隐蔽、更不好处理。无论是没被邀请到同学家玩的女孩,还是课间休息时无人跟他玩的男孩,被孤立的人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其实,同辈群体排斥在幼儿园就有发生,且对男孩和女孩有着同等的影响。它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给受害学生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并使学习成绩也大受影响。孤立显然会对孩子参加群体活动带来变化,受害者为了避免遭受更多的伤害而脱离学校活动。受害者的退缩行为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一个持久的信号,意味着他不是这个群体的一员,这使孤立得到一再强化。随着受害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减少,其学习成绩也受到牵连。有研究发现,在幼儿园被同辈孤立的孩子到了较高年级后有被长期孤立的趋向。到了小学四年级,这些孩子的阅读和数学考试成绩要比班里的同学低。

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有些人认为小孩子的可塑性更强,能够从“孤立”中跳出来,但这项研究显示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应掉以轻心,把它仅仅当做是小孩子的幼稚行为而以为最好不要操心甚至迁就——社会隔绝(social

isolation)是你能对一个人所做的最具杀伤性的事情之一,无论你的年龄有多大。

但如何处理好同辈孤立问题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因为老师和家长通常会遇到所谓的“挑衅的受害者”——被孤立的孩子经常交替出现不安的退缩与公然的攻击行为。在研究中,攻击与孤立是有关联的。在幼儿园被同辈和老师认为有较强攻击性的孩子,到四年级后被同学孤立的可能性更大。

教师带头孤立个别孩子

例如,小淘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不时“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老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周围的小朋友在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状告老师。老师盛怒之下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小淘。小淘被公开孤立后,四处晃悠,他不知道该选什么游戏,小淘发现美工区的几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地画着画,便悄悄向他们走去,趴到画桌上,拿起画笔就往别人的画纸上乱涂了两笔。“你干吗?讨厌,走开!”“老师,你快来呀,淘淘又在捣乱啦!”小朋友们高声嚷道。

像这样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小淘“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小淘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小淘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小淘成了“挑衅的受害者”。

孤立孩子的教育方式使小淘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小淘,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小淘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小淘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小淘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小淘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同伴带头孤立个别孩子

例如,苏苏成绩很好,各方面都很优秀很出众,老师们都比较宠爱、重视她。但在与同学相处时,她比较强势,喜欢让所有人都听自己的,恰好班上有个女孩也是如此,两人经常闹矛盾,但那个女孩比苏苏更强势,她纠集一些女孩子不和苏苏玩,并到处散布谣言,说要搞臭她,致使苏苏觉得很孤独,心里很难受,甚至认为还是做个坏学生好,不会遭到同学的孤立。妈妈很担心这会对苏苏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安慰她的同时也经常批评她,要学会听取别人的好的建议,这样才能相处融洽,她也很注意了,但毕竟是孩子,有时也会犯老毛病。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通常不会注意到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孤立,因为很多孩子不愿意说起它。父母对孩子受到孤立不要不当回事,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有过激反应,也不要责备孩子。对个人能力比较优秀的遭到孤立的孩子,应该引导他树立人和人都是平等的观念,不要有自满和鄙视、强迫别人的心态,鼓励他真诚待人,更多地和小伙伴分享,比如帮伙伴解决难题等;对个人能力比较弱或者极为内向而遭伙伴“抛弃”的孩子,应该由家长出面帮他寻找合适的小伙伴,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或者参加游戏活动,逐步帮孩子走出被孤立的怪圈。但是家长应该认识到,孤立问题在孩子原有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下的确比较难以解决,如果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可以考虑给孩子换班。如果仍然没有进展,则考虑转学。

孤立是欺凌的一种形式,会带来持久的心理伤害,如果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尤其如此。那么当孩子出现被孤立的难题时,父母们能做什么?

有效倾听,及早发现孩子被孤立

倾听孩子诉说自己被同伴排斥、拒绝、感到孤独时,在给孩子意见和帮他解决问题之前,不妨问问孩子:你曾试过哪些方法?或者问问孩子的老师、其他家长,看看他们观察到的自己的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情况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地帮助孩子解决交往难题。

适时干预

深入了解孩子的交往困境后,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真的不太合群,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教他一些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比如,如何判断别人的感觉,如何要求加入群体活动,怎样交朋友等,这点尤其对常受老师表扬而缺乏分享精神的孩子适用;如果是同伴的问题,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以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同伴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能得到其他朋友的支持和友谊,那么,孩子对曾经被孤立、排斥这件事,便会淡然些。

尽量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群体活动机会

除了鼓励孩子踊跃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兴趣小组,夏(冬)令营,特长培训班,让他积极结交更多的朋友之外,对于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可在周末或假期举行以几个家庭为单位的家庭联谊会或出游活动,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获得自信,找到结交朋友的乐趣。

父母不搅进孩子的交往中去

不要用成人的行为方式看待或干预孩子的社交活动。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跟同伴发生冲突,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护犊心理”,横加干涉,甚至出面威胁对方小孩,这样不但不利于缓解孩子周围的人际紧张,反倒会加深彼此间的矛盾,对方小孩有时过后还会给家长起外号,以此更加孤立孩子。明智的做法是,创建双方孩子对话的平台,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解决与同伴间的矛盾,自己多做调解人,不要当裁判。

换个角度看自己:我真的很不错

无论成年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之向快乐的方向转化。专家介绍,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它由4种基本情绪构成:愤怒、恐惧、悲伤、快乐。这如同绘画中红、黄、蓝三原色,其不同的组合构成人的各种情绪状态。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会生气也是理所当然,只是有些孩子表达的方式比较温和、有的比较强烈。父母的责任,就是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找到科学的疏导方法。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常会知趣地走开,或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却是训斥,甚至会因此而挨打。因此,爸爸妈妈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甚至教会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习惯。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调节能力,而不是他们的智力,是他们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是否快乐的最好预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他的人生幸福至关重要。其实,孩子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不但会体验快乐,也会有挫折、有后悔、有孤单的感觉。有些孩子一旦受到挫折,感到难过,就习惯用很暴力的方式发泄,不但造成其他人的困扰,也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这很可能只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适当表达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孩子学习自我的情绪管理呢?

教孩子认识情绪

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感觉,这是管理自我情绪的第一步。知道现在是怎样的心情,才可能发现原因、思索如何处理。父母可以在自己或对方心情不好时,趁机引导孩子知道人有着各式各样的情绪:“我生气了。”“嗯,现在我很紧张,心跳很快。”“妈妈好烦恼好担心。”等等。有些游戏,如制作不同的情绪图卡、表情脸谱等都可以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到,原来人的感觉有这么多种。

教孩子学会讲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天,或适时问孩子:“你现在是什么感觉啊?”“你喜不喜欢?”“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等游戏教给孩子疏导情绪的方法。有时还可以通过交换日记、写纸条的方式说说高兴和不高兴的事。如此一来,孩子也就逐渐学会,如何用“讲道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教孩子疏导不良情绪

当孩子生气发飙或闷闷不乐时,父母千万不要因此动怒,“你再哭我就打你”这样的惩罚,既无法制止,也无法让孩子学会如何疏导不良情绪。父母要懂得利用此机会,教孩子几招调节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引导孩子适度发泄。

教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父母可以在孩子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换个想法海阔天空

如果孩子陷入某种负面情绪里,通常是因为“想不开”,此时,父母可以带着他想些好事情,或引导他发现原来事情没有这么糟。孩子能够学习用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进一步也就可以用有创意的方式,自己想办法解决困境。

放松心情玩一玩

压力经常是孩子心情不好的来源之一。可以教孩子做做伸展体操,或是用力画图、用力唱歌,让他体会这些“用力动作”对解除紧张情绪还是很有作用的。下回他就能有更多选择,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了。

换个角度看自己:我真的很不错

当心情不好或遭遇挫折的时候,孩子很容易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这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他曾经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好。让孩子时常记起自己成功的经验,可以帮孩子找回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也更愿意去接受挑战。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呈波浪式上升的。孩子的情绪发展也是如此。面对孩子情绪波动期的无理取闹和火爆脾气,爸爸妈妈要多理解他们,教给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拥有良好情绪、健康心态的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更容易获得幸福和成功,这就需要我们尽早地关注孩子良好情绪的建立与培养,因为,培养、建立良好的情绪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