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素质与领导技巧
10537300000005

第5章 糊涂的哲学——注意对整体素质的把握

糊涂一点,宽容一点,团体的亲和度就高,这个团体就不阜有了凝聚力,战斗力,也有了生命力,它就会像一个活的生命体一样,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吐故纳新,成长壮大。反之,如果明察为政,眼睛里揉不进沙子,对每一个成员要求过高、很严,这个团体里的成员素质可能很高,但未必这个团体的素质很高。

糊涂是什么——一谈“糊涂”

古语言:“难得糊涂”。那么究竟糊涂是什么?对现代领导者而言糊涂的真谛何在,难道面对着单位的危机,面对着周围众多的事情,充耳不闻,假装糊涂也是可取的吗?非也!其实,我们所说的糊涂的最高真谛是不糊涂,糊涂的最高境界乃是大智慧,惟有大智慧,才能真糊涂,因为他能勘破糊涂,超越糊涂,而不拘泥于糊涂。

所谓糊涂,它的实质,不过就是认识到智慧也有它的局跟,因而在某些场合放弃对智慧的依赖,而对事态的发展采取一种静观待变的态度,也叫“顺其自然”。我们所不能驾驭的,孰不能强求,就不要去勉强。天地为炉而造化为轮,人不过是其中的陶土泥胎,天地造化把你陶铸成什么样子,你就是个什么样子。天地造化将你做成一个土偶,你就不能过河;天地造化将你做成一个瓦罐,你反而有器之用。人不可避免有他自身的局限,重要的是,要认识这种局限,承认你有所不能。然后,在你所能的范围里,你就可无所不能了。

虽然如此,人也不可以时时糊涂,事事糊涂。糊涂和精明一样,隐忍退让和竞争进取一样,有它的作用,也有它的局限。过份的精明,是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过份的糊涂,是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价值。积极竞争进取,难免不伤及左右;一味隐忍退让,又无端受人欺侮。所以,糊涂也应该有糊涂的原则。

那么,究竟什么是糊涂的原则呢?

糊涂的第一原则是: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不该糊涂的时候别糊涂。事关民众利益,个人气节的时候不应该糊涂,姑息以养奸。糊涂至损己害人,误事危身的时候,也不能糊涂。相反,如果只是关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荣辱,个人的意气,那么就无须锱铢必较,寸土必争,针锋相对。此时,宁可糊涂一点,忍让一点,放人一马,留一点余地。

糊涂第二原则:装糊涂要像。装糊涂并不是一种卑鄙或伪善。领导者一定要明白,糊涂不是愚蠢,而是一种智慧的运用。这种智慧是经过长期的养成、反复的自省、丰厚的积淀,勤奋的学习、刻苦的磨炼而后才能获得的。有了这种智慧,才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当他不趋利,不避害,不求荣,不辞辱,不居功,不饰过,看起来浑浑噩噩的时候,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在心静如水,明察及于秋毫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明智的选择,是智慧明哲的表现。这种糊涂,并不是因为愚不可及而无可奈何的糊涂,而不如说是做出来的,是精心去追求,刻意达成的。既然是做出来的,那么当然要景白天成才行。这里所谓做出来,并非给人以欺骗,而是让人能够放心接受,坦然不疑。如果装得不像,露出形迹,仿佛居心叵测,另有别的目的,你不趋利而陷入于不义,你不避害而陷人以不仁;忠厚似奸,慈善似伪,别人望面生疑,避之惟恐不及,说明你的糊涂还未及火候。

糊涂第三原则:好学不辍,大事不糊涂。糊涂既是基于对自身局限的一种认识,便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一个人纵使天降大任,天纵奇才,也不可能免除他的局限,因而也就难免于糊涂。知道自己不免于糊涂而不过份依赖自己的智能,固然是一种明哲的表现,但是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你就可以突破局限,少一些糊涂。特别是在不该糊涂的时候,就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即使是资质愚鲁,冥顽不灵的人,也不会是全无所长,总有他体现自己价值的时候。通过学习,领导者就能增长自己更多的智慧,就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智若愚又何妨——二谈“糊涂”

为人处世,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们既然讲领导的糊涂学,自然希望领导“糊涂”一点好,当然这种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希望领导者学会一点大智若愚的技巧。避免一些弄巧成拙的尴尬。

在中国历史上,最糊涂的人是宰相,宰相队伍似乎是高级糊涂人才密集的地方。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就’需要包容,而包容就必须有肚量。包容其实正是“糊涂”的本义,和泥水而涂之,就是“糊涂”。所以,恰到好处的糊涂,也可以说是为官的专业技巧。

说起糊涂宰相,人们最容易想起来的,就是西汉时的丙吉了。路边有人斗殴死伤,他不管;碰到一头牛在喘息,他偏要去问。属下认为他可能犯糊涂了,提醒他:“您这样做是不是贵畜而贱人呢?”丙吉回答说:

“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伊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竞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的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

丙吉的意思是,老百姓斗殴,这种事是长安令,京兆伊这样的官管的,宰相只是根据这些官一年总的政绩进行考评,奏请皇帝实行赏罚就行了,用不着亲自过问。而现在气节还不到大热的时候,牛喘息可能是节气失调,而节气失凋又可能导致灾荒,这才是宰相份内应该管的。

可见丙吉这个人,只是常人看起来糊涂,其实并不糊涂。

所谓领导者的“糊涂学”就是关于领导者一生的智慧,这包括了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不过份依赖和卖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手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息贪婪欲,它包含安守本份勿事事强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等等。在“意”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守清正节,包含荣辱不惊功成不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等等。当然糊涂的范畴很广,有待作为领导者的你慢慢去理解与体验。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三谈“糊涂”

作为领导者如果有着很强的能力或洞察力,如何善用之就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天生的才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自然应当特别地珍惜。但是如果用得不当,也就会如同南辕北辙一样,你的车再好,马再好,也只能越走越远,离你的初衷大相径庭。

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大家面临着同一个任务,可是你的才干远在别人之上。这时你将如何呢?

一种选择无疑是放开手脚,不顾别人大干一场,在你也许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本领,但是在别人看来,却害怕了,怎么全是你的成绩。那么究竟这样好不好呢?不太好,首先,你的上司看了会马上想到,这个人这么能干,我却让他于这么简单的工作,岂不是我缺乏知人善用之明,你的上司就会不安,甚至有的上司更会害怕你的才能超过他,某一个时刻会取而代之。而你的下属却认为你干得这么出色,他们就永远没有表现的机会,因而他们心里面也会不安。有你在这儿,上下全都不安,群体的效应自然就发挥不出来了。甚至总的效率反而下降了。

在社会上的大多数场合,可以没有英雄,但是不可以没有众生的,可以没有骐骥,但不可以没有驽马。所以,假如你有非凡的才干,你的才子比常人绰绰有余,你就可以考虑“损”一点,损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韬光养晦,深自收敛,贵乎肯蓄,而不要锋芒太露。

当领导的人,才干应当强于常人,但仍贵在有一点糊涂。因为领导的是一件繁杂的事情,需要动员很多的人去实现一个目标。一个人,就算“浑身是铁,可能打几根钉呢?”所以要合上下群体之力。当领导的就好比一个总的机枢,把你安在那里,整个机器就会因你而运转起来,有条不紊,产生巨大的合力,倒并不在乎你一个人有多大的力量。如果你太明察,就会有人不安于位,机器就产生了间隙,磨合不好。运转起来就免不了摩擦脱节,弄得特别不好,也许就稀里哗啦了。所以有的时候,就算你心里明镜似的,也万不可让人一眼看出来。像在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数即可。《列子》中记载的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可以给人很多的启示。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儿孙辈中有没有可以派去帮寻示求千里马的?”

伯乐回答说:“良马可以从它的面貌和筋骨上加以考察,但天下最好的马,评判的方法却似有似无,很难直观地把握。这种马奔跑不扬起灰尘,跑过后不留下足迹。我的儿孙中都是些凡庸之辈,他们可以找到一般的好马,却识别不了天下的最优良的马。我有一位共同打过柴挑过菜的伙伴,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我请求您召见他。”

秦穆公于是召见了他。九方皋去了三个月,然后告诉秦穆公马已找到在沙丘那儿。秦穆公问他是匹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说:“是匹母马,黄色的。”

秦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他很不高兴,对伯乐说:“差劲啊,你让我派去找天下无双的名马的九方皋,连马的毛色公母都分辨不清,还能识别马的好坏吗?

伯乐长叹一声说:“难道他真的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吗?这就是他胜过我千万倍的地方,没有人能抵得上他。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圣手所看到的,是马的天生的秘密。他抓住了马的根本,而忽视了马的皮毛粗迹;看到马的内在品质,而忽略了马的外表;他看到他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而没看到他认为不需要看到的地方;观察了他认为必须观察的地方,而遗漏了他认为不必观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有着比相马本身更重大的意义。

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我们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共识:世上

看问题要看大局,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皮毛。看人更是如此,要全面地考察一个人,要善于发现人才闪光的特点,并加以利用,作为领导者千万记住: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啊!

从林肯的“忍耐”说起——四谈“糊涂”

“忍耐”是林肯为人处事的“糊涂学”。

1861年3月,阿伯拉罕·林肯正式就任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当时南方11个州已宣布脱离联邦成立叛乱政府,并于4月挑起了叛乱,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在战争最初的几个月里,北方联军连连失利。麦克劳伦将军既在军事上平庸无能,又公开拥护奴隶制,但在军界甚孚众望,林肯总统从战局出发,为了扭转时局,还是在1861年11月任命他为美国联邦陆军总司令,统率拥有16万人马的波托马克军团。

就在1861年4月的一个夜晚,林肯等来到麦克劳伦的寓所。仆人说,将军参加一个婚礼去了,很快就会回来。事后总统秘书约翰·海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进屋约等了一个小时,麦克劳伦回来了。守门人告诉总统正在等着同他见面,但他爱理不理地走过总统等正坐在等着的那个房间径直—上楼去了。”他们又等了约半个小时,再次派一个仆人去告诉这个将军,他们还在等他。但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答:‘将军已经上床睡觉了。’

约翰·海认为这样有意的怠慢是军方凌驾于文官政府之上的第一个征兆。但林肯似乎并不在意。他说: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可以包容他。”

但是当几个月之后麦克劳伦屡战屡败,并且准备与南方奴隶主联合,大失人心的时候,林肯就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他。

而另外美国另一位总统罗斯福的大事不糊涂也给现代的领导者以诸多的思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美国从上到下始终被孤立主义情绪所笼罩。由于美国远离欧亚大陆,特别是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还没有完成对美国宣战的战略准备,美国社会尚没有感到战争的直接威胁,仍然保持暂时的繁荣和和平,以致当美国政府稍稍表现出对战争的关注都会遭到官僚机构和公众的强烈批评。希特勒德国在欧洲大陆为所欲为,横扫千军如卷席,势单力薄的英国孤立无援,时刻处在威胁之中,英国首相丘吉尔频频向罗斯福发出告急讯息,恳求美国伸出援助之手,面对整个社会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国会的僵硬立场,罗斯福总统心有同情却无力行动。在竞选第四次总统连任期间,罗斯福就曾被迫采取守势,把和平作为压倒一切的主题,至于重整军备、支援英国、驱逐舰交易、美洲半球的团结等问题被置于脑后,他们宣称是为了防止美国被卷入战争而采取的手段。作为总统,罗斯福一方面顺应人员的和平愿望,另一方面又以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关注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保持对希特勒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清醒认识。在1940年最后几个星期,罗斯福谨慎地制定出作为租借法案基础的政策。经过艰苦努力,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罗斯福终于赢得了一次胜利。根据租借法,国会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哪个国家的国防对美国的安全来说是必要的,就有权将武器装备租借给该国。有了租借法作依据,对丘吉尔的求援要求,罗斯福总算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表示和采取一定的行动的自由。但是,对于苏联目前的处境和前途以及它一旦遭到德国和日本的侵略对美国产生的影响,罗斯福总统只能以政治家的远见和谋略默默地等待着时机对公众因势利导,而不能直接去正视它。

终于还是日本军国主义为罗斯福创造了这个不可避免的“时机”。

1941年12月7日,正好是星期日,美国太平洋舰队除了航空母舰出港外,其余舰艇包括八艘战列舰、九艘巡洋舰、二十艘驱逐舰、五艘潜水艇、一艘靶舰、四十八艘其他战斗舰(船)和辅助舰只,像往常一样,整齐地停泊在珍珠港中心的福特岛周围,在初升的阳光照射下,舰容看得格外清楚。整个基地呈现出一片假日景象。

7时55分,基地升旗号号音未落,日本突击机群第一攻击波一百八十三架飞机从四面八方飞临珍珠港上空。刹那间,炸弹象倾盆大雨般地落下来,岛上的七个机场,港内的大部分舰船和基地主要军事设施,同时遭到猛烈袭击。

日军投向珍珠港的炸弹,不但粉碎了美国舰队,同时也打班了罗斯福战争政策的僵局。当许多人认为罗斯福总统应该在他的战争咨文中详细检查一下他的对日政策时,罗斯福根本不予考虑,对他来说,惟一重要的事实是战争这一事实本身。第二天,当他出席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时严肃地要求国会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状态时,他演说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战争状态已经存在。”是的,高潮只有几个小时,然而它所带来的教训却是罗斯福平日的说教所办不到的。

罗斯福的洞若观火,静待时机,使他面临大事不糊涂,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