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10535800000079

第79章 现象思维与本质思维

现象思维,是指对事物的表面特征及其外部联系的思维方式。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由于事物的本质往往被事物的现象所掩盖,所以,现象思维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起点性过程和必要条件。

本质思维,是指对决定事物性质的内在联系及规律的思维方式。只有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才有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或加快实现新旧事物的更替。

现象思维与本质思维,是在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经常运用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创新思维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往往要通过现象思维和本质思维来完成。

实证例说:经济危机的现象与本质

经济危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生产过剩所导致的周期性社会经济紊乱或经济波动及震荡。然而,它的现象和本质,仍是有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经济危机的现象具有多元性,如生产过剩,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降,股票价格跌落,生产能力闲置,设备利用率降低,企业亏损破产增加,失业人数增加,就业率降低,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投资需求减少等,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混乱状态。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而造成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内在根源,是由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引起生产与需求的比例失调,使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趋势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超出了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正是这两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经济危机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但在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社会生产创造出来的大量物质文化产品,当供过于求时,同样也不能用于劳动者无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通俗地说,商品虽然过剩,但你没有钱时,也不能满足你的需要。因此,还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虽然不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但的确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各类企业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所决定的其他矛盾。如果宏观调控对策失误或失灵,也可能导致生产过剩,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从而造成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危机防范理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危机问题上,之所以说是资本主义国家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找到了缓解经济危机的一些理论和对策,如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而社会主义国家在选择了市场经济以后,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仍处于滞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