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10535800000047

第47章 环境应变能力

环境应变能力,是指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新的环境下能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人只有适应环境,应变有策,才有可能以新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改造环境,从而改造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命运。

环境应变能力,首先是指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人若生在农村,就要有从耕务农的能力;若生在海边,就要有耕海牧渔的能力;若生在城市,就要有务工经商的能力。由于人的一生特别是有所作为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生活和工作在自己的出生地,为某种事业总要奔走异乡或异国,四海为家,所以,就要有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社会环境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人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善于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连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都没有,就很难谈得上以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来改造社会环境的问题。例如,作为一个学生,如果进了大学之后,仍然用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来对待学习和理解大学环境,肯定难有学业的成功;作为一个企业家或经济工作者,在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之后,如果仍然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市场经济,肯定难有超人的业绩。因此,人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实证例说:在阴差阳错中把握自己生存发展的命运

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在社会的环境中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人对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可以有自己的愿望和选择。但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人选择学业、职业和事业,而是学业、职业和事业选择人。因此,人应当善于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中把握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命运。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如同星星来到宇宙间。在宇宙间,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轨道,但谁也说不清是星星选择了自己的位置,还是位置选择了星星。既然有了自己的位置和轨道,就不要与别的星星比高低,争大小。要比要争的话,就比是谁把所有的热量都奉还给大地,是谁把所有的光明都洒向人间。当然,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星星的位置和轨道也可能发生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甚至是阴差阳错的变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星星也不能忘记自己要发热和发光的天职。我在学业和事业上,曾经历了多次阴差阳错的变化,正是这一星星的哲理使我牢牢把握住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并创造了属于社会、也属于自己的一份有益的事业。

1955年,我才13岁,就离开了鲁北农村,自己来到举目无亲的济南,考进了育英中学。当时我的理想是将来做一个新闻记者或作家。初中三年时间,我的每门课程都是5分,又是班长,获得了保送升学的资格。我填报的志愿是济南十二中学文科,但由于老师认为另外一个学校更好,就背着我改了志愿。所以,我接到的是山东工学院工农预科的入学通知书。本来想上文科高中,却上了理科高中,这是我学业上的第一次阴差阳错。

1960年,高中毕业后,我被保送到山东工学院金属物理专业,本想为我国冶金事业奉献终生,但1962年又赶上院系调整,被调整到山东财经学院金融专业。一个是“金属”,一个是“金融”,虽然都是“金”字,但学科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是我学业上的第二次阴差阳错。

1964年大学毕业时,本想与同学们一样,去当一个银行家,但学校领导又决定让我留校任教。这是我学业和事业上的第三次阴差阳错。

1970年,山东财经学院被撤销,我被分配到菏泽师专工作。这是我学业和事业上第四次阴差阳错。在菏泽师专的8年中,我当过电工、木工、油漆工、玻璃工;当过广播站的机务员、编辑兼广播员;教过《写作课》、《逻辑学》,编写过《教育学讲义》;担任过学报主编,还当过“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队员。在这一连串的乾坤大挪移中,我把每样工作都做得很出色,也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1978年,我回到了刚刚恢复的山东经济学院,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又从事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这是我学业和事业上的又一次阴差阳错。不过,这是我最希望的一次阴差阳错。

作为一个学生的求知之路和教授的治学之路,都不是平坦的,总会有些曲折。但是,像我经历如此曲折的学业和事业之路,是不多见的。对待人生中的这些阴差阳错,我有四条经验和体会:第一,要承认它。因为这是社会的法则,是个人的意志不能抗拒的。第二,要适应它。即使阴差阳错,也要在阴差阳错中应变有策并创造一流的业绩。第三,要改造它。在阴差阳错中等待和创造阴阳交替的正道和未来。第四,要利用它。把过去的曲折经历及坎坷磨炼,当作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用它的精神和感悟为现在和未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