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10535800000039

第39章 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是束缚中国人创新思维的沉重枷锁

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状态,其中包括人的创新思维状态,不仅受到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一般经济形式的决定性影响和制约。这里讲的一般经济形式,是指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借以实现经济联系的一般形式,而不是指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人类的社会经济制度,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制度。而人类社会的一般经济形式,则是指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或产品经济。

人类社会的一般经济形式,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而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所以,一种经济形式不仅可以在某种社会经济制度下存在,而且还可以在几种社会经济制度下同时存在,因此对于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状态,具有跨越社会制度的长期影响和制约。

所谓自然经济,是指自己的生产是为了自己的消费,而自己消费的是自己的生产物,即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曾经占有绝对比重。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比重大大下降,但仍有自然经济成分的存在。如中国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自给自足部分,仍是自然经济。由自然经济本身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所决定,它所产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状态也是封闭和保守的。在“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中,即使有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是低能级或低能量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所谓商品经济,是指自己的生产是满足别人的消费,而自己消费的则是别人的生产物,即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这一经济形式,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一直存在于已有的和现存的所有社会经济制度之中,而且其比重不断增加。市场经济在本质上还是商品经济,只不过是高度发展了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本质特点是生产的自主性和交换的平等性。所以,由这种经济形式所产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状态,其本质特点是自由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民主性,因此是有利于人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发展的经济形式。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成分也是不断增长的,在“唐宋盛世”和“康乾盛世”时期,甚至有过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像汪洋大海一般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因此,从主流和总体上来说,中国创造的东方文明,基本上属于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而农业文明主要是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工业文明则主要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因此,当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处在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农业文明状态,商品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150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讲过一个“中国和桌子开始跳起舞来”的故事。当时西方国家由于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人们难以预测和把握自己在商品世界中的命运,从而产生了“商品拜物教”思想。例如,“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因此,当时的西方国家的贵族们,在迅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中,为了乞求神灵保佑自己的商业命运,热衷于桌子灵动术。而在此时的中国,基本上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文明时代。因此,在中国没有桌子出来“跳舞”,而是发生了太平天国革命,是农民起义在“跳舞”。因此,“我们想起了,当世界其他一切地方好像静止的时候,中国和桌子开始跳起舞来”(《资本论》第1卷,第87页)。这说明,中国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从而也是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缓慢的深层经济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将取消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但实践发展的结果,却是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俄国和中国取得了胜利。而且实践证明,商品经济是人类历史不可超越的必然阶段,在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能取消商品经济。然而,社会主义国家还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主张,而且是在不可能消灭商品经济的情况下实行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这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就受到了压抑、限制、排斥、冷遇和窒息。没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或者说没有商品这个“天生的平等派”的充分成长和发展,自由、平等、民主这些思想意识及其相应的创新思维活力,也就失去了一块不可缺少的肥沃土壤。应当说,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民主政治建设缓慢,政治文明建设滞后的经济性原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创新思维不活跃,科学技术及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行,虽然在集中人财物,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体系,打破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挑衅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是,这一经济形式或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来说,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或经济体制,甚至是起到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所有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计划来,计划去,最终把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成了“短缺经济”。我国在很长时期特别是经济困难时期,几乎所有的生活消费品都供不应求,依靠发放票证限量供给,结果使计划经济变成了“票证经济”。而且,有许多产品,特别是粮棉油农产品,越计划产量越少,越计划供应越紧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固然原因很多,但长期坚持计划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破产,而是计划经济的破产。中国坚决废除了计划经济,选择了市场经济,保持了领先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也是这一历史经验另一个方面的证明。

不过,这里评价计划经济的功过是非,是要着力说明计划经济对中国人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方面的潜在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亿万人民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都要服从于一个最高计划中心的直接决策和指挥。人财物、产供销、要素配置、劳动就业及商品价格,都要上面说了算。地方、企业和个人,只是全国计划经济盘子上的一颗算盘珠。叫你动,你就动,叫你动不想动也得动。不叫你动,你就不能动,不叫你动想动也不能动。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企业和个人,只能惟命是从,不能有什么自己的见解、愿望和行动。这样一来,人的创新思维及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说起。因此,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是束缚中国人创新思维的沉重枷锁。

在如何对待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问题上,我国经济学家都曾想以理论创新来解决这个理论和实践的难题。但由于思想禁锢和诸多“凡事”,难以彻底解决。他们曾经先后提出过“水火不容论”;“一二排列论”,即计划经济是“老大”,商品经济是“老二”;“主辅结合论”,即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板块结合论”,即计划经济是一块,商品经济是一块;“渗透结合论”,即计划经济中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中有计划经济。更使人啼笑皆非的是,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本来就是商品经济,但人们敢言商品经济,而不敢言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人们的头脑中,还有“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两个等式的理论枷锁。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邓小平同志用“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两个不等式”,彻底打碎了“两个等式”的理论枷锁。这不仅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而且也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特别是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解放,开拓了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惜的只是,从1949年建国,到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两个不等式”理论,中国的历史又经过了43个年头。也就是说,在这43年中,由于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误解,以及对计划经济的盲目崇拜,使中国人创新思维的解放和发展,又滞后了将近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