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10535800000019

第19章 将科学与艺术成功结合的中外大师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而在中外诸多的科学家中,也有许多既献身科学研究事业,又热爱文学艺术的大师。这些大师们,正是用在文学艺术爱好中培育起来的活跃的想像思维,丰富和催发了自己科学研究的选题及思维,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创造了不朽功业。钱学森教授在中国科技大学的讲演中,曾经兴致勃勃地谈起古今中外的此类大师人物集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人生实践。载于《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的《钱学森关于科学与艺术的新见地》一文,曾对此作了简要介绍。

东汉的张衡(78~139),为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的代表。他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极限的,“元气”这种客观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他描述了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他在132年制造出的世界第一台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科学精美,为当时世界之最。他还设计制造了指南车、记里车等。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这位大科学家,又十分热爱绘画艺术,是当时著名的六大画家之一。他的《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诗赋,抨击宦官专政,抒发内心情感,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承前启后的汉赋家。也就是说,他既是科学家,又是画家和诗人。

南宋的朱熹(1130~1200),是一位大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慎思的教育家,主张做学问“要先源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他还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成果,对于宇宙的演化、天体运行、气候与气象、潮汐变化、日食和月食,以及动物、植物、医药等方面的具体研究,都有独到之处,可以说是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大成智慧之大师。然而,他同时又颇具文学修养,是个文学评论家,还是诗人和杂著家。他的《诗集传》、《楚辞集注》及许多诗文杂著,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很大。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达·芬奇(1452~1519),在解剖学、生物学、光学、地质学方面很有研究,同时还是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发明了各种纺织机、切削机、独轮车、降落伞、蜻蜓式飞行器等。他设计改造了运河灌溉系统,设计了军用云梯、攻城武器、弩炮、霰弹炮、初级的装甲车、战舰等。可以说,他是一位博学精深的大科学家。然而,他同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画家,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传世名作。

德国的康德(1724~1804),首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有丰富的哲学著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不仅对文学、美学很有研究见地,而且还是具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他所著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还有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自然形成的星云假说,超越了牛顿的自然观,第一次打开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捍卫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德国的歌德(1749~1832),首先是一位文学巨匠和大师。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具有很高的文学和社会价值。他还涉足过绘画、音乐艺术,是一位志趣广泛的世界著名文学家。然而,他同时对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兴趣,研究过植物学、解剖学、光学等自然科学,著有《颜色学》。他还是一位自然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不断变化的整体。

德国出生的美籍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1879~1955),具有惊人的创造性才能。他揭示了物质与能量的相对性,赋予时间、空间、引力以新的科学概念。他的《广义相对论基础》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推动了物理学的革命性发展。他的质能方程E=MC2,表明物质粒子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已由后来的原子弹、氢弹的巨大威力所证明。然而,他又十分爱好文学和音乐,特别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使他沉醉入迷。他从6岁起就学拉小提琴,以后几乎每天都拉小提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他还常常和好友量子力学家普朗克演奏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他对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文学作品十分推崇,甚至认为有些文学作品比任何科学家给予人们的都多。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理论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总起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的精神境界和时代高度,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和博大气势,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诗人都无法比拟的。同时,他还是一位书法大师,笔下行云如飞,气势磅礴,自成一体,独具特色。

这里,自然而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古今中外为什么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往往也都是文学艺术的热爱者,甚至在某些方面也是文学艺术的大家或大师呢?或者说,他们为什么大都十分热爱文学艺术呢?

原因之一,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或创作中,可以使大脑中的左脑得到充分调解和休息,以便恢复和再生脑细胞的活力与生机,从而提高左脑的工作效率。世界上的任何物质在施放自身的能量时,都会发生疲劳反应的。高强度的金属是如此,人的大脑同样也是如此。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战略家,在工作时多是运用左脑不断进行逻辑思维,做出各种判断、推理和决策,时间久了,也就处在紧张和疲劳状态,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暂时停止一下原来的工作,欣赏和创作某些文学艺术,就可以缓解左脑的疲劳。这是因为,欣赏或创作某种文学艺术,会使左脑得到暂时休息,同时使右脑得到启动。所以,这是一种在非睡眠状态下的左脑休息法。

原因之二,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或创作中,可以使右脑得到启动,使右脑功能得到锻炼,使形象思维保持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例如,拉小提琴或欣赏一曲交响乐,会使你随着动听的音乐展开无控的丰富想像,来到一个新的空间和时间,欣赏到新的世界和事物;画一幅画,首先要运用右脑的想像思维,创造和选择绘画的对象、时间、空间、物体布局、不同颜色和形象;写一首诗,首先要运用右脑的想像思维,创造和选择诗赋的题目、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环境、内心世界和外部态势。而所有的这些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不仅使紧张疲劳的左脑得到了休息,而且使右脑得到了充分运用和开发,甚至在灵感思维和顿悟思维的启示下,为左脑的逻辑思维提供丰富的新的加工对象。

总之,正是科学与艺术的成功结合,才使中外大师级的人物创造了超越平凡的伟大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