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10535800000018

第18章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亲缘关系

科学就是科学,文学就是文学,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或领域,一般人大概都会这样认为。但现代思维科学研究的结果证明,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割裂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不仅表现在人的右脑与左脑的思维过程的内在关系上,而且还表现为科学技术成果与文学艺术成果的内在联系上。

综观人类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史,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本来就是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的。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各类文学创作和绘画提供了最理想的材料。如果没有纸的发明,哪会有什么剪纸艺术和纸画艺术。各类金属冶炼术及金属工具的发明,为各类石刻、瓷刻、木刻、竹刻等提供了理想的手段,也为各种金属材料工艺品的制造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如果没有金属工具,哪会有什么篆刻艺术。各类染料和纺织品的发明及应用,为织染艺术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和手段。如果没有这些染料和纺织品,哪会有什么五光十色和千姿百态的时装艺术和染织品艺术。

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是如此,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电子和通信及多媒体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广播、电影、电视、声像光盘、舞台灯光和声响等艺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不仅促进了各类艺术的超常发展,而且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多种裂变和创新,把整个世界装扮得丰富多彩和富贵华丽。例如,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经过编剧拍摄、卫星传播、地面接收、有线传输,使每个家庭在电视机屏幕上就可以坐知天下事,欣赏大千世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其中,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变革性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又要看到,在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学艺术也相应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文学艺术的想像思维,往往是一些重大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幻想性先导起点,即文学艺术对科学技术的幻想效应和预言功能。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伟大的科幻作家凡尔纳是无数项科学技术的预言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100多项科学预言,而其中的66项,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变为现实。如他所预见的飞机、电动汽车、潜水艇、彩色摄影、有声电影和电视、宇宙火箭等等。除此之外,美国的科幻影片,如关于毒蜘蛛、食人鱼、泥石流、火山爆发、恐龙复活、外星人、星球大战等科幻影片,也为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不测事件提出了研究课题,从而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从科学家与文学家的职业环境及思维特点来看,是有所不同的。科学家一般是以自己的某一研究领域和实验室为天地,主要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对某个事物或问题进行潜心研究,如牛顿的力学研究,爱迪生的电力技术研究,居里夫人的原子研究,欧几里德的几何研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等等。这些思维和研究,虽然都是创新思维及创新研究,甚至是天才的思维和研究,但由于这些职业环境和思维习惯所限,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和视野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空间和事物,而且还往往受到某些已成定论的认识的束缚。文学家比如作家,一般是以人类社会为天地,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或想像思维进行文学创作。如乔万尼奥的反映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克斯》,曹雪芹的反映封建社会的《红楼梦》等等。这些思维及创作,可以充分展示作家的观点和愿望。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自己所说:作家的天地一般比科学家的天地广阔得多,因为艺术更便于讲述一切新的、充满疑团的、被禁忌的思想。艺术可以在科学家心中唤起自由和思想解放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不能只要科学,而不要文学。

从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思维规律上来看,也是既有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创作的思维规律,往往是首先运用逻辑思维,对文学创作的理性目标和人物塑造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定位、定性和定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的理性目标,就是要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来剖析封建社会这个陈旧机体的宿弊所在。在人物塑造中,首先是确定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封建叛逆人物模式,以及其他人物的不同心理和性格模式的。这些,首先需要的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这些思维完成之后,才主要运用想像思维或形象思维,进行人物生活空间和人物具体形象的艺术创作。

而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规律,则与文学创作的思维规律恰恰相反。科学研究的思维规律,往往是首先运用想像思维或形象思维,对所研究的事物或对象首先进行幻想探索和目标定位。如飞机的研究和发明,首先是产生和确定人要飞上万里长空的理想目标和愿望追求。潜水艇的研究和发明,首先是产生和确定人要像鱼儿那样既可浮上水面,又可潜行海底的理想目标和愿望追求。人们在家中看黑白及手按开关式电视时,产生要在家中看彩色及遥控开关式电视的理想目标和愿望追求。如此等等,首先运用的是想像思维或形象思维,在这些思维完成后,才主要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创造和发明。

由此可见,尽管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在想像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运用先后次序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及规律,但是,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文学创作,都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交互运用,缺一不可,而且具有互补和互动的功能。因此,文学艺术创作也需要科学研究的严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研究也需要文学创作的活跃的形象思维。只有两种思维结合达到最佳状态时,才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科技进步与文艺繁荣并存的新局面。

总之,无论是从人类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还是从科学技术研究与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规律来看,都是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只是在16世纪开始,科学技术进入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特殊阶段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中包括多项科学技术的新生、分解和裂变,致使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度在形式上日渐分离,似乎蒸汽技术就是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就是电力技术,机器就是机器,与文学艺术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实际上,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仍然保持着潜在的亲缘关系,因为在此期间的一系列创造发明,正是科幻作家凡尔纳文学作品中幻想预言的实现。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中叶之后,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更加相互靠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李政道博士则认为,21世纪将是科学与艺术两者会合的顶峰时代。所以,我们在高度重视21世纪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发展态势的时候,千万不可轻视和淡忘了文学艺术对科学技术的幻导和催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