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10533900000062

第62章 做人不可太张扬

“原文”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大意”各人自我端正而敛藏自己的德性,德行也就不会冒犯别人,如果德行冒犯他人,那么万物就会失去自己的本性。

庄子认为一个人无论德行有多高,功劳有多大,都要学会收敛,不去冒犯他人,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并广结善缘。如果认为自己有了功劳就骄傲自满,恃才傲物,不可一世,就会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甚至会因此而身败名裂。在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大汉功臣韩信的下场,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韩信,一个创造了“将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的战争神话的传奇人物。他曾涉西河、虏韩王、擒下悦、下井陉、破赵下齐,与刘邦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自刎乌江,即使用“功高天下,略无出世”来形容他也毫不过分。然而,这样一个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最终却未能寿终正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韩信的悲惨结局呢?

大凡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韩信一生英雄,但最后却死得很惨,而且是死于妇人之手,实在令人叹息。或许有人会说韩信之所以没有得到善终,是因为他参加了叛乱。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细读历史,就会发现,韩信之死与叛乱无关,倒是与他的为人处世有关。

公元前201年的时候,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根本就不相信,但他还是征求将领们的意见。结果那帮文武大臣都说:“赶快发兵,把他抓起来活埋算了。”刘邦沉默了一阵,然后问陈平。陈平说:“要是发兵打仗的话,韩信不容易对付,得用个计策才行。”结果刘邦用陈平的计策把韩信给抓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韩信非常不得人心,文臣武将都不喜欢他。而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一向有点暧昧,一方面很欣赏他,爱惜他,一方面又担心他起来造反。从刘邦内心来说,他不希望韩信造反,他也不愿意杀掉韩信。所以他在询问下属的时候,不见得一定对韩信怎样,只是想看看大家的态度。但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要求杀掉韩信。由此可见,韩信的人缘是多么糟糕了。

韩信被抓以后,刘邦由于爱惜他的才干,并没有杀他,只是贬了他的爵位,从楚王变成了淮阴侯。按说死里逃生,韩信应该吸取教训,不要过于张扬,而是要低调一点,谨慎一些。但是,韩信却依然故我,并没有任何的收敛。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闲谈。刘邦说:“韩信啊,你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带多少兵呢?”韩信说:“皇上最多能带十万人。”刘邦又问:“那你能够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我嘛,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刘邦最忌讳的就是韩信善于打仗,我只能带十万,你却越多越好,那天下的兵都给你带了,我这个皇帝还怎么当啊?作为一个“戴罪”之身,居然对皇帝说出这么犯忌的话来,可见韩信是多么的骄傲了。

还有一次,韩信去看望樊哙。我们都知道,樊哙是鸿门宴的重要人物,也是大汉王朝的将军之一,同时还是刘邦的妹夫,也算是一个显赫的人物。这个时候,樊哙的位置已经在韩信之上了,但他还是毕敬毕恭地接待了韩信,口称臣子,以大王的礼节待之,可以说已经是很给韩信面子了。但韩信居然对樊哙说:“想不到我活着竟然要和你这样的人为伍。”这样的态度,就算是脾气再好的人,听了也不会高兴的。

后来,韩信被吕后诱杀。这个主意就是丞相萧何提出来的,包括骗韩信到朝廷都是萧何一手操办的。我们都知道,萧何对于韩信是有知遇之恩的,可以说韩信就是萧何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这样一个人也出卖了韩信。可见,韩信在做人方面实在是太失败了。

韩信被杀时,刘邦还在外面带兵打仗,并不知情。等刘邦回朝得知这个消息后,既欣喜又惋惜。欣喜的是心头之患终于解除,从此不必担心了;惋惜的是这样一位杰出人才,从此再也不能为自己服务了。

实际上,即使吕后不杀韩信,刘邦也不杀韩信,但以韩信恃才傲物的态度和到处树敌的行为来看,他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在为人处世方面,凡是本事越大的人,就应该越低调一些,谨慎一些。毕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成为末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