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10533800000032

第32章 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霍乱中医病名湿热蕴中证

症状

湿热蕴中证。主要表现为胸脘腹痞满,呕吐腹泻,周身发热,汗出仍不解,口渴不欲多饮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数。

湿热之邪从性质上来说,最喜侵犯脾胃,而夏秋相交的时节湿热盛而易感,所以,本证发病时机多集中于夏秋时令,病因则多见于饮食不节等。湿热之邪犯于脾胃之后,常表现为中焦被阻,气机不行,故可见胸脘痞闷不舒,甚则出现胀满闷痛。除此之外,阻滞于中焦的湿热之邪还影响脾胃分泌清浊的升降功能,胃气不降上逆为呕,脾气不升,清浊不分,水谷混杂下为腹泻。湿热长时间滞于中焦煎熬阴津,津液受损则可见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舌质红赤脉数等虚热症状,虽然津液受损,但是中焦所困者为湿热之邪,表现不出极度缺水的症状,只欲漱水而不欲咽。

本症诊断时的主要观察方向为辨别湿与热的侧重,如果脘腹胀满严重,口渴不甚明显,喜饮热水,小便色浅不清,舌苔较白腻者,是为热邪不重的表现;相反,发热盛,汗出不止,汗出热仍不解,口渴显著,小便色深而短涩,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就属于热邪较盛的情况。另外,本症发热症状具体热度的高低也与病种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如热势较高,达到39~40摄氏度甚至以上者,基本见于肠伤寒,其他如急性胃肠炎、痢疾、霍乱等虽然可见热证,但体温并不一定上升很多。

【用方】

连朴饮——《霍乱论》

方剂说明

理气和中,清热化湿。

适用于治疗急性消化道感染病,如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辩证属于湿热内蕴者。

组成

制厚朴6g,姜黄连3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豆豉9g,栀子炭9g,鲜芦根60g。

歌曰:连朴饮内用豆豉,菖蒲半夏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蕴中此方治。

配伍说明

连朴饮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两味药材同为主药,作用互想配合,气行则湿化,湿化则纠结之热可去。辅以栀子助黄连清热燥湿,豆豉则能宣透瘀积之气,使热邪外达,石菖蒲性属芳香类,可化湿浊兼合脾胃,姜制半夏可燥湿,强调降逆止吐的功能,芦根也可以清热利湿,同时也有降逆和胃而止呕的功效。本方配伍以黄连、栀子等苦寒之品与厚朴、半夏等辛温之品相结合,这种配伍方法称为“辛开苦降”,或者也可称为“苦辛通降”,以苦寒之品清热燥湿,辛温之品行气化湿,互相辅助。因而本方可以取得湿热清泻,脾胃舒缓,升清降浊,止吐缓泻的作用。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黄连、厚朴、栀子等药物均具有良好的细菌抑活作用,而半夏、厚朴、石菖蒲等则对胃肠功能有调节作用。连朴饮方剂成分对消化道多种感染性疾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方剂制备

取水约1600毫升,将上述所有药材一起煎至药汁约剩余1/3左右,滤去药渣,分3次服用。

使用注意

连朴饮所针对的症状是由湿热两邪共同导致的,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病人症状的性质,湿邪与热邪孰轻孰重,根据湿热不同的侧重调整方剂中清热药物与化湿药物的比例及用量,以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本症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吐泻症状,则可能伴有一定程度的脱水表现,必要时可以辅助口服或静脉补液法。如吐泻物呈现米泔水样者,需及时化验,以便尽早诊断或排除烈性传染病霍乱,便于及早采取隔离及治疗措施。

临症加减

1.急性消化道感染症时,如果患者呕吐较严重,可加炒竹茹、姜汁降逆止呕。

2.湿邪较盛者,加藿香、佩兰、鲜荷叶化湿。

3.热邪炽盛者,加黄芩、生石膏等清热药物。

典型案例

王某,女,26岁。十余日前开始恶寒发热,近一周来已不恶寒,但体温逐渐升高,下午尤其明显,最高可超过40摄氏度。其他症状见胸闷不舒,不思饮食,头身困重,口渴但不欲饮水,时感恶心,汗出不多,小便短赤,大便溏泻,日行两次。查体舌苔薄而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诊断为湿热蕴中证,处方:制厚朴6g,姜黄连3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豆豉9g,栀子炭9g,鲜芦根6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