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情商培养
10523300000050

第50章 如何对待行为粗野的孩子

许多家长处处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一旦特别不像话,家长意识到必须改变教育方法,决定不再对孩子百依百顺时,或者是有的孩子家中有了小弟弟、小妹妹,家长的注意中心不再是他,他们的行为便开始粗野起来,以发泄心中的委屈、不满。还有的孩子,出身于家长素质修养较差的家庭,家长思维简单,语言粗鲁,行为简单、暴力化,觉得孩子好就什么都好,认为孩子坏就什么都坏,从来不会也不想与孩子沟通感情,当孩子犯了错或孩子不听话时,绝不给孩子说明原因的机会,当大声斥责效果不佳时便施之以拳脚。长此以往,便会恶性循环,孩子也变得崇尚暴力,逐渐变得粗野,在外面搞些小破坏,在学校欺负小同学,变得愤世嫉俗,不爱甚至憎恨家长。

对待行为粗野的孩子,再用暴力的手段,结果必然失败,有的甚至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伤害,使孩子的心态失去平衡,行为失去控制力,成为问题孩子。

对这样的孩子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避免做出强烈的反应

一些家长很为自己孩子的粗野行为感到担心,一是担心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二是担心其他人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教养,这就不仅关乎孩子,也牵涉到自己的声誉。于是,家长想通过简单快速的办法纠正孩子的粗野行为。当孩子由于行为粗野,欺负他人而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责备或者来自其他家长的声讨时,做家长的就大声斥责或加以拳脚,试图予以惩戒与阻止,其实这与孩子的错误是一样的,行为粗野的孩子也正是以这种方式去处理自己觉得麻烦的事情。在这种时候,做家长的应冷静下来,以静克动,以柔制刚,可以暂时对孩子不予理睬做为惩罚,或者可以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如何守规矩,如果不守规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孩子看到家长真的生气了,会克制自己的行为。

2.为孩子做榜样

家长要想让孩子不粗野,就要做榜样,如果家长以前行为粗野,则应告诉孩子以前自己做得不好,从今天开始要改变自己。如果家长的行为粗野,又耻笑孩子的粗野行为,那么是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即使家长做多大的努力,孩子也无法改变对家长的认识,他会私下以为家长本身就是一个粗野的人,他没有权利要求自己不粗野。

六、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和不良社会行为

1.怎样矫正孩子的不良社会行为

孩子不良社会行为的形成主要是由不良环境与教育所造成,要进行矫正必须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家长对孩子过分的苛求或进行体罚、恐吓,或家长对孩子过分地溺爱、保护及控制等往往是强迫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如孩子过分的单调刻板,过分的拘谨或长期的精神负担过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家庭不和、经常争吵或是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就易形成孩子的自卑、怯弱和孤僻,发生退缩性行为。而攻击性行为则往往是由于心理冲突而引起的,一贯受到家长宠爱与关注的孩子,忽然家长把注意转移到他人身上,或是经常在家庭中得不到关心、尊重,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常因小过失而受到严厉斥责,都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这种行为中常夹杂着强烈的恐惧与愤怒情绪,孩子就以攻击行为来缓和或清除心理冲突所造成的紧张状态。

因此,家长只有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与方法,特别要防止急躁情绪,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才能逐渐矫正孩子的异常行为。

2.锻炼孩子独立性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蹒跚学步的婴儿逐步成长为一个有自主性、有自己的爱好、会玩耍的独立的个体。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不断提高,他们有时不接受家长对自己的完全控制,有时他们要表现自己,愿意努力自己做事,这些表明孩子正在成长。但另一方面,孩子由于对一些事物了解得很肤浅,并且生理上也没有成熟,常常不能成功地做他们想做的事。因此,他们经常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感到不愉快、烦躁、懊恼。家长应该让孩子独立尝试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

幼儿在活动中所受的挫折可能来自他周围的成年人、同伴、他们的玩具,甚至他们自己。有时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里的整洁等原因而不得不限制他们的活动,这种限制可能在不经意间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到气愤,家长应当让孩子在限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如给孩子一个有围栏的比较大的空间。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态度要温和,力图使孩子理解,让他们在接受限制时的挫折感尽量降低。

幼儿还不能随心所欲支配他们周围的东西,这常常给他们带来挫折感,他们也不断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学习经验。但是,如果孩子遭受的挫折太多,则会使他失去信心和兴趣,不再坚持尝试,或者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所以,家长要注意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家长在给孩子挑选玩具的时候,特别要注意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和爱好,能让他们独立操作又开动脑筋的玩具,这样的玩具才有助于孩子的发展。当孩子逐渐长大,可以自由地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也可能感受到同伴带来的挫折感。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能很好地体谅别人的感受,还不善于与人交往。如果遭到同伴的粗暴对待或拒绝,孩子就会产生挫折感从而感到失望。与同伴的游戏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与周围的小朋友玩,有的家长认为一些孩子的档次太低,而有的家长则害怕孩子受到欺负,而不愿意孩子与其他人玩。其实,家长应当知道,孩子正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的。如果担心孩子在和同伴玩耍时遭受挫折,家长就限制孩子的活动,这样将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受欺负,则保护在孩子的左右,看到孩子和同伴起了冲突,立刻怒气冲冲地找人家兴师问罪,这种做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不利于他们学会独立地去解决问题。有一个20多岁男青年,在外面受到了欺负后,还需要家长去帮助解决,自己没有一点能力解决问题。这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败。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同伴交流,以及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当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态度和做法,要帮助他们从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感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一些孩子在这个时期处理得不好,最终将会令孩子感到沮丧和自卑。对许多活动都回避、退缩,将给他们的人格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家长应尽量鼓励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可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独立地去应付这些事情,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要包办代替,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