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情商培养
10523300000049

第49章 不要反复给孩子讲道理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经常地给孩子讲道理,其实孩子知道这些道理,只是有时是孩子在试探家长,看有无空子可钻,孩子需要家长切实而具体的帮助,而不是不着边际的大道理。然而,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一些家长总是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而孩子则看到父母的态度不坚决,认为有可乘之机,于是软磨硬泡,有的孩子最终达到了目的,这样使孩子养成如果要达到目的就软磨硬泡的坏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孩子提出了无理要求就对孩子说“不”,不用解释,不用讲道理,这样,孩子就知道在家里什么样的要求可满足,什么样的事不可以做,就形成了规矩。

1.不要说得太多

对于说得太多却无行动的家长,孩子便得出一个结论,即家长的话可听可不听,不听不会有什么后果。有的家长说了不算,原来说孩子做完了作业,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但是,当孩子完成了作业,家长对孩子自己想玩的事情又进行百般的阻挠,迫使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这样,家长不信守自己的诺言,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选择。如果我们要教孩子做出聪明的选择,就该给他们机会,如果需要的话,还要给他们机会去犯错误,让他们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从我们的说教中领会。家长不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爱好,不让他以身实践,学会保护而不受任何伤害,不让他懂得如何忍受痛苦,如何锻炼自己的毅力,这样的孩子是经受不了锻炼的。另外,家长的自食其言,也削弱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有的家长督促孩子遵守作息时间,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动,仍然是玩自己的,一方面孩子不愿意受规矩的约束,而另一方面孩子也知道家长只是说一说,并不会有行动的。家长说得太多,却并未督促孩子去执行,家长的理由则是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去督促执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养成不遵守时间的习惯。

还有的家长习惯用命令的形式,让孩子执行自己的要求,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并考虑到孩子仍小,需要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应当坚持贯彻自己的要求,不能让孩子认为模棱两可,这样对孩子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长此以往,孩子会渐渐失去对家长的尊敬。

2.要沟通,不要唠叨

唠叨是一种单向的情感发泄,沟通则是一种双向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许多家长并不注意与孩子沟通,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很忙,难得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大多数的家长只是居高临下,端着大人的架子唠叨个没完。其实,许多孩子在这种唠叨下是很痛苦的,家长越是常常唠叨个不停,越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有时虽然表面不说,可是心里却烦透了,尤其是家长希望通过唠叨,纠正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的话,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

有的家长希望让孩子做事,但又担心孩子的能力,于是唠唠叨叨地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这样孩子的内心也是非常反感的,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再干活。其实,在孩子学习做事的时候,家长要少给孩子指导,而应该让孩子有自己思考、寻找对策的机会。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则使孩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而感到自己像木偶一样。有的时候,孩子因为没有经验,可能干得并不好,但这却可以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和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好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并不需要用语言,尤其是不需要没完没了的唠叨。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家长用很少的话来教育孩子,反而会促使孩子自己思考、自我负责,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已经萌生。这个时候做家长的,尤其应注意不要多唠叨。要把对孩子的关心和期望,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家长的默默关心,反而会使孩子倍加感动,激发起自立自强的决心。给了孩子信任和自尊,这样的教育要比唠叨好。有时,家长的沉默,反而会平添一份威严,使孩子不敢任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越是唠唠叨叨的家长,其孩子往往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而且家长往往是丧失了权威性的。要知道孩子的这些任性是家长教会的,是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造成的,而不是天生不好管教。

另外,家长的唠叨还会损害孩子的自主性。一个经常被家长叮嘱着做这做那的孩子,做事时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只会遵循家长的指示去做,这样一来把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应该负责的事,看成是为家长做的,因此责任心和自主性也丧失了。

家长不唠叨,并不是不与孩子沟通,应该明白,沟通的基础是理解和相互尊重。但是,在我们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是非常大的,家长要知道自己与孩子在价值观上的差距,并努力弥补这个差距,家长首先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地听取孩子的心声,如果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就明确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并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使家长与孩子的心贴得更近。自己的价值观可能与孩子存在较大的差异,既然自己已不能改变,那么应该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持有自己的价值观,与孩子和平共处,并使其适应这个社会。

3.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1)关心: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但不能干涉、控制和占有,有的家长把对孩子的爱认为就是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怀里,常常把干涉、控制和占有视为关心。真正的关心是从孩子的个性、需要、兴趣、快乐和成长出发,并给孩子发展的空间,不要事事对孩子进行指导和管教。

(2)理解: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最了解孩子,实际上,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很肤浅的。一个对孩子有深层次了解的家长,能理解孩子的困惑,并给予孩子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3)尊重:能够尊重孩子的想法、意愿和情感,而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有事与孩子商量,而不是独断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