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情商培养
10523300000004

第4章 生活中包办一切

1.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没有自我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吃、穿,甚至房间的卫生也是由家长来打扫的。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是我生的,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是我供给的,就得听从我的安排,在家长的安排下,孩子的自我意识丧失了,自由不存在了,怨不得有的孩子苦恼地说:“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看似家庭中的‘小太阳’,家长成天围着我们转,其实我们得无条件地服从家长的意志,围着家长转。”家长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办事,把孩子变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其结果会导致孩子身心的畸形发展。学习成绩对孩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孩子独立完善的人格在此时却没有得到确立。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烦,妈妈的眼睛就好像长在我身上,我刚想吃个蒜,眼睛往那里一看,妈妈就把蒜递过来了,我一点自我也没有。有时,我都不知道我自己是谁,一个失去独立和自由的人是很痛苦的,我现在很矛盾,我一方面痛恨我没有能力,痛恨父母对我的帮助,另一方面我又离不开他们,真的很痛苦。”

有的家长甚至到学校帮助孩子去打扫卫生。这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家长的这些行为,使得一部分孩子非常不愿意打扫卫生。其实,这样的人长大后到了工作单位,也不会受到欢迎的,家长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小学生守则》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也许父母觉得孩子的那点儿事是举手之劳,当孩子要求时就不自觉地帮他做了。为什么父母就不能深入思考一下《小学生守则》中为什么要列出这一条呢?难道是多余的吗?不要让孩子在你的娇纵中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的心理。

2.家长给孩子的爱太多、太久——使孩子一生

碌碌无为

许多孩子长大了,可是家长的爱却在延伸,家长还在为自己已经上初中的孩子准备书包,送他们上学,接他们放学,帮助他们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哪门功课需要补习,以及一切的一切。此外,家长们对孩子的担心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成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如在孩子小时担心他摔倒、跌破头、摔断骨头,担心他生病、营养不良;上学了,又担心孩子在上学路上出问题,担心在学校受欺侮,担心他的学习成绩下降等。这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从小到大,随着爱的延伸,总想把孩子与所有的危险事物隔离开来,一直在不断地给孩子的成长设置障碍,防止孩子遭遇某种不测,甚至不希望孩子承受各种压力。

在这种爱的保护下,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以下的影响:

(1)它让孩子学会了害怕,学会了胆小怕事:孩子的胆小和害怕是学习而来的。当孩子跌倒时,家长的紧张、自责、害怕的表情,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的动作,都告诉孩子,跌倒是可怕的。“枪打出头鸟”、“坏人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千万别惹事”,家长的态度告诉孩子:“你的力量太小”、“你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孩子学会胆小怕事,遇事紧张、退缩,怕竞争、怕承担风险、怕被人议论,最终使孩子失去了可贵的勇敢进取、敢担风险的精神,而使人生碌碌无为,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2)泯灭了孩子的探究之心:孩子对于未知的世界十分好奇,什么都想去探个究竟,特别是对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更是如此。可是,有一些家长用紧张的口气,禁止孩子接触外界,孩子一旦接触到一些事物,他们就惊恐万分,这会使孩子也对陌生的、新奇的事物产生恐慌感,从而阻止了孩子探索未知的积极性。

(3)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在家长的包办代替下,孩子上学、放学有父母接送,做饭、洗衣服由父母来承担,回家后就不准再出去等。什么都不干,哪儿也不去,虽然孩子的安全得到了更多保证,但孩子由于没有了独立锻炼的机会,没有了经受挫折磨炼的机会,结果就造成了孩子不敢面对困难,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敢独立承担责任。

然而,现代社会复杂多变,节奏飞快,充满竞争,这样的社会需要敢于挑战困难、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冒风险、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社会成员。父母为孩子的安全担心、忧虑,进而做出不适当的反应,这种爱就成了孩子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障碍。

一个初三男孩,妈妈在单位里是个女强人,非常能干,在家里也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她为自己的儿子设计好了一切,要他按照自己的蓝图一步步地去做,而从来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在她的心目中,孩子还小,根本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前途,因此应该由大人来帮他规划一下。妈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希望孩子一切行动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这样,孩子时常感到在生活中一点也不能体现自己的意志,所以他感到活得很累,非常压抑。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但他又畏惧母亲的权威,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他缺乏自信心和主动进取精神,只求能考个好分数,让妈妈满意。

评价:父母能干,帮助孩子安排生活、学习,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扼杀了孩子自己的能力,不仅使其感到痛苦,而且影响成长,这样就容易使孩子造成心理缺陷。

3.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将最终

导致孩子无能

有的家长非常能干,把孩子的事情一手包了,并为此而暗自得意。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却很可能是无能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在家长的保护下,什么都不能干,结果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其实,聪明的家长应该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去干、去尝试,即使他做得远不如家长好,或者他计划的事情远不如家长周全,但如果家长不让他去做、去尝试,他永远不会发展出这些能力。这样做的结果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和判断的权利。那么,一旦孩子长大后,发现往日的规范限制了他的自由,误导了他的判断,或者由于他的刻板、拘谨,使他遭到自己所喜爱的人的拒绝,或者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屡屡遭受挫折,他就会陷入痛苦、怀疑之中,甚至会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怨恨。到头来,还可能会责怪家长未能让他学会应付世事的能力。

一个有理性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羽翼渐丰,欲振翅而去,会感到欣喜,而非失落,或者会意识到这是一种必要的丧失,是孩子成长所需付出的代价。即使有一种失落感,也会悄悄地藏之于心底,而不是以痛苦和软弱的言辞,来影响孩子,将他们羁留在自己的身边。

让孩子自己设计自己的目标,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要以家长的能干,或积下的钱财,企图为孩子打点一切。要知道能力是不能继承的,它只能靠孩子自己去掌握。如果没有能力,纵然握有万贯家产,也会折腾光,或者用之于不恰当的地方。

许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而一个一天到晚待在家里,没有任何社会活动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孩子的。

专家提示: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

如果孩子得不到温暖,那么他们会认为生活是冷酷、乏味的,是不值得过的,因而会产生厌世的情绪或念头。

如果孩子受到过分的宠爱,会产生过度依赖性和自我中心主义,他们就会认为生活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一旦得不到这一点,就会产生严重的受挫感,或对周围人过分挑剔。

如果对孩子的管束过严,不给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那么他们会感到学习和生活是单调、无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