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终身学习,并把制定促进终身学习的政策提上议事日程。这首先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有的还为此获得了政治上的很大成功。
(1)美国的应对
美国终身学习潮流出现较早,政府在1976年就颁布了《终身学习法》,并在联邦教育部设立“终身教育局”。1991年4月,美国政府提出了“把美国变成人人学习的国家”和“把社区变成大课堂”的战略。从一上台就立志改革、“重塑美国”的前总统克林顿,决心对就业问题作出更大的投入,提供更多教育的机会。他不无自豪地宣称:“高等教育的大门将对所有人敞开。信息时代的知识和力量将不只为少数人所独享,而是为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图书馆和每一个儿童所共有。家长和儿童不但有时间工作,而且有时间一道阅读和玩耍。他们在餐桌上制定的计划将是买更好的房子、找更好的职业以及寻求某种读大学的机会。”1994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美国教育法案》,允诺为公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具体的实施举措有:补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内部教育、开放学校、社区学院、老年人教育、“无墙大学”等。新上台的布什总统,也宣称对教育“负有极大的责任”,要健全美国的学校教育,保证“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因此,布什总统为了加强教育和培训,一上台就首先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大幅度增加教育开支,增加对低收人家庭的教育补助,以公共资金支持低收人家庭的子女进入条件更好的私立学校。
(2)法国和英国的应对
欧洲各国的终身教育概念出现较早。有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法国在1971年就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继续教育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提供各种培训活动的资金,保证职工的培训;规定保证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只有经过培训才能获取经营农业的资格。1973年,法国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终身教育发展局”。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就规定了继续教育的职责。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中,提出了保证终身学习的机会、开放大学和终身教育的内容。布莱尔于1994年担任工党领导人以后,也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变化特点,推出了新的以培训解决失业和青年继续学习的政策。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由传统大工业转向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时候,由于产品具有多样化、短期性、灵活性的特点,经济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要求劳动力的重点侧重于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的高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为了适应这个战略性的转变,促进投资和就业的途径就是通过有效的培训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建立高科技知识含量的劳动力基地,以高质量的劳动力吸引投资、扩大就业。这也是克服长期形成的“依赖文化”的办法。这种新的福利政策,就是除了老、残、病人外,把重点放到培训青年失业者身上,使这些被排除在社会之外的人们能够重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1995年,布莱尔在工党年会上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教育是最好的经济政策”。通过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人的技能和素质,达到就业机会的平等,要比强调分配的平等更有积极意义。布莱尔担任英国首相后,实行的重大改革就是促使“不工作层”的人们回到社会。英国有5800万人口,其中有100万成年人从来没有工作过。为了使这些人回到社会劳动中来,英国从1991年就专门设立了“国家就业培训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就业培训计划和技能考核标准,实施小型企业培训和市场培训计划。近10年来,该委员会已经培训了10万以上的年轻人,传授了70多个领域的各种技术。1998年,工党政府增拨了119亿英镑用于技术培训。英国政府用福利改革节省下来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产业改造,造就了60万个工作机会。这一措施使依赖福利救济的人逐年减少,成为工党的一项政绩。
(3)德国的应对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1999年3月13—14日的《南德意志报》上发表了“老左派与新中派”的文章,指出了继续学习培训的有关政策和主张。他认为,过去旧式的福利国家,是“从就业人员向正在成长的一代和老的一代的再分配”,忽视了机会的均等和个人自由。为了增加工作岗位和培训名额,正确的道路是实行一种促进人们的创造性和能力的社会政策,而不是事后的再分配。另一方面,与接受和支持培训并行的是本人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这就是“积极的”福利政策。过去那种以终身就业的福利政策,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技术社会中已被逐渐淘汰。人们在中断就业生活时,可以进一步获得培训。
(4)中国的应对
中国政府在21世纪到来前夕,也注意到了终身学习潮流的到来,作出了应有的反应。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1996年8月,中共中央通知要求认真贯彻“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也指出对在职干部进行培训的重大任务:“为了做好党的工作,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各级党委都要从党的事业的大局来考虑干部的学习问题,合理安排好工作与学习的时间,保证中青年领导干部到党校进行脱产培训轮训。”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并明确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江泽民还指出了一般人才培训与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现阶段就业矛盾比较突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要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努力扩大就业门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再就业。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多种形式就业。”接着,中央又提出“要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鼓励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展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对青年人才的职业培训和继续学习,进行了大量的规划和引导。高等院校学历教育的扩大,继续教育机构的纷纷建立,向地方伸展的各种形式的办学方式,高校人才在社会上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在终身教育方面起到了基本的渠道作用。社会力量办学的自学考试事业的兴起,各种民办培训班的出现,也为终身学习和培训的潮流开辟了渠道。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城市的部分社区,成立了社区学院,向社会各种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