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
在当代社会,人们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具体地说,它划分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它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进行探究的学问。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共性来看,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认识。这个简要的定义可以概括近些年来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致认识。
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无法严格分割的知识整体。科学涵盖了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等于人类系统知识的全部;人文在历史上是个变异的概念,今日的人文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广义地说也涉及科学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全部领域。当今人们常说的“人文科学”则是指社会科学。这两个范畴互相交叉、互相叠加,共同构成了21世纪人才全面素质当中的一个方面。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界限常常是无法划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部位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比如,属于人文科学的历史学,就与其他科学结合产生出许多新的边缘科学。历史学与法学结合,出现了法律史学,法制史学;历史学与经济学结合,出现了经济史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结合,出现了社会史学,等等。文化学与其他科学结合,也产生了众多的边缘科学,如文化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经济学、政治文化学、法律文化学、教育文化学、新闻文化学等。
广义的“人文”即社会科学。广义的“人文”是与“天文”即自然现象相对应的人与社会事务方面的学问。所谓“人文精神”,其含义及其理解就比较复杂,它渉及人们思维和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从目前国内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类课程来看,其内容已涉及文、史、哲、经、艺术、管理等方面。
狭义的“人文”通常只包括传统的语言、历史、哲学等方面。可见,人文与社科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交叉,两者都不能完全包容对方。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这个提法,显然采取的是狭义的“人文”概念。高悬于清华大学大礼堂的“人文日新”的匾额,其含义则是广义的“人文”概念,是指人们广泛应用的“文科”这个概念。
从总体来看,人文社会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其一级学科包括哲学、历史学、文艺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军事学、新闻传播学、宗教学、语言学、情报与文献学、体育科学、心理学等。以上每一个主干学科,还可以划分出作为专业的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又可以再划分为研究方向性质的三级学科。
(2)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范畴。但是,人文社会科学又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许多特殊性。只有认识这些特殊性,才能懂得人文社会科学的真正意义。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阶级性。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属于社会科学的部分,都具有阶级性;属于人文科学的部分,除了语言、逻辑、考古等分支学科之外,一般也都具有阶级性。某种人文社会科学,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之下,不可能都使统治阶级满意。列宁说过:“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所以,在社会科学领域,要寻求所谓的“普世”的东西,无异于缘木求鱼。在人文科学领域,只有那些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没有直接联系的极少数学科才能具有“普世”的性质,如语言、逻辑等,其他的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其次,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由于各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一般地说,人文社会科学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应该尊重这种民族性。应该提倡各个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反对任何国家以霸权主义的手段把某种价值观强加于他国。
第三,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人文社会科学在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同时,人文社会科学也会带有每一个时代的具体特点和局限性。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和分析,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评价。
第四,参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是具体的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处境和经历,都具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和习惯,他们得出的结论往往千差万别,各执一端,很容易带有差错性或片面性。因此,社会科学需要百家争鸣,文学艺术需要百花齐放。
第五,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不可试验的特点。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了寻找事物的规律,可以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条件,观察试验的结果。而人文社会科学是不允许以整个社会为实验室进行重大试验的。
(3)人文社会科学修养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在建国之后,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迫于经济发展的压力,侧重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建设。这就形成了一种片面性。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的口号。虽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文社会科学也很落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入,但人们往往忽视这种人文社会科学的落后,把它看做软性的任务,不予足够的重视。所以,许多人才在这个方面的修养,存在着一定的弱点和空白,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有利于纠正重理轻文、文化品位偏低的弊端。理工科的高才生不应该是文化修养的低能儿。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有利于提高人才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有利于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不仅要拓宽专业口径,而且要拓宽所有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成分,世界各大学都在加强人文社科教育。我们应当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
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还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学习和借鉴一切文学艺术遗产的问题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有无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呈现明显的差别。这个差别表现为:文明与粗野之分;质量的粗细之分;水平的高低之分;创作和工作的效率快慢之分。为了提高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注意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应该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留下知识的缺陷和弱点。这样的缺陷和弱点会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成为人才成长的制约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学习,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格调、情感、价值取向水平,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促进自己成才。
有些党政领导干部自己觉得大权在手,搞点政绩工程不是难事。但是由于缺少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起码知识,不能全面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往往事与愿违,干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蠢事来。
从1997年开始,舟山市为了进行“旧城改造”,大面积拆毁了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定海城关的传统历史街区,毁坏了一些具有舟山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居老宅。此事引起当地民众和许多新闻传媒的强烈反应,并引发了一场“民告官”的著名官司。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在城市建设中拆毁古城墙的事件也很典型。据有关资料反映,该市樊城区唯一保存的一段古城墙位于汉江二桥樊城桥头东侧,长58米,宽11米,高4米,建于宋明时期,是樊城最珍贵的文化遗存之一。在当地某些干部看来,这段城墙影响了汉江大道以及房地产的开发。1999年11月11日夜,这段城墙被有关人员用推土机铲平。千年古城墙就这样惨遭摧毁,专家称此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不久,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毁坏文物的情况,批评了当地干部决策的愚昧无知。襄樊市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楚寅观后大发脾气。这位给人感觉“像一位学者”的孙楚寅,为了文过饰非,在他的活动下,中央某大报不久就受托发表了一篇报道,称襄樊市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其中孙楚寅在报纸上侃侃而谈,只有成绩,没有过错。后来,在查办孙楚寅团伙腐败案件的时候,才把这件破坏文物的事情彻底曝光。这位决策者的愚昧无知和颠倒黑白的行为真是丑恶之极!一个貌似“学者”的书记竟然没有起码的文化修养,作出错误决策不仅不检讨,反而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真是丑上加丑。这个教训十分深刻。
看来,一个决策者是否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不但是个人文化修养问题,而且还涉及一些重大决策的是非问题。如果不懂得社会科学,那就只能陷入到一种愚昧无知的状态,应该以此为耻。
(4)世界教育的潮流要求人才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世界教育潮流趋向综合的态势,各专业向人文社科方面拓宽,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当代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趋势日益增强。
自然科学的进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马克思曾经高度赞扬了19世纪铁路的出现为工人阶级的联合创造了条件,远程送电的技术为消灭城乡差别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的任何进展必然带来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紧密化。今天,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引发了传播媒体的革命,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加剧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紧密化。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正在激增,由1998年的210万户增加到目前的13000万户。这种趋势必然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不可估量的机遇和冲击。
当前引入注目的互联网使计算机从科学技术人员的手中解放出来,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反馈性,把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单向传播媒体甩到时代的后面去了,这无疑对渴望思想感情和信息交流的青年大学生产生了空前的吸引力。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所有参与信息交往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为人们深入系统地探讨问题提供了条件。互联网的虚拟化环境,使进入其中交流的人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超脱,许多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局限性被超越,人们的拘束、负担、经济条件、个人外貌都不见了,只剩下了自己的品德修养。互联网的系统性运作机制不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把地球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同时也为人们实现各种生活和职业的模拟实践和体验提供了条件。总之,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解放。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每一次较大的进步,都会带来人们思想和生活的双重效应。电脑代替人的部分智能,人脑得到部分解放,但同时带来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轻视。多媒体、计算机与互联网结合,虚拟环境的具备,扩大了人们交流的自由度,但同时引起对人际真挚感情和道德责任的忽视。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对信息鉴别的困难和人与人直接交流的轻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要求提高了,唯物史观、辩证思维等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加重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更加突出了。否则,就会在新型的社会技术环境中丧失辨别能力,道德失范,迷失方向。许多“网虫”在网上的不良表现和网络交流造成的官司,就是证明。这反映了自然科学在发展中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呼唤。
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在新的知识环境之中,如果不能自觉地提高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水平和最新态势的了解,也就不能成为具有时代感的学问,不能融入现代文化的主流,最终会被青年一代抛到冷落的角落。这就是文科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新技术常识的必要性。
许多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学科,如媒体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新闻传播学、网络广告学、网络伦理学、网络传播政治经济学等,都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汇流于一体。这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科学与人文交汇结合的需求。
在这样的形势下,21世纪的人才应该纠正重理轻文的思想,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今天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牢记列宁的名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