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孙子兵法叫我们灵活点
10519500000032

第32章 巧借名人效应

“原文”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大意”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像在万丈悬涯决开山间的积水,所向披靡,这就是“形”。

孙子主张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创造利用有利的态势,使实力得到有效发挥的作战办法。他认为作战的胜负,实力是基础。但要使实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必须通过合理的部署,造成有利的态势。这种态势要险峻,节奏要短促,如“激水之疾,至于漂石”,“势如弩,节如发机”。有了这种态势,军队可以变怯为勇,变弱为强。而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势”的形成则主要是靠广告,尤其是用明星作广告,其所形成的“势”更为强大。

借名人效应来宣传企业是当今商战的共识,特别是对一些处于经营困境的企业,效果更佳。

几年前,在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格调高雅的餐厅。店老板察觉到每星期二生意总是格外冷清,门可罗雀。

又到了一个星期二,店里照样是客人寥寥无几。店老板闲来无事,随便翻阅起了当地的电话号簿。他发现当地竟有一名叫约翰·韦恩的人,与美国当时的大明星同名同姓,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的心为之一动。他立即打电话给这位约翰·韦恩说,他的名字是在电话号码簿中随便抽样选出来的,他可以免费获得该餐厅的双份晚餐,时间是下星期二晚上8点,欢迎他偕夫人一起来。约翰·韦恩欣然应邀。

第二天,这家餐厅门口贴出了一幅巨型海报,上面写着“欢迎约翰·韦恩下星期二光临本餐厅”,这张海报引起了当地居民的骚动和瞩目。

到了星期二,来客大增,创下了该餐厅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尤其是那个晚上,6点钟还不到就有人在等着被安排座位,7点钟队伍已排到大门外,8点钟店内已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一睹约翰·韦恩这位巨星的风采。

过一会儿,店里的扩音器广播到:“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约翰·韦恩光临本店,让我们一起欢迎他和他的夫人。”

霎时,餐厅里鸦雀无声,众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大门口,谁知那儿竟站着一位典型的肯塔基州老农民,身旁站着一位同他一样不起眼的夫人。原来这位矮小的仁兄就是约翰。

店老板非常“尴尬、惶恐”,“后悔”这个安排太荒谬、离谱,但就在这时,人们顿时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在寂静了一刻之后,突然爆发出掌声和欢笑声,客人们簇拥着约翰夫妇上座,并要求与他们合影留念。

从此以后,店老板又继续从电话号码簿上寻找一些与名人同名的人,请他们星期二来晚餐,并出示海报,普告乡亲。于是,“猜猜谁来晚餐”,“将是什么人来晚餐”的话题,为生意清淡的星期二带来了高潮。

在英国的伦敦,有一家小型的珠宝店,开张伊始店老板就扬言,要获得令同行们刮目相看的经营业绩。然而,四年过去后,这家珠宝店却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同行们都讥讽店老板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店老板真是走投无路,冥思苦想着改善困境的对策。

机会终于来了。1985年,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要举行婚礼,一时成为轰动英国以至全世界的新闻。黛安娜王妃容貌绝伦、仪态超群,令绝大多数英国人为之仰慕、倾倒,她甚至成了众多青年人崇敬的偶像。店老板想,如果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公众对王子王妃婚礼盛典的专注心理,导演一出虚假而又逼真的广告剧,必定能使自己的珠宝店摆脱困境,大发其财。

于是,他四处搜寻长得像黛安娜王妃的年轻女子。历经艰苦,终于被他找到了一个相貌酷似黛安娜的时装模特。他重金聘用这个模特,对她从服饰、发型到神态、气质都做了煞费苦心的模仿训练。待到看不出破绽之后,店老板便向电视台记者发出了暗示:明晚将有英国最著名的嘉宾光临自己的珠宝店,采访这条新闻的条件是电视片中不得加入解说词。

第二天晚上,这家珠宝店灯火辉煌,店老板衣冠一新,神采奕奕地站在店门口,像是要恭候要人光临。此举顿时吸引得许多过往行人驻足观望。不一会儿,一辆豪华的轿车缓缓地驰到了门口,车一停下来,店老板便立即走上前去彬彬有礼地打开了门。那位相貌酷似黛安娜王妃的模特从容地从车上走下来,嫣然一笑,还向聚拢来的行人点头致意。有人喊了一声:“看,黛安娜王妃。”众人真的以为是黛安娜王妃来了,不及辨别便蜂拥而上,争相一睹黛安娜王妃的风采,挤到前头的青少年还为吻上了“黛安娜王妃的手”而得意非常。电视台的记者不敢怠慢,急忙打开录像机频频摇动,警察怕影响“王妃”的活动,急忙过来维持秩序。

店老板此时更是从容不迫,先是感谢“王妃”的光临,随后笑容可掬地引她参观,店员们按老板的吩咐,相继介绍项链、耳环、钻石等名贵饰品,“黛安娜王妃”则面露欣喜,边挑边称赞。

第二天,电视台播放了这出以假乱真的新闻录像,因受老板的关照,被蒙在鼓里的记者,把它拍成了“默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和一句解说词。屏幕上出现的只是热烈非常的场面和珠宝店的店客。这一下震动了伦敦全城,人们纷纷传播这个重要的新闻,原来不知道这家珠宝店的人们不住地打听这家珠宝店的地址,都想在黛安娜王妃来过的珠宝店里买一件首饰当作礼品送人。青年人,黛安娜迷们爱屋及乌,络绎不绝地跑来抢购“黛安娜”所喜爱的各种首饰。原来生意清淡、门可罗雀的小珠宝店,顿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叫老板和店员们应接不暇。短短的一个星期,这家珠宝店就获利10万英镑,超过开业4年来的总和。

这则消息传到白金汉宫,惊动了皇家贵族,皇家发言人立即郑重地发表声明:“经查日程安排,王妃没有去过那家珠宝店。”要求法院判处那家珠宝店的老板犯了诈骗罪。发了大财的珠宝店老板却振振有词地说:“电视片中没有一句话,我也没有说嘉宾是黛安娜,这在法律上不能构成犯罪,至于围观的公众‘想当然’地把她当成王妃,我是无法阻止的。”

珠宝店老板利用假王妃,大肆制造社会新闻,使得伦敦全城沸沸扬扬,珠宝店也因此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此举假借了权威效应,珠宝店老板深知黛安娜王妃在英国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故请来一位模特扮演成王妃,光顾他的珠宝店,又巧妙地通过电视台加以宣传,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珠宝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来众多的顾客,实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扩大了销售。这种手段,从道德上说,有愚弄公众之嫌,不宜提倡,但是,若能正确地在商业活动中利用权威效能,则是商战制胜的不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