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必须解决的11个难点
10518600000017

第17章 恃才才能傲世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凡是卓尔不群的人,一般都具有绝世的才华,还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学识和深邃的见解,才能有资本向社会发出挑战,也才可能有机会向社会证明自己行动的正确性。相反,学识不精,自己的思想见解不深,是极易被强大的世俗所击垮的。因此,只有不断修炼自身的素质,才能在强大的世俗面前取得主动权。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在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中,他曾经大显身手,先后游说燕、齐、赵、韩、魏和楚诸国,联合起来以御强秦。在东方各国合纵的强大声势下,秦国曾一度被迫归还了侵占韩、魏的部分土地,并取消帝号,史称“六国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司马迁在写完苏秦的事迹后,亦称颂:“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纵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其实,苏秦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杰出外交家和著名谋士,年轻时曾经有过一以秦之强,不敌六国之纵合,苏秦有过人之智也。

段坎坷磨难。据史载,苏秦师从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年,由于苏秦所学纵横之家,术不精,游说无成,不为人君所用,回到家里穷困潦倒,受到全家人的讥讽挖苦,当时他的心绪是可想而知的!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而沉沦下去。史载:“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他还总结了过去读书失败、不得法的经验教训。终于,苏秦成为了纵横大家,口似悬河,才华横溢,为后来游说各国国君,称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的事业奠定了基础。苏秦最终通过自己的才华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也征服了各国国君。

苏秦是幸运的,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征服了当时的社会。但并不是每一个才华盖世的人的思想都能被世人所接受,相反,其才华可能会给自己引来灾难。苏格拉底道德高尚,不管是对陈旧的还是先进的观点,他都能够勇敢地包容,兼收并蓄。他不仅反对暴君,同时也反对暴民行为。在阿格琉斯战斗后,指挥战斗的海军军官们因为没有捞救出死亡士兵的尸体而受到了军事审判,只有苏格拉底独自站出来为他们辩护。失去了亲人的人们因此而愤愤不平,结果议会开除了苏格拉底。接着,苏格拉底开始献身于教育事业。他走上街头,下到作坊,拜访学校。有段时期他曾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苏格拉底努力使人们放弃形而上学自然观,因这种观念一度使得人们陷入怀疑而无法摆脱的境地之中。“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苏格拉底希望人们看到生命的深层价值。即使人们都去向上帝献媚时,苏格拉底也坚决认为道德应该是作为独立的行为准则来指引人们达到幸福。苏格拉底开始着手进行他的教育事业,到处讲学授业。一些智者和求学者跟随着苏格拉底。阿瑞斯提浦斯捐助了一大笔钱给苏格拉底,但立即被他婉言谢绝了。苏格拉底授课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给人们传播智慧。

他说,只有看到人们因他的努力而从中获益,才是他最乐意得到的报酬。苏格拉底不阐释书本内容,仅仅是讨论它们。他说:“书本既不能提出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因而它们不能教育人们。我们从书本中只能学到早已明白了的东西。”他努力把复杂事物还原为最初状态,并且自然而然地把这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苏格拉底相信美德的整体性,反对把它当作一种独立意识。他认为唯一有价值的哲学是能教导人们道德责任和宗教希望的哲学。他憎恨一切不公正的、荒唐的事情,并且从不放弃任何揭露它们的机会。他鄙视政府的能力,因为政府假装是所有人的代表。他认为只有真正的智者才适合于政府管理,而这种人才少之又少。在苏格拉底72岁时,法官传唤了他。控告者陈述了苏格拉底的如下罪状:苏格拉底是邪恶的传播者,他年轻时就道德败坏;他不但拒绝政府确立的榜样,而且还倡导新的信仰。因为这些罪状,苏格拉底受到了审讯并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免不了一死,但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重。高深的学识和见解,并不一定能为你争取到胜利,但一个傲视世俗社会的人必须具备绝世的才华才行,像苏秦、苏格拉底,虽曾被世俗所否定,但最终能靠真本事冲破世俗的套子,站在了人生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