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
10518400000024

第24章 结论

国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国有股东的特殊性,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探索一直是理论热点之一。而控制权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权力,其配置是否合理、权利是否对称,直接关系到国有控股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控制权配置角度理解国有控股公司的运行方式就成为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

经过一系列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通过对国有控股公司内部和外部控制权配置机制的考察分析,本书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国有控股公司的外部控制权配置缺陷主要表现在产品市场的行政性垄断、资本市场尤其是控制权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和声誉市场的缺失上。此外,公司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控制权配置格局中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目前的现实选择仍然是以大股东为主导的公司多边控制机制,其中政府作为制度提供者,其作用尤为重要。

(2)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权配置缺陷主要表现在国有股东的名义控制权和经理人的实际控制权两者的对立或合谋,没有达到均衡状态;董事会和监事会在这种权力斗争或勾结中没有发挥应有的制衡、监督作用,基本处于失效状态。因此,国有控股公司中控制权的优化配置集中体现在对于中小股东的保护上。

(3)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按照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优化配置原则,通过在国有控股公司产品市场中引入适度竞争、资本市场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后股改时期的股权结构调整、声誉市场的建立健全等,多管齐下来完善国有控股公司的外部控制权机制;通过明确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的独立性,明确经理人员掌握的实际控制权,强化国有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等,使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权得到优化配置,力争达到控制权可控、可变、可制衡的效果。

虽然本书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配置问题作了粗浅的研究,得到上述研究结论,并在探寻结论的同时获得诸多收获和启发,甚至在某些方面获得自以为可圈可点的创新观点。但是,笔者在获得答案的同时却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笔者看来才是本书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对笔者今后的研究还是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这一理论课题而言。

首先,对于控制权的界定,本书中更多的是从经济学角度入手,将其看做一系列权利束的耦合。虽然也借鉴了法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控制权的法律意义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寻其法律意义后面隐藏的经济理论价值。

其次,对于国有大股东的政府官员性质,以及国有控股公司经理人的“内部人控制”,笔者并未一概加以否定。这虽然符合观察到的经济现实,但是,二者也是造成国有控股公司低效率和中小股东权益被侵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其的监督制衡变得非常重要,而具体的措施方面还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

再次,在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公司控制权市场究竟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多大作用,还需要更多实证数据的支持和深入的数理分析。本书的分析主要借助间接资料,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值得怀疑,加之笔者对数学这一工具运用的熟练程度有限,因而获得的结论也是粗糙的。虽然我们不能简单追求公式推导过程的完美而忽视其本身的经济学意义,但是,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和有效利用仍是必须的。

最后,本书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的研究,虽然参照了美、日、俄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是,限于篇幅,并没有详细介绍和综合比较,这也可以成为本书以后进行充实和完善的主要方面。不管怎样,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都是认识问题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不容忽视。

由此看来,本书力求在明确研究对象后,限于清晰的研究范畴对国有控股公司的控制权配置问题进行专业的、经济学意义上的规范和实证分析。这是深入研究问题的前提,但也造成分析视野过于狭窄这一局限性。当然,这也给笔者留下了继续探讨和研究的空间,也将成为笔者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点滴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