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研究
10510900000002

第2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高新技术园区存在差距

二战以后,世界掀起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1951年,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工业企业直接联姻的先河,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硅谷。仅仅经过几年的发展,硅谷就成为美国最大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摇篮和中心,大大降低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周期和成本,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之后,世界各国群起效仿,创建了一批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园区。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经建立各类高新技术园区1000多个,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80%以上,仅美国就有398个,欧盟有229个,日本兴建了104个(熊正德等,2002)。

顺应世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潮流,我国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1984年开始酝酿,从1985年在深圳创办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开始,全国各地相继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各级各类高新技术园区150多个,还建立了100多个创业服务中心。20多年的发展证明,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无论从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建设质量方面,与国际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以第六届世界科技工业园大会提出的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三大标准来考核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即使我国最具规模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也存在着政策、人才、资金、环境、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吴丹等,2003)。因此,如何把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越硅谷等比较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创业机制对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是依靠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产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国家竞争优势、改变国家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对比以及传统产业的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尽管影响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复杂的,而创业机制对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影响或制约是比较明显的。

邓金堂(2003)认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与制度安排。王雨生(2003)在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10大类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后发现制度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制度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第一位是国家科技管理制度,其次是产权制度、激励制度、企业制度、专利制度、市场制度。市场因素重要性依次排序是市场需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政策因素重要性依次排序是鼓励创新与技术进步政策、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人才引进与任用政策。吴敬链(1999)认为,如果我们热心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就首先应当热心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强大动力。

(3)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研究的兴起

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为什么有的高新技术园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有的高新技术园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结世界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经验,萨克森宁(A。Saxenian,1999)发现,一些高新技术园区特别是硅谷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主要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征: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人才、比较密集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支撑;有利于创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成功的风险投资为园区内企业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金融环境;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与集聚优势的形成;园区内衍生小企业的能力强;特有的园区创新网络系统,主要是网络系统内部的分散化、网络系统的本地化以及开放性。盖文启等(1999)通过对硅谷现象的探析,将硅谷文化和制度环境视为硅谷成功的关键,认为,是硅谷那种特有的氛围创造了硅谷的奇迹。高新技术园区的硬件环境不是区域创新的充分条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更依赖于区域软环境的营造,即创造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健全的法律服务体系等。李新春等(2004)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高新技术集群的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创新小生态”和集体学习机制,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度政策因素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卡斯特尔和霍尔(1998)认为,硅谷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9个方面:工作居于中心地位;就业人口把工作看成创业的机会;企业家精神是硅谷文化的基本特征;进取性的竞争既在个人之间又在公司之间;我行我素的极端个人主义;文化的基础是地区富裕;持久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企业文化的出现;通过消费等手段减轻压力。毛蕴诗(2002)认为,硅谷不仅是高新技术园区,而是一种系统和机制。可见,国内外学者已经通过对硅谷的研究开始探究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环境问题。与国际上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相比,我国的高新技术园区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些内在的机制,最终影响到高新技术园区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开展。

从目前查阅的国内外有关资料来看,创业机制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由于过去对创业进行研究的学者往往分属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商业伦理学、法学以及公共政策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所以,对有关的创业问题的研究往往是他们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过程中的副产品。在我国,创业机制研究尚处于引进和借鉴阶段。一些学者在借鉴国外创业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一些有关创业及其机制的书籍和论文,介绍国外的创业理论、国外高技术产业的创业与创新机制、新创企业管理以及对国内成功的创业现象和行为进行描述,也有一些学者对创业机制理论的架构与形成进行探讨,但对于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与演进的机理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论著比较少见。因此,本书拟对此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1.1.2 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在系统评述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充实和发展了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与演进的相关理论,对于推进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动因的研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对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推动创业机制形成的创业利益等4个因素,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提出了创业机制形成的两个理论条件,这有利于我们揭示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的驱动因素和必要条件,便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创业机制形成和演进的基本规律。同时,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具有演进性的特点,对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演进过程与方式的研究,分析了人为设计和自发演进的关系,为政府推进创业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应用制度经济学的思想,从创业利益入手,结合创业管理理论,对创业机制演进过程和规律进行研究,并得到了有价值的结论,对制度演化理论在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中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究高新技术园区的创业机制是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需要。在现实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园区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园区相比,其发展环境和整体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世界上成熟的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理论和经验不能直接指导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实践,政府如何保持高新技术园区的活力和快速发展?因此,政府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指导。本书在构建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与演进体系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研究了政府在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演化中的作用,为政府构建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2)实践价值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急剧转变的时期,高新技术园区的创建和发展的时间不长,特别是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创建和发展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尽管世界各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模式千差万别,但是,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毕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才有可能使高新技术园区获得竞争优势和持久发展。因此,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指导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实践。本书提出的对构建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主要对策,为我国政府构建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提供了思路。

本研究较多地引用了各国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业机制形成的做法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这些实证资料和结果可以作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调整政策时的参考依据,以便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形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