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9月10日,一个让所有老师激动而自豪的日子。而我,习惯在凌晨零点,开始迎接我那些调皮可爱的学生们。“老师,您睡了吗?已经到教师节了,祝您节日快乐!”“老师,起床了,我给您送祝福来了。”“老师……”,“老师……”没有责怪,只有理解;没有不满,只有骄傲。这些祝福里有那个熟悉的孩子,这些祝福里更有许多相似的孩子。那个孩子让我记忆尤深,他创造了我教育生涯中的许多第一次,他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的爱与责任。
第一次心灵接触,从跑步开始
“报告老师,小文不肯值日,他说他是来学校读书的,不是来扫地的。”听着卫生委员的报告,我心中不禁打了个问号:怎样的一个孩子,九年的教育竟没养成值日的习惯?我来到教室,轻声地把他叫到走廊上,询问他不肯值日的理由。他不语,只是倔强地把头别向一边。我开始给他讲解学生应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学生需养成的责任感……十几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一声不吭。教室里的同学慢慢少了,他也产生了想回家的念头,趁此机会我对他说:“你告诉老师为什么不肯值日,就可以回家了。”“哼!”一声不屑从他鼻子里轻轻地喷出,他转身想走开。“你去哪?你还没有回答我。”“反正不是回家。”他头也不回地丢下这句话就向另一座教学楼走去。
面对身材高大、壮实的他,我拽不住也拦不了,怎么办?跟着吧!于是,从教学A楼到B楼,从教学楼四楼到五楼,小碎步跑的我跟着健步如飞的他,就这样持续到了六点。半个小时的小跑早让我的高跟鞋不堪重负,忽然,我惊喜地看到他竟拐回了教室。当我冲到教室时,他正在喝水。见我进来,他又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开始在教室内外兜圈。我知道,如果今天不能让这个孩子从内心接受我,那么我今后的教育就根本无法从本质上使他改变。我心一横,三两下就把鞋脱了紧跟上去。六点的校园安静而祥和,但四楼的学生们竟可看见一个赤脚的老师正努力地跟在一个小跑着的学生的身后。六点半左右,他终于累了,再次回到教室,开始喝水。在他身旁的我努力地调整呼吸,等待他随时可能的再次开跑。“对不起,老师。”拿着水瓶遮掩的他轻轻地吐出了这样一句话。那一刻,傍晚的阳光暖得我鼻子都酸了。
第一次十公里家访,被拒门外
小文开始自觉承担值日工作了,而我却慢慢发现,这孩子的衣服似乎总是邋里邋遢的,每天最晚到课室的也是他。怎么回事?我决定去他家里看看。与他家人约好了晚上八点见面,问明地址后才发现原来他的家离学校近十公里。“一个女孩子,晚上八九点去那么远的农村小巷,不太安全。”同事的话让我有些犹豫,但小文倔强的眼神却又在我的心头摇晃。我鼓起勇气,开始出发。
小文的家是一间普通的平房,灯亮着,我开始叫门。“小文,老师来家访了,小文……”屋里的灯亮着,但门始终没有开。倒是隔壁的房子里探出了一个小脑袋,“老师,您来家访啊?我是他表哥,您过来坐。”哦,原来是我隔壁班的一个学生,从他的口中,我听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小文的爸爸因犯罪被抓了,不久妈妈也改嫁了。小文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经营着一家小吃店,起早贪黑地赚些钱供小文读书。但小文的生活却缺少了照顾,衣服自己洗,饭菜自己做,有时奶奶忘了,他就连中午的伙食费都没有。带着沉重的心,我离开了,身后伴着的,是小文房里透出的灯光,小文的家人始终没有出现。
第二天,我把小文叫到了教室一旁,轻轻地对他说:“从明天开始,老师每天六点打你家电话叫你起床;你的衣服破了,或者穿不了,老师可以帮你改;你身体不舒服,或者没钱吃饭,都可以来找我。”那一刻,我竟看到这个倔强的男孩子眼中晶莹的泪。
第一次感动落泪,是浓浓的爱
依然是这个孩子,有天却失踪了。没想到在国庆假期的第三天夜晚,我会抱着全班学生的通讯录一个一个地打电话。不争气的泪一点一点地滴在了电话机上,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会偷了家里的存折去上网,整整消失了三天三夜。其他学生安慰我,让我不要着急;班干部组织同学帮忙去各网吧找人。夜幕里,我们就这样在陈村的网吧一间一间地苦苦搜寻。当找到他的时候,三天三夜无休息地上网让他虚弱到了极点。又急又怒的我真想伸手给他一巴掌,但我伸出的手却紧紧地将他搀扶起来。尽管我尚未成为一名母亲,但在那一刹那,澎湃的母爱却溢满我的心。久久,我的耳边传来了浓浓的鼻音:“老师,对不起!”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毕业班,这也是我作为班主任的“第一堂课”。还记得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过:“我们所做的,都是必须要做的。我们感受了学生太多的爱,我们只有用更多的爱去回报我们的学生!”我爱我的学生,不仅用我的行动,更用我无悔的青春。在这平凡而又神圣的教育殿堂,我愿做一个人梯,让学生踩着我的双肩向上攀登;我愿做一块路基,为学生的成功之路铺设桥梁!让那美好的日子就在这分分秒秒的诲人不倦里流淌;让那如诗的青春就在这年年月月的教书育人中永恒。
点评:责任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的。爱心是责任感的源泉,也许教育方法有千种万种,但其内核都应该是爱。
(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