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娜
小品演员郭冬临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冲动是魔鬼。”诚然,冲动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冲动会产生无可挽回的后果,冲动的怒火甚至会毁灭一切。
职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而且自控能力不强,他们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冲动,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这天上语文课,因为才开始上课,教室有些吵闹。语文老师提醒了同学们几次,但都不怎么奏效,部分学生还在小声说话。老师看到小吴正转身跟后面的学生说笑,便点名提醒了他。小吴安静下来没多久,后面的人又说起话来,他便又一次转过身去,正巧被语文老师看到了。语文老师认为小吴屡教不改,狠狠地批评了他两句。
小吴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一股无名的怒气涌上心头,立马发起强烈的反击。老师批评一句,他毫不客气地回敬几句侮辱性的话语,而且愈战愈“勇”,话越说越不堪入耳。对小吴的不敬行为,语文老师气得发抖:“把部长和主任叫来,看看你是怎么对老师的!”这句话像一剂清醒药,让小吴猛然从头昏脑涨的攻击状态中清醒过来。他一下子愣住了,心里开始后悔,但是处于青春时期的他还是保持一副“慷慨就义”的神情。
当我赶到课室时,语文老师已经控制好了课堂,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但一见我,语文老师的情绪又开始激动起来,对着小吴丢下一句:“你跟班主任出去,我不想在我的课堂上见到你,下课后我要直接把你带到校长那里去。”看到平时温文尔雅的语文老师此时满脸的怒气,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小吴表情木然地走到我身边,他知道自己将要遭受一场“轰炸”,已经做好了抗战的心理准备。我能感觉到他正小心翼翼地将自己那点自尊心一层层缠绕起来,包裹得严严实实。看到他这种状态,我明白严厉的批评并不能教育好他,也不能很好地将此事解决。我更明白,当学生与科任教师发生冲突时,班主任必须做一块“双面胶”。现在我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粘”住。如何粘呢?是杀鸡儆猴,批评他给其他同学一个警示吗?这样做,只是治标不治本。
学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格,有强烈的自尊心,不能再用简单粗暴的批评了。我先不出招,让学生猜不到我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这样我才能“占点上风”。我一直没说话,既想让他平静一下心情,自己也好整理一下思绪。
几分钟后,我平静地问道:“能不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他有些意外,不过还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臭骂了语文老师。”从他这句话我能判断,学生知道自己做错事了,他现在就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于是我再一次引导:“你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跟我讲一遍好吗?”他回答得还是很敷衍:“老师批评我,我不服气就回骂老师。”“那你都骂了些什么?”“我骂了很多句很过分的话。”“语文老师对你怎么了,你骂他骂得那么过分?”
小吴在我的引导下,慢慢地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我想,让学生好好地回想自己的行为,能让学生深刻地看到自己的问题,反省自己的行为。这种方式比老师一味地批评要好得多。他慢慢地明白我并不是要批评他,开始将那种随时将自己武装起来,时刻准备与老师对抗的紧张情绪放松了。
我开始跟他分析此次骂老师的原因——冲动。我语气很舒缓,并表示了我对这个年纪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的理解。他听了之后已经将心情完全放松。接着我又将此事产生的严重后果告诉他,让他自己选择处理方式。最后,他接受我的建议:跟语文老师道歉。道歉时他态度很诚恳,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哭到差点喘不过气。语文老师看他态度良好,愿意将此事平息。事情就这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事后,小吴哭着跟我说“谢谢”。我知道这句话是他发自内心的。
冲动这个魔鬼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次的“冲动事件”为我创造了一个契机,让我可以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点评:面对与科任老师发生冲突的学生,我们需要用智慧选择处理的方式,把理解与宽容化作钥匙打开学生的心窗,化解矛盾,方能让阳光进驻学生的心扉!
(何佩仪)